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47章

作者:随遇而安

原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沙千力担任地方工业部部长。原华东军政委员会财务经济委员会副主在张金福担任地方工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

其实地方工业部这种部委完全没有成立的必要。但现阶段先安置干部。

等稳定下来之后,地方工业部这种部委会迅速取消。第六办公室负责财政部、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原对外贸易部部长叶记庄担任第六办公室主任。

叶记庄级别不低,但这一次能够担任第六办公室主任,主要是因为对外贸易部的工作成绩非常好。

不管是解放战争时期,还是解放后这几年,对外贸易部成绩非常好。不管是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还是之前对其他国家的生意,都非常出色。给外汇极度缺乏的新中国带来了宝贵的外汇。

而且这几年中国的外贸稳步上升。这里面叶记庄的功劳很大。

原中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牛裴聪,原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段云两个人担任第六办公室副主任。算起来这两个人都是高学历干部。

牛裴聪是清华大学经济学毕业的,参与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创建工作。段云是山西法学院毕业之后,去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学习,是战动总会早期负责宣传工作的干部。

第七办公室负责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工作。原交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王守刀同志担任第七办公室主任。

原铁道部副部长郭宏韬,原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张国建担任第七办公室副主任。

郭宏韬是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不过和高刚关系很差。延安整风的时候,高刚批评郭宏韬为当年陕北肃反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且不欢迎中央红军落脚陕北。高刚这些批评对于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要不然以郭宏韬的资历,中央委员都是可以的。何至于现在连中央候补委员都没有。

张国建抗战时期担任冀中军区社会部部长,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副部长。所以政务院成立的时候,也是顺势进入了政务院工作。后来担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第八办公室负责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和中央气象局。国务院副总理邓志辉担任第八办公室主任,农业部部长李少成担在第一副主任,赖若宇同志担任第二副主任。

第九办公室负责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毛泽民担任亲自第九办公室主任。

国务院九个办公室主任级别都不一样。

像第八办公室和第九办公室,直接就是邓志辉和毛泽民两名副总理亲自兼任。其他大部分办公室主任,大部分都是行政四级和以上的干部。而第六办公室主任叶记庄和第七办公室的主任王守刀目前只是行政五级的干部。

可以看出新中国虽然已经建国四年半时间,但中央很多机构的行政级别依旧没能够统一。实在是因为不停的从地方抽调千部入京,各个干部的行政级别各不一样。

分为九个办公室之后,聂帅分管第一办公室和第二办公室;魏红军分管第四办公室、第五办公室、第八办公室;季福春分管第三办公室和第七办公室;毛泽民分管第六办公室和第九办公室。

邓志辉不仅担任第八办公室主任,而且配合魏红军分管第四办公室、第五办公室、第八办公室。

至此国务院大方向上的调整已经结束。

但各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干部安排,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916最后评定

等大家适应新的变化,时间已经进入了十一月末。

罗帅那边的授衔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罗帅看着这些授衔名单,不由得深吸—口气。看看这一抓一大把的,晋察冀出来的宾团级干部。特别是副兵团级和准兵团级干部太多。

不过罗帅可以理解。

解放战争华北可是弄出了9个兵团,其中隶属于原晋察冀的就有8个兵团。再看看东北那边,不说邓国和王秋云的部队,就是杨德志率领的13兵团,三分之二的干部都是出自于普察冀。

当然晋察冀是大杂烩。

广义的晋察冀是并入了原冀中军区,以及冀热辽挺进军部队。

就连狭义的晋察冀,也就是聂帅亲自开辟的北岳区,那也不是铁板一块。郭笛民去了西北,黄勇丢了东北,虽然曾经都是普察冀军分区司令员,但都已经脱离了晋察冀体系。他们还在晋察冀的时候,晋察冀内部就已经是山头林立。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晋察冀的贡献。

为了晋察冀干部的军衔问题,罗帅在北京没少和聂帅、杨全武、魏红军他们商量。既不能压晋察@干部的定级,但又不能完全按照他们现在的级别。如果完全按照现在的级别,那么普察冀不知道要出来多少个正兵团级干部。

幸好八大之后,总干部部这边的干部充沛。工作进展快了很多。

现在差不多有了结果。

但还剩下两个问题。一个是元帅,一个是大将。大将以下的上将,总干部部基本上可以决定。但往上元帅和大将就不是总干部部能够决定的。

需要政治局确定。

因此罗帅把总干部部确定的元帅和大将名单,先是交到了主席手中。

罗帅上交的名单,14名元帅名单,20名大将名单。

14名元帅名单很简单,罗帅直接把中央军委13名委员名单交了上丢。20名大将名单,主要是罗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把有可能的人都算了进去。

不过在这20人名单当中,王直和宋仁穷都推辞,认为两个人都没能万担任大将,愿意成为上将。因为他们两个人是参与干部定级工作,授衔工作的总干部部副部长。

两个人都是有资格担任大将的。

王直不用说,抗战时期晋察冀三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普察冀第一野战军政治委员,晋察冀第二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平津战役总前委常委,第五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渡江之后担任华中局委员,第五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南分局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现在是总千部部第―副部长。

宋仁穷是资历深,参加过秋收起义,在中央苏区担任过主力师政委,长征时期担任千部团政委。抗战时期担任过@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的时候担任过普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原局委员。后来更是拉在西南局第一副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上调中央之后担任总千部部第二副部长。

但他们要避嫌。

所以都推辞大将军衔。

不过罗帅没有答应,把他们的名字都报了上去。

主席拿到名单之后,并没有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这个名单。因为主席在等外面的反应。其实罗帅他们开始时候,还要给主席一个大元帅军衔。

但主席否定了这个。

后面选择元帅名单的时候,总理、修养同志、陈运他们都在考虑范围。

总理不用说,长期担任中共最高军事负责人,解放战争的时候配合主席指挥解放战争。解放之后好长一段时间,总理也一直是负责军委工作的。修养同志虽然已经多年不参与军队工作,但曾经是新四军政委。

陈运在东北的时候,那是东北局书记在北军区政治委员,辽沈战役总前委书记。也有足够的资格被选为元帅。

但很快总理他们表态,他们没有军职,不参与授衔工作。所以罗帅最后选择的都是有军职的干部,最起码目前都在军委有职务。罗帅给主席上交元帅名单没多长时间,聂帅给主席和政治局写信,表示自己虽然有军职,但在军委没有分工。自前的主要工作都在国务院,所以不适合授元帅。

很快高刚、魏红军、邓希贤、杨全武都写了信给主席和政治局。

高刚和邓希贤的推辞原因都跟聂帅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在军委没有分工,现在一个在书记处,一个在国务院,不适合授衔。

杨全武不一样。

杨全武很直接的说,自己没资格担任元帅职务。杨全武很有自知之明。

虽然解放之后杨全武在军内职位一直在上升,现在都做到了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但相比起元帅来说还是缺乏资历,缺乏真正独当一面的履历。当然更重要的是,虽然杨全武战功赫赫,但也没有说可以功盖全军,让全军信服那种程度。

杨全武目前的军职,可以授元帅。但杨全武是骄傲的。

不希望以后被人诟病,说自己是凑数上去当元帅的。甚至他要是当完帅,军内估计很多人都不服气。这是杨全武不能接受的事情。

既然自己当元帅会有很多人质疑和诟病,自己何必上去。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他要是当元帅肯定有质疑,但他要是当大将,还会有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所以何必去追寻元帅军衔。

所以杨全武的态度很明确。

他感谢总干部部把自己放在元帅候选人当中,但他自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当元帅。

魏红军表示自己革命资历浅,没能够参与我军最重要的建军工作,没有参写开辟苏区,建设苏区的经历,所以根本没资格成为元帅候选人。向时表示自己在军委没有分工,主要工作在国务院,所以不应该参加授衔,愿意退出此次授衔工作。

魏红军这个绝对不是谦虚,说的都是实话。

因为新中国的军队授衔和苏联,或者说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一样的。

苏联授衔其实很简单。在二战当中谁能够打仗,就给谁按照军职授衔就可以。因为苏联那些将军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指挥部队打仗。部队都是苏联政府给他们提供的,不需要苏联那些将军自己去扩军,不需要他们考虑苏军部队的建设,因为都是现成的军队。他们只要能够指挥部队打胜仗就完成了任务。

所以二战当中,谁能够打胜仗就上去,谁打不了胜仗就下去。跟着职位的变化,军衔变化就可以。正因为如此二战当中苏联有不少将军,短短几年之内军衔就跟坐了火箭一样,连跳好多级。就是因为苏联军衔情况简单,谁能够打胜仗升职就可以。

不仅仅是苏联,二战其他国家也一样。

英国、美国这些国家的军队将军,他们考虑的和苏联军官—样,带着部队打胜仗就是他们的任务。只要战场表现好,能够升职,军衔就可以跟着出现变化。

但解放军不一样。

解放军的将军,不是说只要给你军队,你去打胜仗就可以。

因为中共的军队不是原来就有的,中共是打出来的天下。中共军队从红军时期开始从民国的军阀部队当中分离出来,成为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式革命军队。可是这样的革命军队要怎么组建,怎么发展,大家开始都不知道。

还有要怎么打天下。

开始中共要走城市革命,后来经历了惨痛的失败之后,接受了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但怎么农村包围城市。

那就要有农村根据地。可是怎么开辟农村根据地,怎么发展农村根据地。大家同样没有经验,所以需要大家去探索,去总结。只有农村根据地顺利开辟和发展,才能够满足部队的后勤,给部队送去兵源,才能够扩大部队的规模。所以在中共军队的历史来说,有两个东西是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因为这是中共军队能够获得战场上的胜利,能够打下天下的基础。

一个是中共军队的建军原则,一个是农村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

建军原则决定了军队是党领导的,让军队指战员明白为什么而战,给军队注入了新的内含,新的军魂。沃定了这支军队是有别于民国军阀部队,是一支新式革命军队。保证他能够肴旺盛的革命意志,让部队能够在绝境当中也坚持下来。红军时期建立的很多建军原则,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都在使用。也就是说红军时期,对手中共军队已经打好了政策上、组织上、信仰上的基础。

还有红军时期根据地建设政策,也贯穿于整个革命年代。虽然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政策各不相同,但其实方变不离其宗。天部分根据地建设原则早在红军时期苏区建设当中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答案。后面是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变。

当然这只是根据地建设和军队方面来说的。对于中共来说,还着一个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党建工作,因为是党领导军队,党领导革命。

党建直接决定中国革命的成败。所以新中国授衔,你不能不看资历。

资历代表的其实就是你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

就像是罗帅,那可是亲身参加过制定中共军队最基础建军原则的三湾改编,亲自参与了后面“三天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这些都是比什么都宝贵的建军原则。还有其他很多元帅,大部分都参加过中共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真正奠定建军原则的古田会议。

可以说他们都是创立中共建军原则的干部们。你能和他们比吗?

你后来打仗打的再好,能和参与创立部队建军原则,参与探索和制定粮据地并辟和发展政策的人相比鸣?这就是中国军队的特殊历史。

你不能回避这些历史。

因为中共整个革命是延续的,并不是中断的。既然是延续的,传承的,那就要综合考虑,考虑所有的革命历史。很多千部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再好,特别是打仗打的再好。但你都是在这些基础上打的。

魏红军也是如此。

魏红军十几岁还在家里给地主放牛的时候,我党很多干部已经参与了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这里摸索出了一套新式部队的建军原则和农村根据地的组建。并始尝试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式大战略。

魏红军刚刚拿着红缨枪参加赤卫队的时候,红四军都已经召开了奠定我党我军重要原则的,著名的古田会议。中共军队的军魂,骨架这个时候基本上都已经确立。

魏红军刚刚在红军部队摆脱文盲,刚刚成为部队基层指挥员的时候,当时的中央红军干部们已经并始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中央苏区。开始进行政权的建设。

魏红军刚刚担任营教导员参加长征的时候,我军很多指挥员都参与遵义会议,参与我与党独立自主的决策当中。到了和四方面军会和,他们参与了和张国涛的斗争。

看看,这些就是资历。

他们是在中央,在红军处于幼生期,很多都需要一步—步摸索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旁。你能说中央考虑资历,给他们更多的照顾是有问题吗?

这种资历,就是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你能摈弃这些历史,只考虑解放战争的表现。

主席接到这些信之后,考虑了很久。又和总司令、总理商量这份名单。授衔考虑整个革命资历,也要考虑现在的军职,同时要考虑山头平衡问题。

军队最注重传承。

所以山头因素很重要。

承认山头,照顾山头,消灭山头。所以在军衔问题上,就是要承认山头,照顾山头的时候。有些山头发展不好,但不能忽视。

还有就是有些山头是小山头,但不能因为是小山头就欺负他们。

元帅的名单最终卡在了晋察冀这个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