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89章

作者:随遇而安

甚至联想到了那些欧洲的大企业的运转方式。魏红军也支持邓志辉的想法。欧美这些大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多很好的经验。新中国政府部门,很多时候是把政府机构当成是企业来运营。所以这里面就有共通之处。

目前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关系改善速度很快。

去年法国参议员埃德蒙·米舍莱访问中国之后,1955年法国议员埃德加·富尔也准备访问中国。英法两国的态度,带动了整个欧洲国家的态度。欧洲很多小国家都开始和中国加强外交方面的联系。

西欧这边虽然没有和中国建交,但大部分都开始和中国达成了协议,互派代表办事处。英法这边的贸易代表团频繁来到中国,同时也邀请中国也派代表团访问英法。

所以中央已经决定廖诚志作为团长,带领代表团去西欧国家。

魏红军接着道:“让赖若宇同志和商业部那边商量,然后召开一次全国会议。召集各省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干部解决大城市农副产品不足的这个问题。”

“好。”

两个人一起回到了办公室。

魏红军拿出了一份报告,道:“这是政策研究室那边根据我们制定的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计划做出的预算。”

农产品加工。

这其实是没有办法之下的办法。

从工业发展来说,肯定是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是目前中国的情况是,交通情况很差。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几年铁路、公路发展速度都很快,但相比起中国这么大的地方来说远远不够。

看看历史上中国号称基建大国。

建设了多少,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也在大规模的基建,这才慢慢的改变了中国的物流情况。现在的中国也就一些城市靠着铁路,在物流上有很大的进步。其他一些县城交通都不怎么样,更不用说是农村的交通。现在的中国不仅交通条件不好,交通工具就更加缺乏。以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全国的卡车就算是有几百万辆、上千万辆才能够满足经济生活。可是现在全国实际卡车数量加起来还不到百万辆。每年的卡车生产量和进口卡车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国内所需。

所以长途运输成本太高,运输途中损耗太大。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于农产品进行原地加工,减少运输损耗,减少运输带来的成本。这也是历史上各种农村大队工厂,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的原因。原地加工,原地销售,是适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的办法。可是农村想要办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的。

国家肯定是没钱。

那么就需要农村自己想办法。

“钱的问题还是要落在信用社那边。”

邓志辉读完了农村工作部政策研究室的预算报告,想了好一会之后才开口。魏红军道:“说得对,想要解决农村的资金问题,还是要靠信用社。只有把农村的资金集中起来,通过信用社投放到农村才可以。”

两个人都想到一块了。

国家在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给农村提供太多的资金。就算二五计划的时候,往农村倾斜一些资源,但相比起农村自己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资金来说是远远不够。目前来说农村能够获得资金的地方就是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是干嘛的?

那就是集中农村资金,然后贷款给农村的金融机构。而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厂,就是农村要发展自己的工业。

不过工业永远是投资最多的行业。

虽然比不上国家目前投资的那些重工业,但也不是一般农村能够负担得起来的。那么只能是运用金融手段,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工业。这里面农村信用社就是重中之重。

“邓老,但也有一个问题。”

魏红军表情严肃的道:“信用社成立的时候效果是好的。但发展这些年之后,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所有权问题复杂,信用社资金也散乱,对于信用社的监督也乱。对于信用社没有完整的规划。如何让信用社帮助农村农产品加工产业,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做一个具体的,适合的计划。”

“嗯。”

邓志辉多年做农村工作,也明白信用社的问题。

规模小的时候没问题。

可是随着信用社规模的增加各种问题就频繁。当然最大的问题是,目前国家对于信用社的地位,其实有些类似农村合作社这种。信用社属于集体企业的一种。

但却没有完整的管理规定和监督规定。导致信用社问题不少。

当然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并不在魏红军和邓志辉管辖范围。但接下来农村发展又是离不开农村合作社,所以两个人又不能不考虑信用社的问题。

“邓老,我的想法是,我们两个人去地方调研两到三个月时间。去实际看看目前各地信用社发展,以及农村信用社和农村目前的合作情况。有了一手资料,才好制定这方面的政策。你觉得如何?”

“好。”

第953章信用合作社问题

魏红军和邓志辉两个人有了决定之后,把农村工作部的工作做了一些安排。

农业工作部第二副部长谭振林负责农垦工作。

目前新疆农垦兵团、绥远农牧兵团、华南垦殖总局的工作已经是走上了正轨,后面的工作只是继续扩大规模。但北大荒、云南、克钦专区(野人山江心坡)等地的农垦工作正在推进当中。

要处理的事情不少。

一个是协调裁撤部队改编为农垦部队,一个是建立农垦各项制度,还有就是农垦部队编制等等。1955年部队要裁撤百万部队,农垦部要接收五十万人。

但这么多部队要怎么接收,怎么改编,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第三副部长李少成负责农业生产问题,特别是今年良种种植面积要以千万亩为单位。全国各地的良种推广面积,水稻、小麦、玉米这些良种全都加起来,会有近亿亩耕地。一旦今年的良种推广顺利,那么1955年的粮食产量最少能有200亿斤以上的增长。如果加上兴修水利、改造良田、增加农家肥和化肥,那么还能够有更多的增长。魏红军和邓志辉两个人的估算是,1955年最少应该增加350亿斤左右。虽然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还是粮食生产。

第四副部长赖若宇负责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工作。今年要增加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省份会超过十个,必须要仔细盯着,不能出现混乱的局面。赖若宇熟悉这个工作。

去年的农副产品自由市场推广工作,赖若宇也是第一手负责的干部。

第五副部长召德尊和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张临池负责处理农村工作部日常工作。一个是处理农村工作部机关工作,一个是处理各地送上来的报告,还有就是要时刻和魏红军、邓志辉两个人保持联系。

安排好了之后,魏红军和邓志辉、罗伟林出京考察。是为了下一步发展农村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农村工商业。这是农村工作部制定的农村接下来发展的大战略,已经得到了主席的支持。

“去年国家公粮收入,按照人民币计算是32.6亿元,相比起1953年增加了1.2亿元。而去年国家农村工商业税收收入是24.8亿元,比1953年足足增加了6.7亿。按照目前我国农村工商业发展的情况,包括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大发展来计算,二五计划的时候农村工商业税收收入超过公粮收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到时候国家在农村最大的收入就是工商业收入。”

路上罗伟林给魏红军和邓志辉两个人详细介绍1954年农村收税情况。虽然中国农村依旧很穷,但毕竟解放有七八个年头。

这些年下来还是有一定积累。

有些聪明的,有实力的农村还发展了属于自己的工商业。这些农村的工商业,国家也是要收税的。

“农村工商业收入提高很快。”

邓志辉点头。

工商业的积累速度,总是超过农业很多。中国农村公粮收入,从解放时候开始到现在,增加非常有限。一个是粮食产量的增加有限,一个是中央一直在减少公粮比例。公粮从建国开始时候的粮食产量15%,现在很多地方的公粮比例已经不到粮食产量的10%。所以这几年公粮收入变化一直不大,都在30亿元上下波动。现在国家投放市场的粮食主力,不是公粮,而是统购统销的粮食。

但看看农村工商业收入的增长情况。目前农村工商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但农村工商业税收收入已经超过20亿元。历史上新中国农村进入六十年代之后,随着农村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农村工商业税收收入提高速度很快。

这个时空农村工商业收入基础就更好。

特别是广东、东北地区。这两个地区,一个是靠着香港做进出口贸易,一个是背靠苏联做进出口生意。所以这两地的农村合作社有不少工商业企业。国家对于这些农村合作社的工商业企业税率不高,但架不住中国农村多,农村合作社多,所以工商业企业数量也多。积少成多,就有了这么多的税收收入。

当然现在说的农村工商业收入当中,不仅仅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也包括一些农副产品商业方面的收入,生猪也包含在内。目前中国农村每年出栏的生猪数量是惊人的。

还有就是放开农副产品自由市场之后,这些农副产品生意也隶属于农村工商业范畴。

这些都会给国家产生税收。

魏红军也没想到1954年的农村工商业收入会增加这么多,足足近7亿元。对于目前不到500亿元国家收入的新中国来说,增加近7亿元收入,绝对不是小数目。

所以魏红军道:“农村要发展,除了农业之外,副业必须要跟着发展起来。如果只靠着农业,农村是永远无法富裕起来。伟林同志,目前我国农村公粮收入和工商业收入,加上其他一些附加收入,在农村生产总产值当中占据多少比例?”

“国家国从农村拿到的公粮收入、工商业收入,以及国家在农村发行的公债和其他收入2.2亿元,地方政府从预算以外征收的农业税附加3.6亿元,全都加起来占据目前全国农村总产值的百分之九。”

“也就是低于百分之十。”“是。”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光是农村公粮收入就占据农村产值百分之十以上。随着这几年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公粮收入和工商业收入,以及其他一些收入的比重已经降低到了百分之九。公粮收入在农村产值当中,更是只有5%左右。

“老魏,农村要有大发展,工商业也要跟着发展起来,所以农产品加工产业必须要发展起来。”

“嗯。”

魏红军点头。

听到这些数据之后,魏红军和邓志辉都更加肯定,农村除了农业之外必须要发展工商业,农产品加工产业一定要发展起来。接下来魏红军、邓志辉、罗伟林三个人分别带着团队,针对农村农产品加工的问题开始在各个省进行调研。三个人这一次的目标就是,要找到农村发展工商业的资金,让资金能够流入农村。

三个人除了调研农村情况之后,对于各地信用社做了详细的调查。目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在乡镇农村当中。所以三个人虽然不算是直接分管农村信用合作社,但也有权力调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各自调研了近五十天之后,三个人在武汉会和,彼此交流调研的资料。

等看完各自的调研资料之后,魏红军问道:“伟林同志,你怎么看?”

魏红军、邓志辉、罗伟林三个人总共调研了七个省二十多个县,大家的脸色都很凝重。情况比想象当中更加严峻。想要从农村信用合作社找资金,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魏副总理、邓副总理,从这些天的情况来看,农村合作信用社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自从新中国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之后,乡镇农村—带的高利贷彻底消失。之前在农村发放高利贷那些人,从月息10分变成月息5分,最后一直降到了月息1分。最后发现存银行都比放贷挣钱,所以就彻底结束了农村高利贷泛滥的情况。”

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之后,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消灭了农村高利贷。

因为信用社利息低。

高利贷生存不下去。加上“三反运动”的时候,城市也打击这些私下放贷的放贷者。结果那些一直在农村放贷的高利贷,只能是选择把钱存在银行。

“但目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有不少问题。”“说说。”

魏红军和邓志辉两个人都非常器重罗伟林。

因为罗伟林这个人目光敏锐,对于出现的问题观察非常仔细。而且面对任何问题,都能够提出解决的办法。所以先后担任农村工作委员会、农村工作部的政策研究室主任。这些年给魏红军、邓志辉他们提供了很多政策方面的建议。

魏红军和邓志辉两个人已经准备推荐罗伟林担任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这一次调研,魏红军和邓志辉有自己的看法。但两个人还是想听听罗伟林这名干部的意见。罗伟林道:“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最大的问题是定位有问题,或者说国家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没有明确的定位。从信用合作社的定位来说,他是属于群众合作金融机构,属于农村合作经济的一环。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农村信用合作社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政府金融机构。因为国家没有明确定义农村信用合作社,所以管理上就更加没有明确的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到底是谁来管?谁来监督?虽然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是接受人民银行的领导,但只是领导,并不是人民银行下属的银行。正因为这方面模糊,所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只是看起来好像自由度高,但其实反而各方面束手束脚。而模糊定位带来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问题,大家其实都看得很清楚。但这个事情现在不大,大家都不关心。

因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以农村农民联合资金为主,主要业务都在农村。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机构散乱、资金散乱,不是统一的机构,也没什么影响力。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连一个县级的机构都没有。

都是不同的乡镇农村有不同的信用合作社。

所以国家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比较忽视的,它的地位也就是农村生产合作社一样。要不是魏红军和邓志辉两个人想要农村工商业发展的资金,也不会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调研。

历史上不要说是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就是到了八九十年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情况依旧是一片混乱。或者说关于农村合作信用社的问题,其实一直没能好好解决。不管是所有权问题,还是管理权问题,都非常混乱。

但现在魏红军现在必须要整合农村信用合作社。

因为农村工作部制定的农村发展战略,需要信用合作社的支持。

“第一:信用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问题。早期信用合作社是属于农民自发联合组建的,只是农民为了联合资金,互帮互助的机构。所以开始组建的信用合作社,是农民自己在管理。这在几户家庭、十几户家庭的时候,因为规模小、资金少,所以没有什么问题,和互助组可以相互配合发展农村经济。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一些需要的农民,给他们低息贷款。可是随着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信用合作社的规模也在不停扩大。从几户、十几户开始变成了几十户、几百户,甚至是好几个农村生产合作社联合起来,上千户以上的信用合作社。这样的信用合作社已经有了小型银行的雏形,或者说已经是农村小型银行。可是因为合作社历史情况复杂,工作人员包括信用合作社很多干部都没有正规的金融知识。他们完全不懂这么多资金的小型银行是怎么运营,所以在管理方面非常落后。这段时间调研的一些信用合作社账目非常混乱,主要问题就出在管理上。”

罗伟林把自己调研的情况赶紧给魏红军和邓志辉汇报。和发展农村合作社一样。

信用合作社的一大问题就是人才问题。信用合作社开始的时候,只是小规模的,资金很少,大家互帮互助的机构。顶多就是碰到了旱灾、水灾,到时候放一笔小款,给农民救急。但随着规模扩大,资金膨胀,那就成为了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专业机构。

比农村生产合作社更需要专业人才。

可是哪里有那么多专业人才。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民联合起来创办的,基础资金大部分是属于农民资金。也就是说这些农民才是信用合作社的股东。八九十年代整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时候,大规模清理了这些股份。但现在来说中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股东就是这些农民。

这就导致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听这些股东的话,管理人员很多都出自农民。这就导致信用合作社因为历史原因管理人员非常混乱。

账目也乱。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人员,很多都没有这方面知识。农村信用合作社越发展,内部管理就越混乱。

“只要信用合作社的所有权问题,也就是股份问题不解决,信用合作社的定位问题不解决,那么信用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问题就无法解决。因为信用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安排,谁能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