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10章

作者:随遇而安

“我们在‘镇反运动开始的时候,就规定不允许县级机构执行死刑。死刑必须要上一级机构才能够批准。可是到了地方之后,有些人就刹不住车。

这是我的责任。

聂帅马上检讨。

不过聂帅也是头疼。

虽然没给下面机构开杀戒的权力,但有些地方却一点不顾及上面的命令。而且到了地方最困难的就是,私仇引起的杀人情况也很严重。

中国这几十年历史太混乱。

从辛亥革命开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北伐、土地革命战争、中原大战、抗战、解放战争,这还没有算上”蒋唐战争”、“蒋冯战争”、“蒋桂战争”,还有很多军阀自己内部的混战。几乎可以说没有安定的时候。

战争伴随的就是杀戮。

你杀我,我杀你,来来回回的互相杀,结果一个地方里面不共戴天的仇人太多。之前因为纪律原因,很多人不好动手。可是中央“镇反”命令下来,对于很多干部来说就是好机会。

他们本来就不满意政府没有清算“大小反革命”。正好有了这样的好机会,他们当然是下死手。反正他们枪毙的那些人,本来就是”大小反革命”,或者是帮助“大小反革命”的人。

解放战争初期发生的很多事情,不少人认为中共滥杀无辜。

但很多时候并不是中央要对那些”大小反革命”秋后算账,因为他们已经没资格被中央清算。真正的情况是矛盾一直在积累,一直在积累,最后在地方大爆炸,就是这样的结果。

”这个现象必须要尽快的制止。介于可捕可不捕之间的人,一定不要抓,因为抓起来那就是犯错误;介于可杀可不杀之间的人,一定不能杀,杀了就是犯错误。特别是杀人,一定要慎之又慎。在地方杀人必须要省里批准,在军队杀人必须要省军区批准。脑袋可不是韭菜,割了就长不出来了。只要人活着,我们有一些判错的案子,以后还有弥补的机会。可是一旦人没了,那么就再也没有机会。”

“是。”

聂帅点头。

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积累的矛盾释放出来了。加上聂帅一直在调整,所以杀人的现象少了很多。

聂帅和高刚汇报了”三反运动”、”镇反运动”的工作报告之后,开始进入第三个议题。那就是魏红军的报告。这一次主席并没有让大家先发言,而是主席直接道:“”同志们,魏红军同志去了一趟广东,写了一份报告上来。里面主要是谈了两个问题。那份报告大家都看过了。我也仔细思考了一下,有些话想要跟同志们谈谈。”

“先说说魏红军同志说的'诸葛亮会’。我觉得魏红军同志说的非常好。正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人胜过诸葛亮。我们的干部哪里有全能全知的,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全知全能的人,圣人也做不到。既然没有人是全知全能,那么我们的干部就要学会善用众人的智慧。所以‘诸葛亮会'就显得尤为重要。魏红军同志提议,我们政府每次进行大建设之前,都应该进行论证会',形成一种制度。我看这提议就很好嘛?”

“这也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总理在旁边插话。

主席点头。

道:”对,这就是民主集中制。我们有些干部只懂得'集中',忘记了前面还有'民主',这是不行的。只有集中',没有'民主',那是独裁。当然只有民主',没有'集中',那是极端民主化,是做不了事情的。我们的决策,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民主',也要有为革命负责的‘集中',这样才能够做工作。”

”但怎么体现'民主',怎么体现集中'。我们的大工程,在开动之前就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支持的意见要听,反对的意见也要听。好的意见要听,坏的意见也要听。只有把所有的意见都听进去了,才能够最后决断,完成'集中'。”

“而且要有'大民主'和'小民主’。'大民主'是我们要听取党外民主人士,以及人民群众的意见。”小民主'是党内干部之间,也要充分发表意见,要敢于争论,最后才集中。要是没有'大民主',那就是一党独裁。如果没有小民主',那就是个人独裁。所以我们既要有'大民主',也要有‘小民主'。”

“我最近在思考,北京这个地方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英雄聚集一处,坏处是不出知识。常年坐在办公室,你读再多的书,也得不到真正的知识。想要得到真正的知识,还是需要从地方上来人。地方的干部来到北京一吹就出知识。这是因为什么?”

”这是因为北京有理论,有原则,但缺乏实际;地方上有实际,但缺乏全面情况的了解。所以我们的工作需要上上下下紧密结合起来。北京的干部一年最好有半年时间下地方,去了解地方真正的情况。地方干部也不要只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学会站在高处看问题。这样会让他们在决策的时候,能够更好。”

“魏红军同志,你说是不是?”

“是。”

魏红军立马回答道:“我在北京看到的资料,和亲自去地方了解的情况,是有一些小误差的。调查报告这种东西,随着传递环节越多,加上每一名干部有自己的理解,就会和最原始的调查报告出现误差。这一次橡胶大会战,亲自去了广东,掌握的资料就越多。要是留在北京做决定,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对了。我们的干部,不仅仅是中央干部,就是地方干部也是一样。不能整天就坐在办公室,要积极的去参加地方调研工作。如果自己的工作实在是忙,那么必须要安排其他干部去调研,然后听取他们的汇报。”论证会其实就是这个过程。我们做决策的干部,毕竟没有三头六臂,什么都能够清楚。所以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听听一线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汇报,了解实际情况之后。只有这样决策才不会出问题。“

主席从”论证会”开始,谈到了“民主集中制”,然后又谈了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最后回到了关于”论证会”的事情上:看起来完全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

但又是紧紧扣住重点。

这就是主席谈话的特点。

然后主席继续道:”再说说魏红军提出的轻工业资金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谈华侨贷款和投资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害怕。前段时间包头钢铁厂那边有报告。他们说目前包头钢铁厂一号高炉马上就要安装成功,我们的指战员、工人、农民、蒙古族牧民都过来帮忙。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希望在包头能够建立起第一座钢铁厂。但他们同时也反应那边的食堂很难吃,因为每天要做的量太大,厨师根本来不及好好做菜。还有包钢指挥部安排的理发员也不够,理发都来不及。所以有一些手艺人,在包钢周围开一些小饭馆,还有私人理发员。包钢那边询问我们的书记处,对这些要怎么处理?”

“要我说,我们为什么要处理,我觉得这很好。我国现在还是属于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这是我们无法阻止的。最近有些干部反应,我们成立的一些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面对这种情况,最好开私营工厂,同这些公营企业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不是不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结果导致苏联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

“华侨对于我们有担忧,害怕他们的资产不保。我认为这没有可担心的。我们可以制定政策,保证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就可以搞。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社会物资不丰富。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又有困难,社会有需要,也可以支持私人投资。”

“国家积累主要靠工业,不能完全依靠农业。今年我们国家预算收入达到二百四十亿元,但农业只有三十亿,加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也不过七十亿左右。也就是说现在我国依旧是农业国,但农业对于国家财政、国家积累的贡献,已经开始落后于工业。这表明工业化才是中国的出路。但目前我国的投资,主要是重工业部门,而不是轻工业。这样是不行的。”

“轻工业可以提供生活用品。所以轻工业的发展国家有需要,对人民有利益,可以增加市场上的工业用品。轻工业的发展,能够巩固工农联盟。因为农民需要工业品进行交换。同时,轻工业的发展,还能比较好地稳定物价,保证市场供应。”

“所以我认为轻工业部门的同志们都是好样的。他们在得不到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愿意积极的去寻找新的投资渠道,这种革命积极性是值得赞扬的。”

主席对于目前新中国发展阶段的判断是,目前处于新民主主义阶段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出击阶段的中间阶段。

现在是新民主主义阶段,但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城市公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一直在增长,社会正在一步一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的经济政策,主席支持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应该说一直到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和“波匈事件”发生之前,主席在经济上的判断一直是宽松的。他对于魏红军提议的轻工业发展很是支持。

在主席的支持之下,这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大会战之前必须要进行”论证会”。至于这个”论证会”是什么样的程序,都要邀请什么人参加,这个需要进一步明确。

然后是批准了魏红军关于轻工业发展的报告。

中央支持轻工业部门,和苏联,以及香港发展来料加工业。支持轻工业部从国外获得贷款和投资。甚至中央支持一些夫妻店模式的小个体户发展,活跃目前的经济。

(主席的话主要摘自1956年主席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

883石油工作会议

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之后,总理就悄悄地带着谈判团队飞去印度,要跟英国外相贝文见面。中英两国都想要静悄悄的完成这一次的谈判。不要在谈判中间发生什么事情,等谈判结束之后,什么都好说。

毛泽民和轻工业部门、对外贸易部一起开始积极和苏联贸易部接触。想要和苏联外贸部商量,承接一些中国现阶段能够完成的订单。

轻工业部仔细研究之后,认为目前轻工业部能做的,最简单的就是家具厂。轻工业部决定在满洲里一带成立家具厂。看看能不能帮苏联加工一些家具。

苏联想要任何家具,只要给他们图纸,中国都能够承接。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工。对于很多人多地少的农村来说,能够有一个工作吃饱饭,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满足的事情。

所以除了找一些专业的木匠之外,再从各地找一些年轻人过来干活,同时让他们学习怎么做木匠。这样的草台班子就能够建立一个简单的家具厂。

中国没有上好的木头不怕,外大兴安岭地区有的是好的木材。没有染料工业也不怕,可以要求苏联帮忙组建。再不行直接从苏联进口染料也行。

反正轻工业部也不是想要挣多少钱。

而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发展自己的家居产业,再发展一些配套产业,然后养活一定的工人,目标就达到了。同时能够慢慢的占据苏联市场,让苏联百姓习惯中国产的家具。等以后扩大和苏联的家具贸易。

廖诚志和庄西全,要继续负责和华侨沟通。还要准备组建广东华侨信托投资公司。各有各的工作要忙。

而魏红军却有其他更重要的任务。

轻工业部只是魏红军分管的其中一个部门,魏红军不可能天天只关注轻工业部的事情。魏红军现在召开石油工作会议,所以参加的主要是石油工业局的干部,以及地质部的干部。

有燃料工业部部长林大峰,燃料工业部副部长兼石油工业局局长于秋里,石油工业局副局长徐进强。

除了燃料工业部的干部之外,还有中国地质部部长,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及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技术负责人黄吉庆和谢嘉荣等人,都是目前全国比较著名的地质学界。

因为石油问题越来越重要。

目前石油是新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之一。一年光是进口的石油就有200万吨以上。因为目前中国主要都是从苏联进口,所以每年需要花费好几千万卢布。

而且200万吨才是开始。

随着国内的汽车越来越多,国内的石化工业大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大增。如果中国国内无法发现油田,那么接下来要进口的石油就会是30Q万吨、500万吨乃至于1000万吨。到时候中国的外汇连石油都买不起。

现在的发展,越发需要尽快发现石油。

“魏副总理,中国的石油蕴藏量应该是丰富的,远景大有可为。”李四光再次保证。

就在不久之前李四光给中央提交了”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在里面提出”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主要凹陷带,对存储石油有比较好的条件”。跟中央保证,中国不是”贫油国”,中国是有石油的。李四光最担心的就是中国政府受到外面的影响,也认为中国没有石油,逐渐的放弃在中国寻找石油。所以李四光一直给政府打气加油,告诉他们中国是有石油的,不要放弃寻找石油。

而且李四光主持地质部制定了勘探普查图。这个普查图记录了地质部认为有石油的一些地方,要求中央立即在全国进行石油勘探。

但目前中央工作多。虽然石油很重要,但中央还来不及处理这方面的事情。所以魏红军作为分管燃料工业部的政务院副总理,主持召开石油工作会议。

李四光面对魏红军再次强调这件事情。

魏红军看着地质部上交的全国石油勘查普查图。看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油田。

这个时候黄吉庆开口道:“魏副总理,我认为地质部这份石油勘查普查图并不全面。”

“哦?“

魏红军看向了黄吉庆。

李四光在后世那可是大名鼎鼎,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只要提起中国石油,那么无论如何都绕不过李四光。因为大家都知道是李四光的”陆相生油理论”,才给中国油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过魏红军开始指导中国石油工作,所以看了不少资料。这才发现第一个提出”陆相生油理论”的是,目前担任刚刚组建的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潘中祥。潘中祥45岁,也参加了这一次的会议。

而且中国的地质学家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在中国各地勘探,不相信中国就没有石油。等潘中祥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之后,很多国内的地质学家也支持潘中祥。

像玉门油田的发现,也是从实践上支持“陆相生油理论”。

只不过玉门油田影响力太小,还无法引起大家的重视。李四光最大的贡献就是承认和支持”陆相生油理论”,而且把这个理论用在了勘探中国石油的工作上。而刚刚开口的黄吉庆,就是多年在国内寻找石油的地质学家,也是实践”陆相生油理论”的地质学家。

只不过后世对于黄吉庆几乎无人认识。

但魏红军是负责中国石油工作的,所以知道黄吉庆在国内地质学界的地位。黄吉庆今年47岁,是北大地质系毕业,然后好几年时间参加实地勘察。28岁留学瑞士,在这里继续攻读地质学。31岁拿到了博士学位。

回国之后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湖南资兴煤田就是他勘探发现的。后来组织西北石油考察队,发现了玉门油田,给”陆相生油理论”提供了更大的依据。33岁的时候就担任了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后来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大学教书,同时开始编纂中国地质图。算是把他多年勘查的成果融入到了地质图当中。解放后担任西南地质局局长。

不过魏红军主持燃料工业部工作之后,从各地抽调重要技术人员参加。黄吉庆和谢嘉荣他们就来到了北京,参加了地质部的组建工作,组建了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

所以魏红军对于黄吉庆是很尊重的。

这可是靠着双腿,走过了中国千山万水的技术人员。地质部目前制定的石油普查图,很多都是黄吉庆他们的成果。不过地质部一直在忽略松辽平原。

所以这一次会议上,黄吉庆直接对魏红军提了出来。“松辽平原。”

黄吉庆点头,道:“松辽平原是发现过油砂的,日本人当年就在盘锦一带发现了油砂。正是因为发现了油砂,日本人才会认定东北有石油,所以在东北大规模寻找油田。日本人当年寻找油田,主要是依据海相生油理论',寻找的都是符合‘海相生油'的地形。而我们可以按照”陆相生油理论',在其他地区寻找油田。地质部不应该把松辽平原摈弃在外。”

松辽平原,拥有两个大型油田。

一个是大庆油田,一个是辽河油田。

是不应该摈弃在外。

所以魏红军看了李四光。李四光回答道:”黄吉庆同志说的有些道理,从各方面的情况分析,松辽平原有油田的可能性很大。但地质部之所以没有选择松辽平原为勘探对象,是因为日本人曾经在东北已经大规模勘探过。我们担心松辽平原的勘探会很困难。现阶段发现石油的任务重,所以地质部勘探名单上没有加上松辽平原。”

魏红军点头。

李四光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日本人为了在松辽平原找石油,那可是努力了好几年时间。把他们认为可能的地方都检查了一遍,依旧是没有找到石油。所以现阶段先放弃松辽平原,从其他地方开始勘探,是一个很正常的想法。

如果魏红军不知道历史的话,说不定也会支持李四光。黄吉庆有些着急,道:“李部长,我刚刚说过,日本人是勘察过东北。但他们勘查的地方,都是以海相生油'理论,主要是勘探那些曾经有海有河的地方。而且正因为他们勘探过,所以我们反而可以避开,对于我们下一步勘探更有利。”

黄吉庆是真的觉得松辽平原是最适合勘探的。

因为二十年前黄吉庆就勘探过东北地区。东北各地偶尔会发现油砂,这表明东北下面是有油气层的。就像是日本人在盘锦一带挖煤的时候,就挖出过油砂。所以日本人才会那么笃定,下面一定有油田。

可惜他们勘探的方向错了。

其实在他们挖出油砂的地方,隔一座山就是后来的辽河油田。他们挖出的油砂,应该是和辽河油田有关系。但他们信奉”海相生油理论”,所以寻找油田的方向偏偏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