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218章

作者:随遇而安

聂帅看着下面干部的表情,心中是突突的。因为聂帅是真的看到了晋察翼这些高级干部的确是有些排外。只是任命两个干部担任军分区副司令员,他们就都是这个表情。

难怪主席亲自写了电报,这是在隐嗨的警告自己。

而王秋云和魏红军对于后面的任命没来得及考虑。

虽然早就有消息表示八纵要升格为军分区,但这一次完全毫无征兆。现在两个人都成为了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但更大的问题是,八纵本来好好地,军区这一次竟然决定分家。虽然之前两个人也想过,八纵很有可能要升格为军分区。但没有想到聂帅最后的决定是组建两个新的军分区。

第316章 升格军分区2

“升官了,高不高兴。”

会议结束之后,聂帅又跟王秋云和魏红军说了一些话。

也了解一下八纵真实的情况。

不过聂帅说的不多,只是鼓励两个人回去之后好好地工作。同时给两个人介绍郑伟山的情况,让两个人做好和郑伟山的团结工作。倒是杨全武让王秋云和魏红军两个人去他那里一趟。所以和聂帅见面之后,王秋云和魏红军两个人马不停蹄的来到了涞源。杨全武看到王秋云和魏红军立马是打趣两个人。

“老领导,怎么突然之间就把我们八纵分家了。

王秋云和魏红军两个人都想不明白。

成为军分区领导,两个人当然高兴。

之前八纵是一分区的部队。虽然八纵表现很好,但因为两个人的资历问题,级别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八纵的级别,一直没有正式确定。好像看起来是旅级单位,但八纵的实力又那么强大,实力远远超过旅级部队。可八纵又不是军分区,所以又不能从军分区这边来论级别。这一次新成立11军分区和12军分区,两个人成为军分区司令员兼任政委,是真正开始有了资历。

虽然和前面的军分区司令员、政委比不了。但级别是真真切切的有了提升,或者说王秋云和魏红军两个人真正开始有了明确的级别。历史上晋察翼这边的军分区司令员,前面设立的几个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基本上都是上将军衔。晋察冀军区后面成立的那些军分区,从五分区开始一直到13军分区,这些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有的是中将,有的是少将。没有出来过任何一个上将。

可以看出虽然都是晋察冀军区下面的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但还是有区别的。

不过再怎么样以后这就是资历。

履历上可以写在八路军时期担任过某个军分区司令员。有了这个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的履历,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掩盖两个人红军时期资历浅、级别低的问题。

可是八纵分家,两个人却不是很高兴。八纵一直是整体作战,一直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察哈尔根据地的开辟。突然这样人为的分割,反而是影响在察哈尔的战斗。

“成立11军分区和12军分区,是为你们考虑。

八纵发展太快,很多军区都看上了你们。不仅看上了你们的部队,也看上了你们的根据地。算了,不说这些。”

杨全武虽然没有说全,但魏红军一下就明白,这是晋察冀军区在压力之下进行了快刀乱麻。要不然一旦稍微拖慢,其他军区就会动手。手他们要是联合起来,跟延安和总部提意见,想要八纵的部队和根据地,到时候晋察冀能不能挡住?

120师在晋绥一带发展,但也有部队在察绥一带活动。他们如果说看上了八纵的根据地,那只有目前宁高镇根据地。如果把察西支队和宁高镇根据地并入120师,那么120师在晋绥一带实力大增。

也有可能是冀热辽挺进军。

他们可能看上了察东支队和龙延赤根据地,也有可能看上了昌宛山根据地,看上了平北支队。反正不管是120师,还是翼热辽挺进军,级别都远远高于八纵。

他们一起出手,连延安和总部都会头疼。

现在晋察冀军区率先成立11军分区和12军分区,那就能够断了其他军区的念想。

“老领导,就算因为某些原因需要八纵分家,需要我们八纵从一分区独立出来。但我认为一分区、11军分区、12军分区不管是从位置上,还是从经济上,各方面都是互补的。老领导,我们以后作战的时候,还是需要互相配合。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够给日军最大的打击。

如果按照魏红军的想法,其实是反对晋察冀军区成立这么多军分区。

因为历史上晋察冀军区也成立了一大堆的军分区。结果这些军分区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平时反扫荡的时候也缺乏配合。结果日伪军部队扫荡晋察冀根据地的时候,竟然能够各个击破。一个军分区一个军分区的扫荡,而这个时候其他军分区帮忙不是很多。

这也是聂帅后来受到批评的一点。

那就是没能够让手底下的军分区形成合力。

一直到1944年的时候,晋察冀军区合并那些军分区,最后成立了四大军区。

不过魏红军人微言轻,根本无法改变这种情况。

而且现在这个时候,部队都在独立作战。设立这么多军分区,也有足够的理由。不过其他军分区的事情魏红军管不了。但1分区、11军分区、12军分区,本来就是一体的。就算是分成了三个军分区,彼此之间还是需要配合。

特别是现在华北方面军兵力不足,这个时候更需要八路军部队配合打击日伪军。把日军部队调动起来,然后各个击破这些日伪军部队。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打击日军。

再说1分区、11分区、12分区,一直是华北方面军的眼中钉肉中刺。扫荡晋察冀军区的时候,日伪军六七成的兵力都是冲着他们过来。因此更是需要配合。

所以魏红军立马跟杨全武表态。王秋云也是连连点头道:“是啊,老领导。虽然成立了11军分区和12军分区,但我们还是跟以前一样。

当然王秋云和魏红军这样,除了是战场的配合问题。

还有一个是因为两个人的资历太浅。虽然成为了军分区司令员、政委,但还是需要大佬庇护。

在晋察冀这个大山头里面,也有红一师、独立团这个小山头。

杨全武点头。

王秋云和魏红军这种表态,让杨全武很高兴。

杨全武当然也明白,这样人为的成立军分区,人为的让八纵分家。其实对一分区也好,八纵也好,察哈尔抗日局面来说,都不是好事情。

但没有办法。

有些时候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

各有各的利益。

120师有120师的利益,冀热辽挺进军有冀热辽挺进军的利益,晋察翼军区也有晋察翼自己的利益。除了这些一级军区之外,上面延安有延安的角度,总部有总部的想法。这些利益和矛盾纠缠在一起,有些时候就只能是做出妥协。

八纵是晋察冀军区的拳头部队,当然不可能同意被其他部队吞下。虽然都是抗日部队,都是八路军部队,但也要保证自己的利益。

现在王秋云和魏红军没有因为这个任命头脑发热,这是杨全武很欣慰的地方。

“这个也是我要跟你们两个人说的话。现在没有了八纵,不过我还是习惯称呼你们为八纵。我和聂司令员认为,八纵直接分家对八纵未来不利,对于察哈尔抗日局面也不利。所以我们希望的是,八纵名义上分家,但实际不分家。保持现在的情况。

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

“明白。”

王秋云和魏红军点点头。

都很高兴。

分家多不容易。而且成立11军分区和12军分区,需要增加多少后勤机关,增加多少单位。毕竟一个军分区要有一大堆的机构,一大堆的干部。魏红军正头疼这个事情。

现在八路军发展速度快,这些都不是问题。

等明年开始,八路军根据地非常艰难的时候,庞大的后勤机关都是负担。历史上为了减轻负担,八路军取消了都少机构。包括很多野战部队干部和军分区干部合并起来。都是为了减少干部数量。

如果八纵只是名义上分家,而不是真正的分家。那么就不需要设立那么多军分区后勤机关。就不需要在困难的时候,又进行精兵简政。

“只是名义上发生了变化。你们之前是怎么建设部队和根据地的,以后也怎么建设部队和根据地。之前是怎么打仗的,以后也怎么打仗。11军分区和12军分区只是对外的称呼。”

“是。”

“是。”

王秋云和魏红军点头。

“还有郑伟山同志担任12军分区副司令员的事情。郑伟山同志在四方面军可是担任过师政委的高级干部,你们要做好团结。

“是。”

魏红军虽然点头答应,但心中却是叹气。

如果杨全武能够搞好团结,也不至于身边树敌无数。

杨全武顿了一下,继续道:“不过你们成立军分区也有好处。你们可以用军分区的名义,要求军区给你们主力团番号。还有在干部分配上、物资分配上,以后可以不用通过一分区,直接跟军区要人。这一次成立军分区就是一个好机会。成立军分区需要很多干部,你们可以跟军区索要。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二分校、军区教导团,干部不少。

军分区,那就是军区直接领导的。

身为晋察冀二级军区,相比起八纵时期,有更多的自主权利。

“老领导,我们真的可以跟军区要番号吗?”

“当然。现在你们已经是两个军分区。你们目前一个军分区三个主力团番号,跟军区要两个团番号是应该的。你们最少可以跟军区要四个团番号,只要你们有足够战斗力的部队,军区是不在意给你们增加番号的。”

“老领导,光是要番号有什么用。我们现在缺干部缺的厉害。

“别打我主意。”

魏红军一诉苦,杨全武立马顶了回去。

魏红军这小子实在是“太不要脸”。天天跟军区和一分区哭穷,可是谁不知道现在八纵干部发展非常好。八纵发展过程当中,吸收了大量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的军官,又从军区、一分区要了干部。当然更不缺的是,吞并了不少平西支队的干部,还有就是三分区十大队、十二大队(21团)的干部。

可以说八纵干部来源非常繁杂。主要是八纵资历太浅,崛起过程当中根本来不及自己培养干部所以到处化缘和吞并别人的干部。而这么多来源复杂的干部,魏红军却能够把他们捏合在一起。

所以魏红军才让上面头疼。

能力是真的很出色,但资历是真的很浅。红军时期才是一个小小的营级干部。要是魏红军在红军时期是团级干部,上面现在都不会这么头疼。

魏红军看杨全武连忙摆手,笑着道:“老领导,你放心。我不抢走你的爱将。”

“那你说说。”

“老领导,我听说你要把教导大队大队长唐范同志退回军区?

“嗯。”

这不是什么秘密。

杨全武军政双优,对自己手底下的干部也很好。但杨全武同样又是一个说一不二的领导。从独立团到独立师,再到一分区,走了不知道多少干部,很多资历都和杨全武差不多。他们不少都是因为和杨全武的战略想法不一致,最后被迫离开的。

在一分区历史上,不少老红军、老干部因为拿不到满意的位置,选择离开一分区。但也有一部分一分区干部是因为和杨全武在发展部队、发展根据地上想法不一致,所以选择离开一分区的。

不过从事后的历史来看,很多时候杨全武的想法都是正确的。

杨全武绝对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战将。

他对于时局的判断,对于根据地建设的设想,对于军队未来发展问题,历史都证明他的正确。但一分区发展的时候,不是所有干部都理解他的想法,或者支持他的想法。

道不同不相为谋。

加上杨全武本人在一分区几乎是说一不二,真正的“一手遮天”。很多和他观点不一致的人,都觉得杨全武在打压他们。所以很多人只能是离开这里。

因为独立师、一分区是杨全武开辟出来的地盘。

唐范就是触碰了杨全武的底线。

杨全武要求唐范把教导大队弄成一分区连排级根部的培养部队,给一分区的部队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基层干部。唐范是有这个能力的,要不然杨全武也不会给他委以重任。

杨全武对于教导大队是寄予厚望的。

几乎是教导大队要什么给什么。

可是唐范的选择是,把教导队带成了一支能打仗的主力部队。杨全武几次批评唐范,但他依旧是我行我素,所以杨全武只能是把他退回军区。

“怎么,你想要他?”

“老领导,你想想。唐范是一员猛将,你要是把他退回去,他以后在军区怎么做事情,别人怎么看他。说不定他这位猛将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带兵打仗。对于一个带兵打仗的人来说,无法打仗就等于什么希望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