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晋察冀是抗战时期形成的一个大山头,往前是属于115师,红一军团的山头。往后是整个华北山头。现在的情况是,红一军团和115师山头,已经有林帅和罗帅两名元帅。
华北山头有徐帅。
但都和抗战时期的晋察冀没有关系。
晋察冀对革命贡献很大,所以才会在元帅候选名单当中出来了三名晋察冀千部。但普察冀这个山头,肯定是不可能出来三名元师。
正常来看,抗战时期形成的几个大山头,晋冀鲁豫、普绥、山东、新四军各出一个代表元帅。林帅更多的是红一军团和115师代表,徐帅更多的是代表四方面军,而不是华北山头。
所以晋察冀的元帅代表也应该是一个人。当然两个人也可以。
因为晋察冀贡献大。不过为了平衡,晋察冀出一个元帅是比较合适的。但现在的情况比较头疼,聂师已经是常委,魏红军就像是自己说的那样红军时期和抗战前期几乎没什么存在感,杨全武缺乏真正功盖全军的战功。
而且晋察冀这个山头来说,杨全武都比魏红军有代表性。说起晋察冀,聂帅肯定是第一人,往下排名就是杨全武。魏红军虽然也是晋察冀的代表,但代表性方面不如聂帅和杨全武。
这三个人让主席也为难。
不过综合考虑,和总司令、总理、修养同志、陈运同志他们交流意见乏后,有了最终的决定。主席最后拍板,已经在地方工作的千部,除了必须要代表某个革命阶段,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干部之外,剩余的千部一律不授衔。
917授衔
有了这样的决断之后,下面的工作就好办很多。
晋察冀是一个头疼的事情,所以快刀斩乱麻,需要聂帅代表晋察冀授衔。因为不管是杨全武还是魏红军,都只能说代表晋察蓝一部分的历史。
但他们终究不是晋察冀的第一代表。
就说说杨全武,早年一直是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来普察冀成立二级军区之后,杨全武也只是新的冀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同一时间段晋察冀还有二分区、三分区、四分区、五分区,乃至于后来晋察冀十三军分区都出来了。二级军区成立之后,晋察冀还有冀鲁军区、雁北军区、察绥军区、冀热察军区、冀热辽军区等等。
所以说杨全武要代表晋察冀拿到元帅,肯定会有很多晋察冀干部不同意。邓国、黄勇、郭田民这些晋察冀曾经的大将,可以承认战功赫赫的杨全武成为天将,可是他们是不可能同意杨全武代表普察冀成为元帅。
晋察冀山头林立,这么复杂的局面之下,能够代表晋察冀的,也只有聂帅。
所以主席最后圈定了聂帅。
但杨全武在晋察冀又是绝对不能回避的人物,整个晋察冀大半的部队都是出自杨全武这里。杨全武在抗战时期,那可是培养一批部队,就支援军区,支援其他军分区。冀东、热河、普察冀兰分区、四分区哪一个军分区没有杨全武送过去的,而且是成建制的部队。就连郭由民那边,都有杨全武成建制培养过的部队。包括郭田民三分区一半根据地,都是杨全武一分区出击河北之后,把自己在雁北地区的根据地转让给了二分区。还有三分区一半的根据地,都是杨全武并辟,后来转让给三分区的。可以说杨全武在晋察冀扛起了半壁江山。
再说说战功。
不说抗战时期连打胜仗,开辟那么多根据地。光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河北,平津战役担任前线总指挥攻克天津,逼迫北京和平解放。后来南下在中原参与天决战,参写渡江战役,可谓是战功赫赫。
所以杨全武才走到了现在的位置,甚至都能够进入元帅候选人当中。
这样的杨全武你又不能忽视。
最终总理说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杨全武可以授大将,但可以享受“元帅待遇”。
当然在晋察冀,魏红军才是最大,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现在级别高、战功大,所以魏红军只要授衔那必然就是元师。现在魏红军的级别,魏红军的功劳,你不给元帅都不行。魏红军是真正的给元帅,总感觉缺什么。但不给元帅,又说不过去的干部。
所以最后主席在魏红军的名字上画了个圈。主席亲自和魏红军谈了谈。
魏红军表示自己已经在地方,所以不愿意参加授衔。主席又和魏红军谈了不少工作,最后确定魏红军不参加授衔。
不仅仅是魏红军,主席又找到了邓志辉、张丁程他们,问他们怎么看授衔。他们―旦授衔最少都是大将。
不过他们的回答也是一样。
不参与授衔。
其实他们不参与授衔是好的。邓志辉也好、张丁程也好,目前在湖北的李先年、浙江的谭振林,现在都已经是行政三级的千部。是和元帅一个行政级别的。
给不给大将都无所谓。
对于他们来说,目前在地方工作的很顺利。参不参加授衔,对手他们没有任何用处。
主席还给广东的罗启容发了电报。
询问他的意见。
罗启容明白主席的意思,所以回电表示自己虽然有军职,但目前已经转地方工作,不管军区的事情,所以不参加授衔。上一次主席去了一趟广东,和罗启容谈话之后,罗启容明白主席的想法。主席这是要让自己跟邓志辉他们学匀。以后入京不是去军委,而是去国务院。
主席对这些不参与授衔的干部都是一个一个谈话。整个12月都在处理这个事情。
政治局、军委是准备赶在1953年春节之前,完成授衔工作。最后的选择是元帅名单没变,不过这是正常的。因为元帅的形成不是一个时间段的,而是整个革命生涯形成的。
抗战之前的1937年洛川会议形成的中央军委委员总共11个人,除了主席、总理、任培国等人之外,元帅当中的七个人已经是军委委员。就缺少聂师、罗帅、陈帅三个人。到了中共七大,十名元帅都是中央委员,七大之后新成立的中央军委有九个人都是委员,只是缺少了罗帅。
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中革军委,十大元帅都是军委副主席。
所以这一次元帅授衔,唯一拿捏不定的就是聂帅。因为他已经是政治局常委。
不过晋察冀的确是需要聂帅代表,所以主席依旧是选择了聂帅,和陈帅代表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一样的情况。按照总理的话来讲,可以授衔,只要日常工作当中不穿着元帅军服就可以。
然后是大将。
军委和总干部部上交的20人大将名单,最后剩下了17个人。中央最后选择的天将名单是杨全武、粟宇、许海东、邓国、陈耿、黄可成、谭正、左全、肖金光、张云意、主树生、王直、主秋云、徐光达、赵陆、张宗逊、宋仁穷17个人。
开始是想要选择15人的,但后面还是增加了两名,变成了17人。
主要是因为晋察冀和东北大将太多。
晋察冀来说一分区司令员杨全武,三分区政治委员王直,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赵陆,五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郊国,还有冀热察军区司令员王秋云。
东北来说除了邓国和王秋云之外,还有黄可成、谭正、肖金光三个人。
至于许海东是代表红25军、红15军团,徐光达代表贺老总二军团,王树生代表四方面军。本来程怎华是红25军军长,但他不是红25军的代表,只因为是中央代表所以才担任了红25军。因此在山头平衡的时候,程志华却是挂靠不了在何一个山头。
正因为晋察冀和东北大将太多,所以需要平衡。增加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的名额。
张宗逊一直是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现在又是副总参谋长兼兰州军区司令员。宋仁穷是秋收起义出身,又是冀南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的重量级干部。
其实第三野战军授衔最少。
主要是华东这边重量级干部,邓志辉、谭振林、张丁程这些资房深的千部,他们都不参加授衔。所以只有粟宇和张云意两个人。
元帅和大将名单确定之后,下面的军衔确定就简单很多。
中央决定1953年1月19日14点30分,在中南海紫光阁西边的国务院礼堂进行元帅和大将的授衔仪式。
典礼会场庄重朴素。
首先进行的是大将授衔仪式。
这个时候来的干部不少,但主要都是军委的干部。其他要授衔元帅的千部,还有中央主要干部都没有到。因为大家要跟着主席一起参加元师授衔仪式。
大将授衔,属于是军委授衔。
看看名称就知道,大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因此大将授衔是总理负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宣布授衔典礼卉始,全体起立,军乐队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接着国务院秘书长林峰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官军衔的命令。
17名大将,缺席许海东。
因为许海东正在养病。
总理身穿灰色中山装,左手习惯性的弯在胸前。开始授衔的时候,天家都是比较严肃的。元帅、大将,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都有。如果光是军事因素,徐光达是绝对不可能在这里的。
就算是在第一野战军来说,王振都比徐光达合适担任大将。
但谁让徐光达是二军团代表。
总理把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依次授予横站在主席台前的杨全武、粟宇、邓国、陈耿、黄可成、谭正、左全、肖金光、张云意、主树生、王直、王秋云、张宗逊、宋仁穷、赵陆、徐光达等16位千部,并与他们一—握手表示祝贺。
大将授衔结束之后,就是军委各部委干部的授衔工作。军委八总部这边的总参谋部,部长粟宇是大将,副总参谋长靠前的黄可成、张忠勋他们也是天将。后面的张爱平、季科农、贺今年这一次都是上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止定人付,天—化、朱亮才都是上将。
总干部部副部长王直和宋仁穷都是大将,徐力青和甘伟汉都是上将。本来总干部部这些将军,都想要把自己的军衔降一级,这样可以表示这―次授衔的公正性。但王直和宋仁穷,一个是代表第五野战军,一个是代表第一野战军,都是不能让出大将位置的。
他们两个人成为大将,后面的徐力青和甘伟汉也无法让衔。毕竟大家都没有让衔,就你们让衔,其他千部怎么办。所以徐力青、甘伟汉都成为上将。
总后勤部部长赵陆是大将,副部长洪雪智是上将,副部长张令宾、邱辉作为中将。
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是叶帅,副部长周春全、陈再到、韩卫国三个人都是上将,严揆要是中将。
训练总监部代理部长左全是大将,四名副部长李达、彭少辉、肖子敬为上将,陈中和虽然是第三副部长,比肖子敬排名高。但这一次肖子敬是副兵团级,但还是拿到了上将。而陈中和虽然是副兵团级,但授衔的时候是中将。
总军械部这一边,部长杨全武、副部长王树生都是大将,第二副部长陈希联、第三副部长韩伟都是上将,第四副部长冯永顺为中将。
总财务部部长杨力三为上将,副部长唐天际和唐平为中将。总财务部算是八总部当中军衔最低的部门。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在北京的一些军校,北京的一些军事部门,都在这一次的授衔当中。让罗帅颇为头疼的黄发,最后定级为准兵团级。主席虽然恼怒黄发,但毕竟也是战功赫赫的战将,所以批准了罗帅的定级。黄发也成为了准兵团级中将。也在这一次授衔当中。
可能是这几年受到的打击比较大。进来之后就开始不说话。
这些人都需要总理给他们授衔。所以花了一个多小时。
等总理授衔结束之后,陈耿才笑嘻嘻道:“你们别看我只是一个关将,当年我可跟元帅一样威风。就我指挥的部队当中,除了我之外,还肴三个大将,下面上将一大把。”
“谁?”
有人不相信。
能够站在这里的,谁不知道谁。履历大家都清楚。
他们不相信陈耿领导的部队当中有过三名大将。这一次总共才16名大将,加上陈耿就是四名大将。除了最了早期的一些部队干部集中之外,后面哪里有这样强大的部队。陈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红军职位不算很高。自前这些天将当中,比他职位高的比比皆是。但也没有人指挥的部队当中出来过这么多大将。
陈耿笑眯眯的看着杨全武道:“老杨,你说是不是?““是。”
杨全武点头。
看有些人还不明白,谭正上前道:“1936年中央重组红一师,当时陈耿同志是红一师师长。”
“对了。”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1936年重组红一师,当时师长是陈耿,政委是杨全武,谭正过来兼任红一师政治部主任。这三个人现在都是天将。而就是这个红一师改编的115师独立团,就是创建普察冀根据地的主力,后面出来了一堆高级干部。
包括在现场很低调的王秋云。
所以陈耿说自己指挥的部队当中出来了四名大将,还真不是开玩笑。至于下面的上将就不用说了。
太多了。
罗帅定级之后,考虑授衔,福州军区司令员张子华那也是在大将候选名单当中。实在是因为张子华有很高的战功,是可以作为大将候选人的。只不过最后时刻的二午人名单当中,罗帅划掉了他的名字。因为普察冀天将已经够多,张子华这样一只脚在大将行列,一只脚在上将行列的,只能是让他担任上将。而张子华也是出自当时的红一师。
“怎么样,我当年是不是跟元帅一样威风过。”也只有陈耿可以开这种玩笑。
大家也是笑笑。
总理都忍不住笑了出来。然后道:“好了,快点准备好。接下来是主席授勋和授衔。”
大约四点钟左右的时候,总司令、聂帅、彭老总、贺老总、陈师他们并始进入怀仁堂休息室。等待下一步授衔。快到四点半左右的时候主席出现,
主席出现之后,后面跟着修养同志、宋青灵、李继森、沈军如、郭莫若、黄岩培、陈运、高刚、魏红军、邓希贤、彭珍、郊志辉、李富春、毛泽民、李伟汉、陈述同等人相继出现在主席台上。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