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82章

作者:随遇而安

这可是国营农场,魏红军需要他们当压舱石,而不是让国家贴钱。

李少成道:“魏副总理,目前这些国营农场当中,未能够完成商品粮任务,或者是还需要国家资金支持的国营农场,主要是早年建立的荣军农场还是一些军队农场。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但问题不好解决。”

“具体说说。”

如果李少成说他不清楚,那魏红军就真的要发火了。

魏红军只是简单考察了一下国营农场,就已经发现了问题。李少成是农村工作部第二副部长,国务院第八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农业部部长。他要是说不知道,那就是不称职。

“第一,这些老国营农场,非生产人员太多。这些农场当中脱产干部比较少的都有14%左右,比较多的甚至达到23%。”

“怎么会这么多?”

邓志辉很是不可思议的看着李少成。

邓志辉上调中央负责农村工作之后,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所以还真没有认真关心过国营农场的事情。毕竟相比起国营农场,邓志辉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农村问题上,特别是合作社的问题上。

所以他非常惊讶。

一个国营农场脱产人员竟然达到14%,甚至有23%。

这么高的脱产人员,实在是让邓志辉莫名其妙。旁边的召德尊道:“邓副总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和这些农场早期的性质有关系。东北早期建设的很多国营农场,是为了安置伤残军人的。后来这些农场转为国营农场,但这些伤残军人肯定是要继续留在农场,需要国营农场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所以脱产人员比较多。而且当中有不少人还是干部,所以才会有这么高的比例。”

“对。”

李少成点头。

道:“按照正常比例,这些国营农场的脱产人员,不应该超过2%左右。但这些国营农场本身就特殊,所以脱产人员才会这么多。现在这些伤残军人的工资、补助都需要国营农场负担,这是一笔很大的钱。很多国营农场一年的产值,大部分负责这些伤残军人的工资、补助,就不剩下多少。”

魏红军和邓志辉都是点头。

明白本该是国家给这些伤残军人的待遇,都是国营农场在负责。

“还有一部分农场,是解放农场。就定以当'二之的部队开辟的国营农场。特别是那些起义部队,在东北地区不少都参与了国营农场的建设。他们也有一个问题,当年东北局这边为了促成他们的起义,答应了他们不少条件。特别是保留对于他们这些官兵的待遇,允许他们开辟农场,这就是解放农场。结果这些解放农场现在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他们开垦的农场,就是典型干部多,参加生产的工作人员少。”

魏红军皱眉。

一群“国民党反动派"出身的部队,起义之后建立国营农场,还开始享受起来。

这TN的搞笑。

不让他们享受一下人民民主专政的厉害,他们还真以为现在依旧是民国。就算是东北局当时答应了他们的一些条件,但也不是他们现在连公粮和商品粮都无法无完成的理由。

李少成继续道:“第二点,这些国营农场的工资高。普通的国营农场工作人员,普通的农牧工月工资32元,加上附加工资12.5%,普通农牧工月收入36元。这只是国营农场,可是农牧工的月收入36元,国营农场哪里能够拿的出这么多钱。主要是因为这些国

营农场早期是军队农场,是为了安置军人。而且当时设立国营农场的时候,对于国营农场的性质就是农业工人,因此定的工资太高。”

“这我知道。”

魏红军道:“这么高的工资,在周围的农村影响很坏。现在我国农村都属于为了温饱努力的时候。国营农场的农牧工,干一样的活,月收入是36元。这让周围的农村农民怎么想?我这一次在东北考察的时候,和周围的合作社干部聊过天。他们都认为国营农场这种做法,让他们的工作很难开展。合作社的社员听到

国营农场的农牧工工资这么高,很多人都是笃笃咧咧。这影响很不好。”

“是。正因为这样后面设立的国营农场招工的时候,采取的是低薪制。刚刚进入国营农场的农牧工月工资只有十来块钱。更多的收入是看国营农场的经济情况。"

李少成也头疼。

自从把国营农场收回来之后,历史问题始终是无法解决。

现在被魏红军发现了,直接开会质问。李少成也知道这个问题上,是自己工作不力。

"继续。”

“第三,这些国营农场铺张浪费非常严重。国营农场除了公粮和商品粮任务之外,要上交一半的利润。可是这些国营农场没完成国家任务不说,还用国营农场的钱,用于非生产性建设。如办公室、俱乐部、职工宿舍、灯光球场等占基建投资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就是生产性建设,如畜舍等也规格过高。”

李少成说起这些就有些生气。

国家为了工业化,真的是一分钱都舍不得多花。可是这些国营农场,甚至开始享受。

魏红军没说话。

因为他考察国营农场的时候都看到了这些问题。一个国营农场的场长办公室,比魏红军这个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现在的办公室还要大,里面的东西比魏红军办公室的东西还要好。

而且那些办公室都是新建的办公室。真是离了个大谱。

“第四,早期建设国营农场的时候,把国营农场当成是机械工厂。结果国营农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大礼拜小礼拜休息制等。可是这是严重违背农业生产分散性、季节性等特点的。譬如有些农场收麦子正在打场,但还未打完,下班时间已到,工人一哄而散。半小时之后暴风雨一来,把麦子打掉,谁也不负责。因为规定就是八小时制,都遵守规则了,所以谁也没有责任。”

“还有一些农场学习工厂,把职工宿舍都盖在一起。这对职工的住宿、管理、教育、文化娱乐等是方便的,但对生产极为不利。因为他们根本不考虑农业生产的特点。很多农场职工的宿舍和耕地距离太远,不少人想要下地干活要走二三十里路。农场不像工厂有电车、汽车、自行车可用,农场员工都是要走路的。这样一天光走路就得几个钟头,生产时间就不多了。因此农忙时候就得在耕地周围临时搭帐篷住下来,公家又得花上一笔钱。职工和他的家属两头吃饭,也增加了支出。”

看看,什么是官僚主义,这就是官僚主义。

国营农场当成是工厂来管理。当然国营农场也可以说是工厂的行列,但机械性的搬用工厂管理那一套,那就是纯扯淡。这些农场的干部完全不懂什么叫因地制宜,什么叫实事求是。

所以才有中央号召"农业学大寨",结果一些平原地带,把好好地耕地变成梯田这种逆天操作。

“第五,这些国营农场很多都实行固定工资制。所以他们对于农场的事情没有任何生产积极性,好坏都能够开工资。农场怎么样和他们也没关系。所以周围的一些农民来农场割走粮食,他们也不管。”

“僵化的思维。”

魏红军很是恼怒。

好好地国营农场都办成了什么样子。

特别是前期办的很多国营农场没有经验,完全是按照想象当中苏联集体农庄,完全是模仿工厂来制定规矩的。可是工厂和农场怎么可能一样。

工厂有工厂的特点,农场是种地的,有自己的特点,和工厂有很大的区别。

生搬硬套工厂的规矩,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所以魏红军道:“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变。国家建立国营农场是需要国营农场能够给国家提供更多的粮食,上交利润,成为国家粮食的压舱石。而不是连国家任务都无法完成,需要国家救济的部门。少成同志,你说说你们农业部对于国营农场的进行了那些新条例?”

“农业部为了改变国营农场这种局面,制定了十个方面的新条例。第一个:减少非生产人员,把国营农场的非生产人员的比例定在2%左右。不允许任何一个国营农场的非生产人员比例超过2%。而且要求一些脱产干部也回到生产当中。我们农业部的的想法是,国营农场的非生产人员比例最终缩小到1.5%以下。”

“这个对。”

邓志辉道:“我们的国营农场,实际上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合作社。既然合作社干部都要参加劳动,我们的国营农场的干部,就不能脱离群众,也要参加生产劳动。”

“第二,国营农场采取低薪制。然后以农场的生产任务完成的情况,调整农场农牧工的薪水。”

“第三,附加工资降低。目前我国工厂工人的附加工资是12.5%,可是工厂的积累、利润和农场的积累、利润完全是不一样的。工厂可以开12.5%的附加工资,是因为工厂的积累和利润高,但农场没有这样的积累。农场说白了就是种地的,怎么也个能和工厂创造的利润相比。所以我们农业部的意思是,国营衣场的附加工资要降到7%以下。”

不是故意给工人高工资,农场的农牧工低工资。

而是双方的情况不一样。

工业的积累和农业的积累水平不一样。而且工人大都在城市,农副产品都需要购买。而农场这边来说,这些国营农场都在农村,农副产品的价格肯定是低于城市。

这些都需要考虑。

农场如果跟工厂一样发工资,农场根本受不住。同样工人的农场和工厂,产出的效益差别很大。

“第四,制止农场的铺张浪费现象。一律不准盖大礼堂、大办公室,不建灯光球场,不准买沙发椅等。

职工宿舍也不允许建造大楼房,都要按照周围农村的标准建造。规定非生产建设与生产建设的比例,力求节约开支,勤俭办场。”

“这是应该的。”

魏红军点头。

这些国营农场的领导,直接把国营农场当成是他们的独立王国。

随意使用农场资金,给自己盖大办公室,进行各种非生产建设。牛气程度比一般的政府部门还要厉害。

“不仅仅是规定。你们要出台惩罚机制。如果抽查当中哪个国营农场在规定之后,还敢建设大礼堂、大办公室,那么责任干部一律撤职,进行党内处理。还有泛泛而谈没有任何用处。要直接规定非生产建设的投资不能超过多少,不同级别干部的办公室规格是多少,都要明确规定。然后只要超过规定的标准,一律进行组织处理和党内处理。”

不来点狠的,这些干部以功臣自居,无法无天。中央的"三反运动"才过去多长时间,这些人又开始如此的放肆。

“第五:农场的生产管理为了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野外作业等特点。职工工资一般实行包工包产制,或部分发固定工资,部分由超产提成支付。这主要是学习周围那些合作社的发展方案。农业部在国营农场实行的是,工资的60%或70%由农场按月支付,其余30%至40%则由包工包产、超产提成中支付,遇特殊灾害减产者另行补贴。这个制度在双桥农场奶牛队及蔬菜组试行,试行结果成绩很好,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八小时工作制不讲了,早下地、晚收工、工作负责细致,产量也显著提高。”

“国营农场是应该学习一些发展好的合作社。”邓志辉道:“之前合作社每日评工记分,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争吵,账目还混乱。所以后来很多合作社调整为分片定额,大活集体干,小活分开干。之前不少合作社干部误解集体劳动,以为集体劳动就是′敲钟集合,等齐下地',‘干活一窝蜂',‘班、排进攻'的模式。但这种做法劳力浪费的现象很严重。大家忘记了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工合作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说一定要一窝蜂的一起干。所以主要农活必须集体干,有些活可以分给各组分散去干。而且就是合作社集体干的活,也要分片分块、分地段、划清界限,彼此分头进行。而且分片分块之后,提前确定分片分块的工分。不要临时确定工分,临时安排人干活。这样就会出现争议。”

农村合作社的工作,邓志辉全权负责。

他一直在摸索合作社发展的模式。魏红军和邓志辉对于合作社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合作社是一个基层生产单位。之所以成立合作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

如何分工合作,就需要克服很多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合作社干部把合作社当成是军队打仗一样。在他们看来合作社集体化,那就是要求所有人必须要一起干活,这才是集体化。所以合作社干农活不是准确的进行分工合作,而是一窝蜂的上去,搞人海战术。这是严重误解了合作社集体化。

而且这种生产方式,浪费人力非常严重。

还有就是瞎定各种工分。因为临时确定谁去干什么活,工分多少,导致纷争不断。所以邓志辉一直在调整合作社方案,其中一个就是必须要提前确定农活的工分情况。什么工作是多少工分,那一片农活是多少工分,都要有清晰的确定。然后在合作社大会上通过。

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分工。

完成了工作,检查之后合格,那么是多少工分就是多少工分。不需要每天都记录工分情况。这样记录工分情况,账目就会一目了然。

“是。我们一些国营农场的干部都是军队干部出身。他们喜欢军队冲锋的方式工作。但不适合国营农场的情况。"

李少成点头。

旁边的农垦部干部,包括谭振林听着魏红军、邓志辉、李少成他们的谈话,不停的在本子上记录。对于农村问题上,魏红军、邓志辉、李少成都是权威。

有足够的经验。

国营农场出现的问题,也在农垦出现。

所以谭振林他们要借鉴国营农场的经验。

李少成继续道:“第六:不再把职工宿舍放在一起。农业部的指示是,根据农场耕地所在的位置,在耕地旁边建立自然村的模式建立职工宿舍。让职工和职工家属一起住,可以自起伙食,由农场方面给这些职工家里小量土地,允许职工家属平时种菜喂猪,搞一些家庭副业,农忙时过来给农场做临时工。这样职工便于下地生产,伙食可以减低。这样能够让职工家属也参与生产,可以给农场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

“因地制宜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虽然是国营农场,但耕地不在一起,就不要混聚在一起。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职工居住的地方。”

魏红军点评了一下。

“第七:为了适应农业牛产的香度性们广市RA-营农场的八小时工作制,以及农忙时节的星期日制度。改为农闲时节的休假制度。要把国营农场模仿机械工厂的那些休假制度,还有其他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全都重新整改。”

“第八:有些国营农场太大,农场直接管理所有的生产并不合适。所以我们农业部的意思是,那些国营农场应该分为小农场制度。”

“第九:国营农场应该允许搞农产品加工。如自己榨油、榨糖、辗米、磨面、腊肉、腌鱼等,减少从外面购买。很多国营农场从外面购买这些商品,价格昂贵。只要国营农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来,那么农场本身需要的粮食、油料、肉食等供应,就可以自产自制自用,以降低农场职工的伙食费。而且农场职工的薪水,一部分也可以用这些农产品加工的产品替代。进一步降低农场的工资支出。”

“第十: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场必须实行多种经营方针,以便调节农忙农闲时期的劳力使用。农场可以发展畜牧业,种绿肥,自积肥料,个发守时t肥。牧场以畜牧为主,但要力求粮食饲料自给,避免靠外边运粮供应的不合理现象。有些农场附近有山有水,就允许农场经营林场渔场,力求避免生产的单一化。总之国营农场要丰富经营,农林牧渔都要发展起来。”

后面的几个魏红军、邓志辉都没说话。

因为这些都是对于农场具体友展的一方础。大些措施和邓志辉在合作社方面的措施是差不多的。衣业有季节性,特别是东北这样四李分明的地力更定如此。

农忙的时候是真忙,农闲的时候是真闲。

但不能因为农闲地里没活,就真的天天休假。为了不浪费人力,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以及可以自己发展副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行业。

国营农场是有这方面的条件的。

魏红军非常同意农业部的调整方案。所以道:“国营农场的问题,农业部什么时候发现的?”

“其实农业部把国营农场并入到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局第二年开始,我们就发现了问题。所以才讨论之后,拿出了这些调整方案。”

“既然有了调整方案,怎么还有这么多国营农场问题这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