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54章

作者:随遇而安

随着这几年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良田本身就增加不少。不管是之前的淮河治理,还是湖北正在进行的荆江分洪工程,以及河南治理黄泛区,都是旧中国根本组织不起来的为量。

这些大江大河的治理工程,让耕地面积大量的增加,也让新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在增加。

但这种靠着耕地增加,加快粮食产量的办法是无法长久的。最好的办法还是要提高亩产。现在冬小麦亩产二下就增加100斤以上。

就是一场大革命。

“怎么可能只有一百亿斤。”

赖若宇插话道:“不要忘记,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这边一年可以种两次。冬小麦收割之后,还能够种一茬玉米。如果玉米产量也能够有这样的提高,我们一年给国家增加两三百亿斤,甚至是三四百亿斤。特别是玉米产量如果能够达到五六百斤,那冬小麦和玉米加起来一年增加的产量就有五六百亿斤。'

“对。”

魏红军点头。

玉米良种改良如果也跟冬小麦一样成功,那么实际增加的粮食产室会比想象的更多。因为玉米不怎么挑剔耕地的质量,很多山地上也可以种植玉米。

目前来说冬小麦种植面积是比不上玉米种植面积的。玉米种植面积轻松能够达到三亿斤左右。

玉米亩产能够上去,十年之内提高中国粮食产量两千亿斤都是有可能的。

“志辉同志,看起来我们要加快良种的推广。”“嗯。”

邓志辉点头。

想了想道:“这一次国营农场的种子全都留下,作为下一步扩种当中。1954年的冬小麦,力争可以种植300方亩左右,看小麦种植100万亩左右。然后再看看效果,也尝试二下每亩多少种子合适,麦子间距多少合适。有了足够的数据之后,让试验所那边也继续改良种子。如果效果良好,在1956年的时候,开始全面推广种植新的冬小麦种子。”

“可以。不要太着急,一步一步来。”

虽然魏红军恨不得一天之内所有的耕地都种上目前的种子。

但这是不可能的。还是需要循序渐进。

魏红军想了想道:“还有一点要注意。给下面的合作社种子的时候,千方不要强硬规定每亩地要播下多少种子,麦子间距多少这种硬性规定。我们可以给他们一定的范围,告诉他们这是研究室的研究结果。至手具体如何种植,要把自主枚为交给合作社当中。”

“嗯。”

这是邓志辉满意魏红军的原因。稳重。

虽然年纪不大,但做事情不会急躁。邓志辉直接道:“虽然我们的种子适合在华北地区种植。但华北这么大,每个地区的气候条件,王壤条件各有不同。不可能种植技术一样。我们是不应该过多的强加命令给合作社,应该在这方面给合作社更多的自由发挥权。”

“魏副总理、邓副总理,可是农业发展,还是需要农业技术的指导。就说解放之后,农业部指导全国农村制造农家肥的正确办法。光是这一点就提高了多少粮食产量。特别是内蒙古、绥远一带,教那边的农民堆肥积肥就提高了一倍的粮食产量。包括粮食种植,我们还是需要给农村技术指导的。”

召德尊急了。

农业没有技术指导怎么可以。

魏红军笑笑,道:“不是不给农村技术指导,而是在很多方面,我们要杜绝行政命令一样的技术指导。这个东西要学会区分。”

“红军同志说得对。农村基础薄弱,最忌讳出现问题。所以任何改变都要有步骤、有计划。技术指导也是如此。一旦行政命令,很容易造成瞎改。所以技术指导也应该慢慢的渗透进去。”

邓志辉解释一下。

召德尊是很有能力的干部。不过太年轻,而且之前一直在东北工作,了解东北农村,可是对于中国全部的农村了解有限。

李少成接话道:“我们农业部的计划是,十年之内在全国各县都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让更多的农业技术人于去农村,推广农业技术。而不是行政命令。”

“这个好。”

魏红军点头,支持李少成的想法。

然后道:“接下来的农村工作部工作,志辉书记负责处理。下一步主要工作就是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推广良种。同时支持全国各地种子研究所,继续进行适合各地的良种研究。”

923庞大的苏联代表团

617事件,对于苏联的名声,对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名声都不是很好的。特别是柏林正好在美苏冷战对抗最前沿,爱生了这种事情,绝对是臭名传千里。

英美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各大报纸都在大篇幅的报道这个事情。苏军可是用部队镇压了示威群众。

甭管背后是不是有美国人,但发生了这种事情,苏联和民主德国可谓是丢尽了脸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质问苏联,隐含着一些批评。

认为这样做事不对的。

617事件让苏联和东欧国家关系变得微妙。

东欧国家也害怕了。617事件的发生,虽然宣传上说是有西方国家,以及反动派煽风点火。但天家都明百,真正造成617事件的发生,还是因为民主德国的经济出现了问题。苏联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迅速宣布免了德国几千亿美元的赔款,同时把苏联控制的民主德国那些工广全都交还给了民主德国。苏联占领德国之后,民主德国的天工广都在苏联的控制之下。但这二淡苏联为了降低617事件的恶劣影响,把这些工厂都还给民主德国。整体来说就是为了减低民主德国的经济压力,改善民主德国的经济情况。

东欧也担心自己国家也发生这种事情,所以利用斯大林刚刚去世的机会,纷纷更改原来的经济模式。其实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一些经济政策是正常的事情。但东欧国家调整经济政策,还附带着一些政治上的调整。

这是苏联不能接受的事情。

因为东欧在苏联眼中就是自家的"后花园”,毕竟东欧国家政权都是苏联扶植起来的。所以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应该听从苏联的话。现在东欧国家不听话,苏联怎么可能同意。

只不过苏联内部现在还在调整当中,所以对于东欧的控制也缓和了一下。苏联自前正在安抚东欧各国,对手他们进行的经济改革,也睁一眼闭一眼。

苏联也在调整自己。

等赫鲁晓夫稳定了自己的位置之后,再对东欧这些不听话的小弟动手。

不过社会主义阵营这边也不全是坏消息。刚刚进入7月份的时候,越南军队打了一场天胜仗,成建制歼灭了敌军3.1方人。彻底奠定了越南的局势。

其实双方从四月份开始就一直作战。

法国动员了九万多人。其中法军11000多人,外籍军团(主要是德国人)15000人,北非部队(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人)广16000人,空军部队3000多人,南越部队40000人。

而北越也集中了5个师,3个独立团,以及3个师的二线部队。

足足打了三个月时间。

进入七月份之后,北越部队突然发力,困住了敌军两万多人。法军虽然很努万,但依伯没能够把这支部队就上来。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北越部队彻底歼灭包围圈当中2.3方人的敌军。

打的法军和南越部队元气大伤。

最后法军坚持不下去,因为伤亡太大。

当然主要是越军战斗力大涨。中国这边结束了朝鲜战争之后,天量的武器装备开始交给越军。光是第一批给越军部队的,就有4个团的中国产火箭炮团,同时给北约部队4个团的美械榴弹炮,以及苏联支援的七个高射炮团,然启还有一天堆真他客式武器。

其中高射炮团,有四个都是广州军区的部队。帮助北越军队的防空。

这些武器装备到了北越部队手中已经有块一年时间。经过陈耿和韦国庆两个人几年的指导之下,北越部队战斗力一直在增长,对于这些武器也完全掌握。结果这场战斗当中,这些重武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让法军阵地根本守不住。

而且广州军区派到越南的高射炮团打下来的飞机就超过110架。

相比起法国,北越这边的部队是源源不断。除了十万一线部队乏外,北越还有天量的二线部队。法国在越南实在是耗不下去。

这几年美国已经给法国在越南的战斗,支持了20亿美元的物资。

但这点物资根本无法满足法国的需要。

法国自己的经济都有问题。结果这场战斗的惨败,直接导致法国内阁倒台。在越南的战斗,法国已经连续换了六个主帅,但都没有什么用处。

这段时间世界太乱,所以英美法苏几个国家在柏林进行外长会议。其实就是这几个大国担心他们之间发生冲突,所以时不时的要谈一谈。在这一次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倡议召开苏、中、美、英、法五大国外长会议,讨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特别是关于朝鲜半岛、印度支那这些地区的安全问题,大家坐下来制定一份方案。

但美国反对。

艾森豪威尔当上总统之后,他开始调整对中国的政策。他反对和中国正面作战。经过了朝鲜战争之后,艾森豪威尔已经明白,和中国军队面对面打起来不是好主意。

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比美国想象当中还要强大。

既然直接爆发冲突是不合适的,艾森豪威尔就选择了另外的办法,那就是围困中国。

艾森豪威尔先是跟李承晚签署了“美韩共同防御协议”,紧接着又开始和常凯申签署“美蒋共同防御协议”。艾森豪威尔上任还不到半年时间,就已经连续签署两个“共同防御协议”。目的就是要牢牢地控制韩国和台湾,来遏制中国的发展。

他要把中国从世界上隔离开。

而下一步就是东南亚。艾森豪威尔的计划是,从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以及中南半岛,然后再找巴基斯垣,彻底围困中国。

如果能够拉拢印度就更好。

这样美国就可以彻底封住中国,把中国和世界隔离开来,可是如果按照苏联的倡议,召开中美英法苏五国会议,来讨论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的安全问题,这不就承认了中国的天国地位。

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可是法国给出了积极的回应,支持苏联的倡议。因为法国打不下丢了,,特别是这段时间的惨败,让法国已经不想继续留在越南。

但怎么结束越南这边的战斗。如何让法国体面的撤离越南,还是需要中国的支持。所以法国答应苏联的倡议,希望尽快召开会议,讨论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法国想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英国也是一样的态度。

英国再也不想中国这样的大国游离在外。把中国拉进规则范围之丙,才是最有利的。而且英国也有一些小心思。既然美国想要封堵中国,英国愿意积极促成。

最好在东南亚地区,美国和中国再打一仗。所以他也支持苏联的倡议。

最后英美法苏四国外长会议决定,1954年2月份在日内瓦进行中美英法苏五国外长会议,重点讨论印度支那的安全问题。印度支那这边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越南一个国家,还包括老挝、缅甸等地的安全问题。就连马来西亚和泰国都希望达成—致的协议,尽快让中南半岛稳定下来。

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美国不能接受。

召开日内瓦会议,就是表明中国在东南亚是有实力当旗手的。就算不是整个东南亚,但也表明中南半岛的问题是离不开中国。

中国的影响力继续扩大,那就会让亚洲的共产主义运动进一步活跃起来。所以正在菲律宾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提出美国应在在亚洲成立类似北约这样的军事组织。

美国想要拉拢东南亚的国家,在东南亚成立类似北约这种集体防御机构。

不过除了菲律宾很积极之外,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反应一般。

特别是中南半岛的这些国家,反应更是冷淡。因为他们更期待接下来的百内瓦会议。希望日内瓦会议司以达成一致的协议。而不是跟着美国围堵中国。

中南半岛这些国家,可不想成为美国的棋子,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发生冲突。

连美国在朝鲜半岛都吃了大败仗,现在美国想让中南半岛这些国家和中国干起来,他们怎么可能同意。他们又不是疯子。

在这种纷乱的时候,赫鲁晓夫要带着―大帮人来中国。名义上是为了展览会。

这个展览会赫鲁晓夫非常重视。几乎把苏联工业战线上的新产品都拉了过来。赫鲁晓夫是要拉拢中国,但同时也要让中国看看苏联强大的实力。

让中国看清形势。

1953年9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带着部长会议第一副书记布尔加宁和米高扬、克格勃主席谢洛夫、全苏工会主席斯维尔尼克、莫斯科市委书记福尔采娃,苏联文化部部长亚历山大罗夫,前苏联驻华天使无金这些苏共高层来到了中国。当然赫鲁晓夫来中国之前,已经把贝利亚枪毙了。

历史上贝利亚一直到12月份才被枪毙。

但赫鲁晓夫现在是等不及了。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地位上升速度太快。赫鲁晓夫目前急需中国的支持。但他来中国中之前担心马林科夫和监狱里面的贝利亚再搞动作,所以9月初就把页利亚枪毙。

只要贝利亚死了,马林科夫根本不在赫鲁晓夫眼中。

抓捕贝利亚之后,赫鲁晓夫靠着“列宁格勒案件“打压马林科夫。赫鲁晓天已经成为苏共第一书记,掌管书记处的工作.也就是处理苏共中央工作。逐渐的把原来最高权万的部长会议变成了摆设。

搞定了苏联内部的事情之后,赫鲁晓夫才会来到中国。赫鲁晓夫这一次来中国,那可真是轰轰烈烈。动用了12架飞机,整个团队70多个人。而直还从券联空送0辆汽军,真中3辆是吉斯装甲防弹车,供赫鲁晓关、布尔加宁、来高阳乘坐;其余7辆吉斯吉姆车,供代表团成员和警卫人员使用。

赫鲁晓夫如此大阵仗,中国这边当然也是高规格接待。主席亲自到飞机场迎接。

总司令、修养同志、总理、陈运、聂帅、高刚七名政治局常委系数到场。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