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87章

作者:随遇而安

农村劳力多。

如何利用这些劳力,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农村合作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力的使用不科学,重复使用情况太多。所以魏红军道:“这个邓志辉同志,和农业部、水利部一起制定一份计划。要制定三年短期计划,五年中期计划,十年长期计划。要统筹,充分考虑防洪、发电、灌溉各方面。需要大型水利设施,也要有适应于农村的小型水利设施。既要用好农村剩余劳力,但也不能盲目的上项目。”

“好。”

“要完成这些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合作社内部的分配。"

950按劳分配

农村工作部会议结束之后,根据会议精神谭振林召开农垦部会议,制定农垦工作计划。邓志辉则是制定农村下一步工作计划。赖若宇和召德尊和商业部、供销社商量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下一步放开计划。

等他们有了计划之后,给魏红军审核。

魏红军批准之后,就上报给了主席。目前的情况是,魏红军上面并没有一个负责农村工作的政治局常委。不管是历史上负责过农村工作的修养同志,还是目前担任书记处总负责的高刚同志,在这个时空都没有分管农村农业工作。农村工作部又不隶属于国务院,是政治局直接负责管理的。所以国务院这边的总理、陈运、聂帅他们也管不到农村工作部。

因此魏红军是目前中央直接负责农村工作的干部,也是中央负责农村工作的最高干部。所以农村发展问题的日常工作,都是魏红军直接处理。一些重要的,涉及到农村发展的战略问题,魏红军也是直接上报给主席。

等主席批准了农村工作部的报告之后,魏红军要在1955年年初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部署1955年的全国农村工作。

主席接到魏红军的报告之后,研究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立即召集农村工作部干部开会。

包括谭振林。

谭振林上调中央,先是担任了农垦部部长。年末政治局会议上,魏红军提议谭振林同志担任农村工作部副部长。谭振林负责的农垦部,是农村工作部重要的工作。谭振林不在农村工作部任职,开会研究的时候总是很麻烦。魏红军在政治局的提议,没有任何人反对。因为谭振林资历、级别在那里。

谭振林也就是刚刚上调中央,要不然早就是国务院副总理。

主席召开这一次会议,主要是想听听农村工作部制定这些计划的原因、过程,以及具体的措施。魏红军代表农村工作部,给主席进一步解释农村工作部报告内容。

“我们农村工作部认为现在的中国农村,随着推进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的基础已经慢慢的完善。现在的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开始占据主流。所以下一步可以在合作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再生产,增加农村积累,发展农村经济。”

“我同意你们农村工作部的计划报告。但农村要怎么进行扩大再生产?毕竟之前扩大再生产都是工业领域。农村的扩大再生产,会有很多新的问题,新的举措。”

主席问魏红军。

主席对于农村工作部的报告是非常赞赏的。

毕竟魏红军、邓志辉、谭振林、李少成他们把农村未来发展计划写的非常详细,而且符合目前的农村发展情况。但关于农村工作部说的,扩大再生产,主席还想要了解的更清楚一些。

“主席,农村合作社的扩大再生产,就是不断地增加合作社的资产。主要分为六个方面。第一个是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减轻或消灭水旱灾害,并添置相应的提水排水工具。水利设施是农村粮食生产的命脉。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一直在兴修水利,但主要是国家和地方负责的大的水利项目。广大的乡镇农村需要的水利设施并没有大规模铺开。所以我们农村工作部下一步计划就是,动员合作社发展乡镇农村的水利设施。水利设施建好了,那就是乡镇农村最宝贵的财富。”

“第二个是有山的地方往山上发展。造林植树,发展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和果树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绿化山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一方面又可以扩大合作社的长期收入。”

“第三个是发展农村畜牧业,有水的地方可以发展渔业。鸡鸭鹅猪羊这些小型牲畜必须要发展起来,农业和畜牧业是互相支援而又互相依存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

“第四个是农产品加工业,国家应该尽可能把农产品加工业交给农村合作社经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合作社的副业收入,将油饼等作为肥料饲料;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减少原料副产品长途调运的损失。为此,农业社要逐步购买加工设备和副业设备。”

“第五个是改良农具及添置必要的适用的农业机器。包括增加耕牛、步犁、打稻机、水车这些农业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等资金积累到一定地步之后,未来还要采购拖拉机这些大件产品。”

“第六个是发展农村公路,在县乡农村之间打造出牛车能够走的公路,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同时也要增加交通运输工具。”

农村扩大再生产,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

这些积累还不算未来农村医疗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更多的是关于生产的。

主席放下手中的笔,道:“你们的计划很好。那么你们有没有考虑,农村扩大再生产需要的资金从何而来。”

制定的农村发展计划很好。

但都需要钱。

这么多钱,农村怎么拿得出来。

魏红军回答道:“主席,我们讨论过关于农村未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积累资金。第一个方面,是需要合作社自己的资金积累。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先是恢复生产,这几年粮食产量一直在增加,所以农村经济规模也—直在发展。不过最近几年互助组和合作社发展,每年的收入很少积累,全都分给社员。当然这也和这几年各个合作社收入不高有关系。但既然是农村合作社的扩大再生产,那么农村合作社每年都应该按照一定比例储蓄,保证积累。我们做过计算,按照目前的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收入情况,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每年可以有5%到8%左右的积累。这部分资金留下来作为积累,不会影响农村合作社正常的发展,也不会影响社员的生活。一些粮食产量增加速度快,还有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村合作社,可以有10%到12%左右的积累。这样几年的积累之后,一些小型合作社就可以拿出几千元。”

“第二,为了合作社资金积累,要勤俭办社,短时间之内要减少开支。一个是减少脱产干部,农村合作社脱产干部比例不应该超过社员的1%。一个不到一百人的小型合作社,是不需要脱产干部。只有那些拥有几百人、上千人的大型合作社,才应该有几名脱产干部专门负责组织生产和记录生产。而且这些合作社干部的补贴工分,要跟着合作社壮劳力平均工分走。另外一个是合作社公益金现阶段主要解决合作社内部缺乏壮劳力的五保户和贫困户。不应该盲目的投资文化教育当中。最近某些合作社挣到了一些钱之后,立马投入到文化教育建设当中。虽然这样的心情是好的,但结果大部分都是无疾而终。因为合作社没有任何办文化教育的经验,又盲目学习城市学校的办法,根本不符合农村现在的情况。所以我们农村工作部的计划是,和教育部合作,把扫盲教育和合作社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以扫盲教育的老师作为合作社早期学校老师的方式。这样就就能够大大节约办教育的经费。山西很多农村合作社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用最少的资金,联合扫盲工作组,发展农村教育。”

“第三,中国农村人多地少,所以农村人力是富余的。而多出来的劳力,就是很重要的资金来源。如以全国全劳力二亿人计算,每年每人出工十天就是二十亿个工作日,如果每人出工二十天就是四十亿个工作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力量。在水利设施、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上,这就是最好的资金来源。在我们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的时候,动员农村合作社社员参加工分劳动,是现阶段最适合的方法。”

扩大再生产,拿什么扩大再生产。

农村想要扩大再生产根本没有本钱。唯一的本钱就是人,中国人口多,这就是本钱。为什么说新中国早期的人们,是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

就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就是为了积累。

“不管是资金积累,还是出工,最重要的是如何分配资金、分配劳力。包括合作社积累的资金,如何保证不会挪作他用,如何保证能够不出现贪污现象。”

主席打断了魏红军的话。

魏红军道:“关于农村合作社资金积累问题,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下手。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引导农村合作社,把资金积累的储蓄放在银行。这对于政府了解农村经济,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回笼货币,都是有巨大的好处。不过这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支持合作社的积累,保证合作社的资产安全。特别是一些富裕合作社的资产安全。要从政策上确定这些合作社的积累资产的所有权。”

“个人资产、集体资产、公有资产、国家资产,都应该分清楚。混在一起,什么工作都做不了。”

主席点头。

关于这一点主席是支持的。

主席在井冈山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始,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他就实践过很多次。早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主席就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不过当时主席在农村的很多政策被临时中央批评为“富农路线”。

“第二,继续加强‘村务公开’制度。要让合作社的社员都了解合作社的财务情况。只有大家对于合作社的财务情况了解,才能够了解资金积累情况,才能够做好监督工作。这个和农村教育工作、扫盲工作要一起进行。”

“这个工作要持之以恒。”

合作社内部的民主,是主席非常关注的事情。而“村务公开”就是社内民主的基础。

“是。”

魏红军继续道:“关于分配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推行经验来看,目前农村合作社的分配方案是以三七为主,也有二八和四六。三为基础粮,保障最基础的粮食分配。七为劳动粮,以劳动分配。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社的整体分配方式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情况之下,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应该是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当中的分配原则。我看你们应该制定一个基准,最好不要随便突破和调整。三七是个界限,三是社会主义,七是按劳分配。如果按劳分配太多,那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但如果按劳分配太少,那就会影响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所以你们要坚持三七这种分配模式,既要保证最低的分配,也要保证劳动的作用。”(主席1953年和1957年两次谈话当中的内容)

“是。目前大部分地区采取的都是三七分配模式。从过去的经验,大家是比较欢迎这种分配模式。”

关于合作社内部怎么分配,是魏红军一直关注的事情。从罗伟林在怀来地区开始开办合作社以来,各种分配方式都做过试验。最后才有了现在三七的分配模式。其实说白了现阶段来说,保持农民劳动积极性更重要。

所以需要保持一定的按劳分配比例。“除了分配之外,管理也是重中之重。”

“是。这就是我要说的农村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当中的第四个问题,就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增加农村合作社劳动效率。”

951钢铁矛盾

“经过这些年的农村合作社发展,我们在合作社管理上也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既可以减少管理费用,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农村合作社的积累。整体来说,关于农村合作社管理问题上,主要应该把握两个东西。一个是调动社员劳动积极性,一个是如何更加科学的分配劳力,不出现浪费劳力的现象出现。”

“管理是一门学问。”

主席对于魏红军的总结还是很赞赏。简单就把合作社最重要的东西总结出来。

“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一个是在分配方式上保持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要让我们的社员感受到,只要劳动就能够改善生活。另外一个是要有明确的奖惩办法,做得好要奖赏,做的不好要有惩罚。只有奖罚分明,才能够积极调动社员们的积极性。”

“奖惩是好东西,但必须要把握一个度。当年你在晋察冀推广的记功运动成果就非常显著,我们的部队和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能人。在农村合作社问题上,你们具体的办法呢?”

魏红军在根据地、军队当中有两个大功劳。

一个是“诉苦运动”,一个是“记功运动”。这可是魏红军在军队起家的资本。当年的“记功运动”,虽然不是完整的奖惩制度,但已经有这方面雏形。当时对于提高根据地军民积极性做过很大的贡献。各种各样的小发明,各种各样的战术不停的涌现。

所以主席也想听听,魏红军在农村工作上怎么实行奖惩制度。

魏红军道:“我们在一些合作社试验很多种模式。最后确定的是合作社实行两个指标,超产提成,减产扣分制度。目前我们农村合作社实行的是,大活集体干,小活包片干。包片的单位是合作社下面的各个组。之前合作社也是给各个组下达计划指标,但因为制定的计划指标往往太高,怎么做都很难完成,所以反而严重打击合作社各个组的生产积极性。总结了这些经验之后,我们在合作社开始实行分开两个指标的办法,分别是计划指标和包片指标。”

“计划指标略高于实际产量,而包片指标则略低于实际产量。目的就是为了使包片的组有产可超,有成可提。超产越多,有更多的提成和奖赏。所以合作社很多组生产积极性都很高,既想要获得超产的提成,也想要超产之后的合作社奖赏。实行之后,粮食产量一直在提高。只要社员积极性高,超了产,社员也好,合作社也好,国家也好,都是有利的。当然包片指标不能比实际产量低太多。制定了包片指标之后,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减了产,就要适当加以处分。甚至认为的原因减产,要在分配上进行处分。”

“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让合作社社员看到进步,看到生活在一步步改善,维持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只要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不出现问题,那么随着兴修水利、改善良田、推广良种、打造农家肥和增加化肥产量,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会一直增加。”

这可不是魏红军拍脑袋想出来的。

这些都是魏红军和邓志辉他们做了详细调查之后制定的。而且这里面大部分措施,都是历史上八大之后中央推行过的农村政策。主席静静地听着魏红军的报告。

最后点头道:“可以。”

对于魏红军的报告,主席整体上支持。

因为相比起其他一些中央领导,魏红军始终是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现在魏红军很多农村政策的调整,都是农村合作经济内部的调整。

只要魏红军走的是农村合作经济,主席在原则上就会支持。具体的工作,主席更是不会随便干涉。

“具体涉及其他方面的事情,你们和陈运同志、邓希贤同志、李富春同志、毛泽民同志他们再商量一下。”

“是。”

有了主席的支持,下面的工作就好办很多。

保持农村合作社按劳分配原则,稳定农村合作社的秩序,始终保持农村合作社内部的活力。那么未来几年当中,农村的粮食产量会稳步的增长,农村农副产品行业也会稳步的发展。

虽然不可能几年之内富裕起来。

但慢慢的解决温饱问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只要农村稳定,那么就可以始终支持国家工业化。

魏红军和邓志辉准备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部署1955年农村工作的时候,总理召开了国务院会议。因为1954年全国经济发展很好,可正是因为发展很好,出现了大量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特别是发生了严重的钢铁市场的混乱。

新中国的计划经济,走的并不是完全的计划。因为新中国根本没有能力弄出完全的计划经济。就像是钢铁,按照一五计划制定的那样,先给计划内的各个单位分配钢铁。剩下的钢铁就会投入市场。

卖给其他各个单位。

这个主要是为了供应日用品生产与人民需要。钢铁的大头已经分配给主要生产单位,但日常生活当中也需要钢铁,包括农村用的农具等等。

这些生产并不在国家计划当中。

因为这些产品的需求,国家也无法确定。国家就算控制力再怎么强大,还能够知道全国需要多少铁锅吗?国家还能够制定―年生产多少铁锅?

当然不可能。

是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各个小型生产单位进行生产。供销社根据市场变化,给这些单位订单,让他们代为生产。

结果就这个地方发生了问题。所以总理召集涉及到这方面事情的干部开会。

总理道:“1954年全国发展形势很好。包括钢铁产量发展速度也很快,1954年我国的钢铁产量有了768万吨,是1948年新中国成立时候的近39倍。但钢铁需求也在增加,1954年钢铁市场发生了严重的紊乱,出现了很多严重后果。根据1954年的情况,如果我们不调整,1955年还会发生类似的情况。所以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其他不说,总理的精力是真的好。

一年到头到处奔波,回来之后每天都工作到很晚。

魏红军负责从欧洲国家进口机器设备的事情。每一次下面的报告魏红军都仔细审核,然后上交给总理。总理对于这些报告看的比魏红军还要仔细。

连谈判人员数量多少、来回几天、交通费多少、食宿费多少,总理都会过问,都会在上报的资料当中仔仔细细写出来。真的是连一毛钱都要管。

这让魏红军压力很大。

因为报告当中细小的一些问题,总理都能够发现出来。

总理说完之后,陈运道:“1954年钢铁市场主要发生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民生活必需的许多铜铁制品,如取暖用具、炊事用具、铅丝、洋钉等经常脱销,市场上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稳定。第二,废旧钢铁出现了黑市和投机现象,价格飞涨,一些投机商人获得暴利,有的投机商人鼓励盗窃以取得货源。不少工厂都出现了偷盗废旧钢铁的事情发生。第三:手工业合作社和地方公营小工厂因为在市场上买不到钢铁,所以选择从黑市取得原料。结果钢铁制品售价迅猛上涨,再加上抬价可以获利,它们就愿意发展自产自销,卖到黑市上牟利。不愿接受供销合作社的加工订货,国营商业难以掌握必要的货源。第四:大量个体手工业者参与黑市抬价牟利,因此手工业合作社中有一部分社员退社,也要参与倒买倒卖的投机当中,影响手工业工合作社的巩固。”

陈运总结1954年钢铁市场发生的混乱情况。

“陈运同志,我认为1954年发生钢铁市场的混乱,虽然和分配给市场的钢铁数量不足,以及很多人参与黑市倒卖有关系。但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基建单位在市场上乱购买钢铁有关系。加剧了本来就紧张的钢铁市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