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252章

作者:随遇而安

这个直接束缚了新四军的发展。

相反苏南指挥部那边不一样。

他们完全不在乎国民党的命令,按照延安的命令,大胆的往敌后发展。所以在新四军各支部队当中,陈帅率领的部队发展最好。也奠定了延安成立新的新四军军部,陈帅成为新四军军长的基础。

这一次“皖南事变”,是新四军长期奉行王铭政策的必然性结果之一。

以前双方虽然也是不断,但整体来说还是可以合作抗日。

效果其实很好。

国军部队人多、武器好,可以正面和日军作战。八路军部队机动能力强,最擅长伏击,擅长偷袭,擅长截断日军后勤,擅长突袭日军薄弱处。

国军和八路军之间越是合作好的地区,抗日局面都非常好。

最典型就是绥远地区。

晋绥军35军和120师之间的配合默契。35军正面出击,120师打日军侧翼和运输部队,打的26师团伤亡惨重。可以说驻蒙军26师团,在绥远一直情况不好。以至于驻蒙军无奈之下把骑兵集团都放在了包头,看着傅作义部。还有在中条山,卫立煌和八路军部队配合非常精彩。一直以来中条山都屹立不倒,日军多少次进攻都没有办法。

因为中条山国军部队多。

只要日军进攻中条山,那么中条山国军正面抵抗。而129师部队就断日军后路,断日军后勤。结果每次日军进攻中条山,都是虎头蛇尾。

开始气势凶凶,但没打多长时间,就因为后勤不足撤出中条山。

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

在绥远地区35军和120师合作默契,所以部队都被誉为是“七路半”。结果受到了重庆,还有阎锡山的猛烈批评。阎锡山已经告诉傅作义,必须要和八路军保持距离。要不然就要撤掉傅作义的职务断了傅作义部的后勤物资。在重庆和阎锡山的压力之下,傅作义把在35军工作的党员全都送走,和120师之间的合作也不再是那么亲密。

中条山这边更是如此。

何英钦来到中条山之后,先是把陕军第四集团军调离中条山。孙蔚如也受到了何英钦的警告,告诉孙蔚如,不要跟八路军走的太近。特别是陕军部队,那可是有“罪”的部队。

没有对孙蔚如审判,已经是委员长“宽宏大量”。你竟然还敢和八路军眉来眼去。

把陕军第四集团军调离之后,何英钦和卫立煌谈话。

批评卫立煌和八路军走的太近。但卫立煌认为何英钦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们大部队在中条山和日军打仗,旁边就是129师部队。双方合作效果很好,为什么一定要和八路军闹翻。

何英钦看到卫立煌油盐不进,报告给了重庆。

常凯申一怒之下把卫立煌叫回重庆,对他是一阵批评。然后把卫立煌扣在了重庆,不让他回到第一战区。让何英钦全权负责第一战区的事情。

而且重庆和阎锡山要求八路军部队撤离晋南地区,不允许八路军部队在这个地区活动。其实八路,军在这个地区活动,之前和中条山的国军合作非常密切,效果也非常好。不过双方摩擦越来越严重,八路军部队就撤离了这个地区。

现在“皖南事变”爆发,双方再也不可能跟抗战初期那样合作战斗。

这个其实对日军最有利。

日军之前两面作战,打起来一直是很别扭。可是现在日军完全可以不管另一方,先解决一路,回过头再解决另一路。反正国军和八路军之间也没有之前的合作。

日军打其中一方,说不定另一方看着幸灾乐祸。

“最近日军的动向有些不同寻常。大部队一直往晋南方向过去。不知道是要扫荡129师,还是要进攻中条山的国军。

王秋云看着地图喃喃自语。

虽然很生气“皖南事变”,但八纵远离皖南,也不能做什么。而且以两个人的级别,这种程度的问题,也没有资格插手。所以王秋云立马把话题转到了华北这边。

日军那么多部队的调动,根本就没有秘密。

毕竟是三个师团,近四万部队的调动,怎么可能瞒得过别人。只是日军的目标,大家还是无法确定。不知道是要去扫荡129师的根据地,还是要去进攻中条山国军。

“中条山的国军。”

第353章 积极备战

“怎么说?”

王秋云抬头看了魏红军。

魏红军很自信的道:“日军如果想要报复我们八路军,那么时间绝对不是现在。日军很多部队伤亡惨重,甚至有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日军要扫荡我们八路军根据地,怎么也应该要补充新兵,让部队恢复战斗力。没有三四个月时间,根本不可能。

再说日军要扫荡我们八路军根据地,第一目标绝对不会是129师,应该是我们晋察冀军区。特别是冀东、热河、冀中,还有我们察哈尔,冀西等地。因为这些地区目前发展都太快,严重影响日军在华北的统治。我们和一分区的部队,现在都已经在北平周围活动,这才是最大的危险。华北方面军现在兵力严重不足,这个时候他们集中兵力扫荡129师那不就是逼着我们晋察翼军区再次发动一次破袭战。华北方面军如果集中兵力去扫荡129师,怎么阻挡我们晋察冀部队。”

“有道理。”

王秋云点头。

日军不可能这么草率的对八路军根据地发动扫荡。

而且就算是扫荡,也不会放着晋察冀部队不管,大量的部队从河北进入山西。虽然现在129师也很强大,但对于华北方面军最直接威胁的,就是晋察冀部队。

魏红军继续道:“而且华北方面军想要扫荡129师,可以从豫北调36师团,然后从中条山前线调37师团和41师团,以及调大同的26师团、正太路的独立混成第三旅团,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光是这些部队实力已经很强,129师要反扫荡会很困难。华北方面军并不需要往山西调三个师团。所以目标只能是中条山的国军。”

魏红军其实也比较惊。

本来魏红军都以为这个时空中条山战役不会发生。因为八路军都这么强大了,华北方面军最大的敌人就是八路军。可是看最近华北方面军的部队调动,魏红军才发现日军真的是要发动中条山战役。

很是意外。

具体日军因为什么原因一定要发动中条山战役,魏红军并不清楚。但魏红军知道一点,那就是华北方面军发动中条山战役,对于八路军是非常好的事情。

给了八路军休养生息的机会。

“你觉得中条山能不能挡住日军?”

“够呛。”

魏红军摇头。

道:“你想想,自从国军和我们的摩擦增多之后,一直在调整中条山的指挥员和部队。他们人为的把国军阵地和我们八路军根据地隔开。他们这种选择一定会给部队带来混乱。看日军现在的情况应该是要集中兵力重点打击中条山国军。如果国军不能好好地备战,那么必然是挡不住日军的。但看现在的国军,好像忘记我们的敌人是日军,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怎么对付我们身上。国军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怎么可能全力对付日军。思想上的混乱,会直接反应在战场上。”

很多战斗的失败,其实就是指导精神出了问题,部队在思想上出现了混乱。

新四军军部是这个问题,国军部队也是这个问题。

重庆把主要敌人放在了八路军、新四军身上之后,自然而然的放松了对于日军的重视。而这种放,松,就会给前线的国军部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同时带来战场上的失败。

“我们双方虽然矛盾很多,可是中条山国军的存在,最起码还是能够吸引一些日军部队。37师团、41师团平时都和中条山国军对峙。如果让日军占领中条山,国军全都撤离中条山,以后华北方面军就可以尽全力来扫荡我们。”

虽然王秋云对国民党是咬牙切齿,但对于这一点王秋云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中条山国军的存在,是牵制了不少日军部队的。

如果国军和八路军在山西、河北、山东地区能够精诚团结,那么还真不怕华北方面军。在华北的国军和八路军加起来,有上百万军队。要是双方真的合作抗日,华北大部分地区都会在中国军队手中。华北方面军这点兵力,真不是国军和八路军部队的对手,岂能让华北方面军如此猬癫。

可惜双方不仅无法精诚团结,反而是兵戎相见。

太可惜。

“我们还是讨论一下怎么应对日军的扫荡。”

“只能是练兵。”

王秋云很严肃的道:“1939年日军四个独立混成旅团扫荡我们的根据地,当时我们八纵伤亡一万六千多人,整个根据地都遭到了浩劫。如果华北方面军再次扫荡我们根据地,扫荡部队有可能超过之前的四个独立混成旅团。如果日军调动三四万部队,加上伪军五六万部队扫荡,我们八纵应付起来会非常困难。想要和这么多日军扫荡部队作战,我们只能是增加部队人数,提高部队战斗力。要不然不说我们的根据地会缩小,就是我们部队伤亡也会超过那个时候。

华北方面军一定会报复。

这是母庸置疑的事情。而且经过这一次的百团大战,日军的军报复扫荡肯定会更加猛烈。毕竟日军进入中国这么多年,打过那么多仗。

除了很少的几次大会战之外,日军伤亡什么时候超过三万这么多。

可以说八路军的百团大战,给华北方面军一次重重的一击。以日军的作战特点来看,面对这样的败仗,他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一定会给八路军猛烈的报复。

一定要做好一切准备。

魏红军点头,道:“是应该练兵,而且我们有时间练兵。去年的百团大战重创了华北方面军,日军好多部队的伤亡都非常大。他们想要恢复实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光是补充新兵就需要不少时间,到了部队也需要一两个月时间的磨合。现在他们又要调兵去中条山前线。不过就算是去了中条山,原来可以参加中条山战役的37师团、41师团、独立混成第三旅团、独立混成第四旅团都伤亡惨重,一时之间很难补齐。等这些部队都补齐,然后解决中条山外围的国军阵地,最后发动中条山战役,怎么也要到五六月份,甚至七八月份。这段时间当中华北方面军就算是扫荡我们的根据地,手中也没有足够的部队。所以我们有很多时间,少说也有半年的时间。只要抓住这半年多的时间,绝对可以大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华北方面军虽然从华中方面军抽调了两个师团,又从苏北、皖北调来了21师团,但日军在河北和山西依旧是缺少部队。更重要的是缺少机动部队。

大量的部队被牵制在了大城市,重要的交通要道,以及各地据点和碉堡当中。真正用于打仗的机动部队,华北方面军少之又少。

华北方面军没有实力进行双线作战。

不可能在发动中条山战役的同时,还能够同时扫荡八路军根据地。

因此在中条山战役结束之前,华北方面军就算扫荡八路军根据地,规模也不会很大。顶多就是在根据地边缘地带,和八路军争夺地盘。因此这段时,间八纵有充足的时间整编部队。

对于这一点魏红军是肯定的。

听到魏红军的分析,王秋云道:“老魏,我的想法是16团、18团、25团、26团、34团、35团、37团、38团、39团、40团,全都下辖四个营,每个营四个连队,都组建十六个连队的大团。部队人数规定为3000人。这些部队在日军扫荡的时候,必须要有能力和日军独立大队硬碰硬不会失败,要击退他们,甚至最后吃掉他们。这样的话,我们在反扫荡的时候就能够占据很大的优势。”

为了反扫荡,王秋云这段时间也没有休息。

和副司令员兼任参谋长的徐罗民,副司令员郑伟山一直在讨论部队的整编和训练的问题。

目前八纵下辖十个有军区番号的主力团。但这些主力团有强有弱,人数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像16团、18团一直保持3000多人的规模,多的时候部队人数甚至有3600人,是八纵战斗力最强大的部队。

八纵成立之后的很多大仗、恶仗,16团和18团都参加过。

34团、35团成立的时候,人数也有3000来人。但经过战斗,伤亡增加,最后保持大约2500人左右的规模。而25团、26团开始的时候只有2000人左右,属于是八纵战斗力比较弱的团。但这两支部队战斗力后来居上,人数也是直追3000人。

其他37团、38团、39团、40团,部队人数保持在2200人左右。

但王秋云准备把这些主力团人数增加到3000人。

日军扫荡八路军根据地,主要是以独立大队为单位。独立大队八百人左右,一般出来扫荡的时候也就是四五百人。王秋云的想法是,八纵主力团可以和这些独立大队硬碰硬。不是伏击,不是偷袭跟他们正面交战不落下风。甚至要有实力面对面作战,可以解决一个独立大队。

如果这样的话,八纵十个主力团就能够抵挡日军十个独立大队。也就是说八纵凭借着这十个主力团,就能够和两个独立混成旅团硬碰硬。

一旦八纵主力团有了这样的实力,那么对于以后日军的扫荡就没有那么担忧。

“剩下的部队当中,除了警卫团、教导队、骑兵团之外,所有团级编制的部队,一律升格为三营制,12个连队的团,人数控制在2000人到2200人。新组建的新四团、新五团、新六团,也是按照这个编制。一分区转交给我们一个一千人的教导二队,还有我们自己的教导大队,新组建三个团绰绰有余。”

第354章 积极备战2

魏红军没有立即答应。

而是在计算。

计算现在的八纵根据地,能不能养活这么多兵。

按照王秋云的想法进行整编,八纵主力部队就会超过五万人。如果加上其他一些地方部队,就如县大队、区小队之类的,那么八纵指挥的部队就超过六万人。六万人,这可不是小数目。现在山东军区那边的部队也不过是十几万人,八纵根据地和山东相比就差了很多。想要养活这么多部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目前八纵根据地的人口规模在三百万左右,其中比较稳固的根据地有两百万人。

养活两三万人,负担不会太重。可是养活五六万人,负担立马就会变得很重。

特别是察哈尔一带并不是富裕的地方,物产也比不上冀东和冀中那么丰厚。平时官兵吃的都是粗粮,甚至粗粮不足的时候,只能是粗粮加上一些野菜充饥。如果是在冀东、冀中地区,六万人的部队算什么。就是养活十多万部队,乃至于二十万部队都是可能的。

当然勒紧裤腰带,也不是说养不起这些部队。

因为八纵根据地和冀热辽挺进军的根据地是连在一起的。

冀东最不缺少的就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