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魏红军立马认真起来。
魏红军虽然认识钟临不过两年时间,但对于钟临还是有了解的。钟临是武器专家,所以说话很谨慎。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绝对不会放空炮。因为武器研发你吹牛没用。
战争年代吹牛,那是要上军事法庭的。
所以魏红军带着钟临来到一块大石头上很自然的坐了下来。虽然魏红军已经是政务院副总理,但有些战争年代保留的习惯依旧在身上。道:"钟临同志,你仔细说说。
司令员,我就说最简单的事情。目前我国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其实不少,而且能够生产炮弹的兵工厂也很多。但同样尺寸的炮弹,重庆生产的炮弹用在栋北、华北的大炮上就装不进去。同样东北、华北生产的炮弹,有些就无法用在其他地方的大炮上。“
“同样尺寸的炮弹,无法用在同样型号的大炮上?”魏红军很疑惑。
炮弹有尺寸,有型号,怎么可能无法用在大炮上。
钟临苦笑道:司令员,是同样的尺寸,但在不同的兵工厂,尺寸的定义各有不同。因为目前我国的兵工厂,来源很复杂。有学习德国的,有学习美国的,有学习捷克的
也有学习法国的,当然最多
的还是学习日本和苏联的。各个兵工厂因为来源不一,所以很多方面都不一致。说白了就是我国目前工业上的度量衡并没有完全统一,或者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各个厂都有自己的标准。这种标准多了之后,尺寸就各有不同。”
“有这么严重?“
魏红军是有些想不明白。尺寸一样不就行了。
难道同样的一厘米,东北、华北的一厘米,还能和重庆的一厘米不一样不成?“司令员,比想象当中还要严重。”
钟临叹口气。
道:"别看是同样的尺寸,但因为我国的工业度量衡没有统一。所以各个兵工厂用的单位不一样,用的尺子也不一样。所以就算是告诉他们是什么样的尺寸,可是因为不习惯,或者不熟悉,弄此来的产品就会有误差。在一业上就算是这种细小的误差,帮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
钟临担心魏红军对于这方面不熟悉。
所以给魏红军普及了一下这方面的一些实例。
说实活魏红军对于工业的了解是有限的,毕竟魏红军上辈子也不是学习工业建没的。虽然这些年也是努力学习,再结合上辈子了解的经验,才能够让党内很多干部认为自己比较熟悉工业领城。但其实魏红军对于工业,主要是知道一些大方向,宏观方面。
所以魏红军和这些工业人才谈话的时候,就算他们说的是自己知道的事情,也不会打断他们。因为魏红军知道,关于工业的问题,多听听多学习是自己必须要经过的事情“是应该重视起来。”
钟临看到魏红军的态度,心情立马好了很多。他现在需要魏红军这个级别的干部支持。钟临很有本事。
入党也早,是大革命时期的党员,绝对是资历很深的老党员。但钟临唯一的问题是,自从入党之后一直在国民党兵工厂工作。在目前的党内,人腕关系满弱。就算有些想法,想要让中央知道,走正常程序都需要好长时间。
所以他才会抓住现在的机会。
说服魏红军,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直接传到最高层。
他不是没有担心,害怕魏红军并不是很了解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听到魏红军的态度,钟临明白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道:"其实兵工厂的问题是最好办的。只要军委同意,那么召开这些兵工厂开会,然后进行强制性的统一度量衡,表面上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但全国工业的度量街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对于整个工业才是最大的问题。现在这种混洽情况,上海生产的露丝,无法用在栋北生产的机籍上。这样不仅会浪责国家投资,更重要的是影响我国的工亚发展。我们是一个国家,度量街必须要恼到纳一标滋。六要是我们国家生产的螺丝,那就应该全国通用。这样各地工业才能够有效的融合。“
魏红军点头。
工业标准问题,魏红军也考虑过很多次。
但政务院成立之后,魏红军自己本身的工作也忙,所以还没有来得及考虑这方面的事情。而且现在中国的工业基础有限,魏红军还没有太大的感受。没有感受到标准问题带来的困扰。
可是这一次钟临这么说,魏红军明白,工业标准问题必须要尽快的提上日程。“我国是应该有一个负责全国计量工作的部门。”
魏红军喃喃自语。
钟临听到腺红军的话,立马道:“司令员,现在的情况其实最适合统一工业制造上的度量衡。我们的工业基础有限,工业才刚刚起步,也没什么超级工厂。所以现在我国工业情况虽然混乱,但改起来也不会阻力太大。如果我国目前的工业规模庞大,那么标准统一起来才会困难。随着我们承接苏联援建的工亚项目,我们国家的工业整体来说会自觉不自觉的采取苏联标准。而苏联工业发展这么多年,有他们完整的标准。我们同以从苏联成套的引进他们在工业上的标准,然后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进行一些调整。这样我国就能够很快制定一份完整的,全面的工业标准体系。等实施之后,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慢慢的调整。
为什么说新中国早期苏联对于中国的影响力是与日俱增。不单单是因为工业上的援建。
更重要的就是这些标准。
中国跟苏联学的东西太多。特别是工业方面,直接移植苏联标准。这样的情况之下,苏联在中国的影响力怎么可能不提升。魏红军点点头。
从苏联成套的引进工业标准,是目前中国工业统一标准最快,最省事的办法。
虽然会有不少后遗症。
但世界上本身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主要是看利弊关系。
现在的中国工业,没有资格嫌弃这个那个。特别是工业标准这种东西,如果不从苏联成套引进,自己摸索建立起来需要二三十年时间。“钟临同志,你的意思我听懂了。这样,你回去之后写一份关于统一度量衡方面的报告,然后交给我。”
“司令员,我早就写好了。"
钟临立马从自己包里拿出了一份报告。魏红军接过看了看。
写的很详细。
钟临这样懂技术、懂管理的干部最好的就是报告写的非常好,一目了然,可以让人一下就看懂。不会像那些只懂技术的一些干部,他们写的报告,写的太难懂。除了专业人士,其他人看的一头雾水。
魏红军把报告收起来,交给了后面的工作人员。然后对钟临道:"钟临同志,这件事情我知道了,我会放在心上。"
第802章后勤准备
朝中有人好办事。
这是中国几千年官场的总结。
中共虽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新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的政治体制,还是受到中国上千年留下来的政治体系的影响。魏红军回去之后,再次仔细研读了钟临的报告。
然后在上面写上了自己的意见。魏红军写上,中国工业化需要标准,没有标准就会混乱。所以要求尽快的成立一个负责制定全国工业标准的部门。报告交给了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李富春。
倒不是说李富春的级别比魏红军高,报告必须要通过李富春。而是因为李富春分管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这份报告有他的支持,那么就更具有说服力。李富春对于钟临这份报告非常重视。
因为李富春不是第一天干工业,他在东北的时候,也是管理工业的。明白制定工业标准的事情。
所以他在魏红军的意见后面,写上了自己的意见。和魏红军一样,是支持中央尽快成立这方面的部门。然后通过陈运,最后到了总理的案头上。
这是魏红军亲手上交的报告,所以陈运和总理批复的也很快,都是都支持魏红军的想法,政务院需要这样一个计量部门。然后报告就来到了中央委员会,主席也做了批示。新中国刚成立,很多胜序不正规。但不正规有不正规的好处,那就是批复的速度非常快。
如果是正常程序,一个领导一个领导批复下来,都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但现在就不一样。
从魏红军在报告上写意见开始,到最后主席批复,才短短不到五天。主席批复之后,政协常委会议投票支持政务院成立中央计量局。中央推荐历程干担任新成立中央计量局局长。
历程干是民国兵器工业上的重量级人物。早年张之洞选派赴日留学生的时候,历程干就是第一批留学人员。后来又去了德国,学习机器制造。然后一直在兵器制造行业。
从北伐战争开始,一直到抗战都是民国兵器工业的领军人物。因为他实在是本事太大,所以他拒绝加入国民党,但常凯申都舍不得换掉他,让他担任兵工署副署长,授予中将衔。这在国民政府当中属于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不过解放战争爆发之后,他就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去当一家民营化学厂厂长。最后通过特殊渠道来到了华北解放区。
分量比钟临还重。
此次成立中央计量局,中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历程干。历程干也和钟临一样,是有技术,又有管理经验的干部。中央批准成立中央计量局之后,政务院把计量局放在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当中,分给了魏红军管理。魏红军分管计量局之后,推荐上交报告的钟临担任计量局副局长,财政经济委员会这边是同意的。包括上报之后,政务院总理伍豪同志也是同意。
但卡在了赵陆这里。
赵陆不愿意放人。
赵陆是第二机械工业部的部长。第二机械工业部虽然是政务院部门,但因为第二机械工业部是主要负责兵器工业的,所以又跟军委是联系的。赵陆是军委总后勤部部长。
目前钟临是隶属于华北军区,其实也属于军委干部。魏红军当然可以不搭理赵陆。
钟临是华北军区干部,魏红军又是代表政务院上调干部,可以不在乎赵陆。虽然钟临是军委干部,但他的人事档案并不在赵陆手中。魏红军完全可以绕过赵陆。
但魏红军不会这么做的。毕竟魏红军和赵陆是多年的搭档,两个人都出身晋察冀,在很多方面还是要尊重赵陆。所以魏红军只能是亲自抽时间去找赵陆。
“老魏,这并不是我为难你。”赵陆面对魏红军有些不好意思。
毕竟被红军只是从华北军区上调一名干部,自己却否定了。以两个人的交情,这样做有些不地道。所以他立马解释道:老魏,钟临同志是难得的兵器专家,而且不是单纯的技术干部,是一名组织能力很强的兵器专家。我的想法是,让钟伤同送来军委总后勤的和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全权负责我国目前兵工厂的整合工作。老魏,相比起计量局,这个才是钟临同志的老本行,更适合钟临同志发挥。"
魏红军笑笑。
赵陆这个人很厚道。
魏红军和赵陆合作多年,对于赵陆的人品是非常信任的。所以赵陆这一次如此坚决,是真的对钟临很喜欢,很器重。但对于钟临,魏红军也是势在必得。钟临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局限在兵工领域。
所以魏红军道:"老赵,我懂你的意思。但计量工作,目前比什么都重要。现在国家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正在对接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也已经铺开
工业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
这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大事情。只是让钟临同志在兵器工业转悠,是大材小用。“
“可是......…”"
“老赵,我知道目前兵器工业方面也是人才稀少。但工业标准问题不能耽搁。其实你何必就盯着钟临一个人不放。"
魏红军道:"这一年来从欧美回国的留学生不少,他们很多人都是进入了高校。目前中央还没有来得及梭理这些留学生,安排这些留学生。这里面有很多技术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科先下手。'
目前回国的欧美留学生有好几千人。很多都进入了高校当老师。
魏红军告诉赵陆,军方可以对他们下手。
赵陆看到魏红军亲自过来,已经明白魏红军决心很大。心中很是遗憾,钟临这样的人才是非常难得的。那些归国的留学人才能力是很强,但都是技术方面。技术人才是很重要,但伸闾这样曾理人才,那也是非常难得的。
“算了。“
赵陆叹口气。
钟临是保不住了。
魏红军看到赵陆退让一步,所以道:“老赵,不要失望。晋察冀最早派往苏联的一批留学生,明年就能够回国。到时候我做主,让你先挑,怎么样?”晋察冀往苏联派遣留学生时间最早。
最早的一批留学生1950年就可以完成学业回国。
虽然这些学生已经不是晋察冀管,但毕竟他们早年留学是从晋察冀开始的。魏红军对他们的去留还是有很大的发言权的。要不然高刚当时也不会跟华北局抢留学名额听到魏红军的话,赵陆的脸色才好了不少。
晋察冀派到苏联的留学生,不仅仅是技术人才,也有不少管理人才。“老魏,那这件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到时候你可不能反悔。”
“我保证。"
魏红军点头。
然后魏红军道:"老赵,其实最近我也想找你。朝鲜半岛的局势越来越不好,说不定啥时候就爆了。你们总后勤部有没有足够的准备?"赵陆脸色立马变得严肃。
道:"老魏,你确定朝鲜半岛一定会爆发战争,需要我们部队介入吗?““嗯。”
魏红军点头。
很认真的道:“老赵,我们认识也有段时间,你应该知道我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人。”赵陆沉默。
正因为如此,赵陆才如此严肃。
赵陆是负责过华北军区后勤工作,明白一旦解放军真的要介入朝鲜半岛的战争,和美国人对上那就不是小事情。
*老赵,你们后勤的要充分考虑美国人的飞机优势。美国人在二战可是生产了几十万架飞机,一些大的战役按入一两千架飞机参战也不少。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我们也有可能碰到。"“嗯。”
赵陆点头。
赵陆从井冈山时期就开始负责部队后勤工作,比谁都明白后勤工作的艰难。
赵陆想了想道:“老魏,现代战争和我们抗战的时候又不一样。我们抗战的时候,不需要保障那么多部队的后勤。可是一旦我们在朝鲜半岛真的和美国人打起来,到时候就是要供应门十万、上百万大军的后最供面。而且还是要官着美国人的飞执天大炮。以我们现在的空军力量,根本不是美国人的对手。而且短时间之内让我们的空军部队战斗力提升,也是不现实的事情。那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两样。
“—个是增加防空力量,一个是增加运输力量。"
赵陆不停的分析。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