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96章

作者:随遇而安

“会议上饶书石同志还说了什么?怎么突然之间要让书记处审核重要下发文件?”

“饶书石同志的意思是,目前中央还有‘分离主义’的危险,所以要加强党的领导。书记处审核和批示重要文件,是为了保证党的正确路线可以执行。”

赖若宇回答。

魏红军没说话,但心中恼怒。

行政机构加强党的领导没问题,但不同机构有不同机构的权责,哪里轮得到书记处说什么是什么。不过魏红军无法判断书记处到底是什么意思,高刚是什么意思。

所以就道:“不用理会。以前该怎么样,以后也怎么样。具体情况我先了解一下。”

“是。”

第960章高刚的野心

李少成和赖若宇离开之后,魏红军立马了解了一下发生的事情。

高刚在党务工作上怎么折腾,怎么在书记处处理事情,魏红军管不住。因为魏红军虽然是书记处书记,但在书记处并没有分工,也不参与书记处日常工作。魏红军更多的工作是在国务院这边。所以书记处这边的工作,魏红军也是不插手的。

可是高刚要把手伸到魏红军这边。

特别是农村农业工作方面,魏红军就不可能坐着不管。高刚在东北的时候,也是做过农村工作,在中央也属于是对于农村工作比较熟悉的干部。但那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

自从高刚调到中央,就一直在党务工作上。而魏红军从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开始,慢慢的负责中国农村工作,已经有七八年时间,这才把新中国的农村发展到现在的程度。

魏红军不允许任何人破坏目前稳定发展的农村。高刚太能折腾。

如果让他插手农村工作,把他在书记处折腾的劲使在农村工作上,那一定会破坏目前农村稳定局面。新中国只要农村稳定,粮食产量稳定,那么很多方面都可以折腾。所以农村不能乱,魏红军也不允许任何人影响农村的稳定。

不过整体来说魏红军还是想不明白。高刚现在想要更进一步,成为党内二把手的位置,只有拉拢魏红军这样的实力派干部的,没有任何得罪魏红军的理由。魏红军虽然相比其他中央领导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资历浅,但却是一步一个脚印,从抗战时期开始走到现在这个位置,根基是非常稳的。

毕竟从1937年开始算起,现在快有二十年时间。二十年时间,足够魏红军打好根基。

所以魏红军才更糊涂。高刚虽然有些冲动,但也不是初入官场的愣头青,不应该这样做事。

事情有些诡异。

魏红军必须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能够应对。不过简单了解了一下,魏红军才发现书记处不是针对魏红军和邓志

辉,也不是专门针对国务院第八办公室,而是针对整个国务院部委出手。书记处接连和国务院几个办公室和部委开会,有的会议是高刚主持,有的会议是饶书石主持。这些会议参加的干部各不相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要求国务院部委以后要给书记处汇报工作。

书记处的意思很简单。

要坚决反对中央存在的“分离主义”倾向,特别是要反对国务院有“党政分离”的倾向,行政机构要加强党的领导。书记处作为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的单位,要求国务院各部委加强汇报。

魏红军心中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高刚这是要把书记处凌驾于国务院上,把书记处当成是国务院的领导机构。1952年召开党的八大,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之后,全国人大会议取代政协会议的地位,国务院代替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

之后的政治架构是,中央委员会也就是党中央,还有政治局会议地位最高。涉及到国家大方针的事情,不是中央委员会讨论通过,就是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往下就是书记处处理党中央日常工作,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构,人大是最高立法机构。

不管宪法怎么规定的,实际运转当中,书记处、国务院、人大的地位差不多是平等的,关系是平行的。

看看各机构的领导人就知道。国务院总理伍豪同志、人大委员长修养同志、负责书记处工作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高刚同志,三个人都是政治局常委。虽然党内排名有前后,但他们三个人也没有说谁比谁地位更高,哪个机构领导另外一个机构的说法。大家各司其职,各机构有关系但互不干涉。

可是高刚这一次出手,是要改变这种情况。

修养同志在工会问题上“惨败”之后,在中央的影响力迅速消退。如果说七大之后,党内自觉不自觉的把修养同志当成是党内二把手,那么现在党内已经很少有人这么想了。这段时间修养同志主要工作放在了人大立法问题上。目前出现很多新生事物,立法工作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情况,所以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也多。

修养同志甚少插手党务工作之后,高刚又把目标盯在了国务院,他这是要用书记处管理国务院。

魏红军只能说高刚胆子越来越大。

国务院光是政治局常委就有三个人,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更是一抓一大把。光是实职负责国务院工作的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就不在少数。本来各有各的管理范围,一般情况之下总理都不会随便插手各个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分管的事情。现在书记处要凌驾于国务院,要他们给书记处汇报工作,这怎么可能。

哪个人会高兴。

这些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后补委员,在上调中央之前,一个个都是地方大员。调到中央之后,也都是各管—摊。现在书记处想要插手他们的工作,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是要四面树敌。

本来书记处要插手魏红军分管的事情,魏红军是准备反击的。可是了解了这些事情之后,魏红军决定先按兵不动。

先看看其他人的反应。

或许说不定高刚正是考虑国务院虽然实力强,但各有各的山头,实力比较分散。反而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和风头正盛的高刚正面对峙。所以才会决定对国务院各部委动手。这个时候最着急的应该是总理,而不是他们。

不过这个事情还是要和邓志辉谈一谈。

两个人虽然一起共事时间才短短几年时间,可是工作上真的很愉快。因为在农村农业问题上政见相似,所以算是目前政治上的同道。邓志辉这个人坦坦荡荡,不屑于拉帮结派那一套做法。和魏红军交好,更多的是因为两个人在农村问题上有很多共同的想法。他作为负责农村工作的副总理,最担心的就是农村有太多的波动。现在书记处突然想要干涉国务院工作,干涉农村工作,邓志辉肯定不会同意。邓志辉平时看起来脾气很好,但真要是发起火来,谁也挡不住。

所以魏红军需要和邓志辉商量一下,坦诚的表示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邓志辉的支持。反正不管发生任何事情,不能让中央领导之间的矛盾影响到农村。

邓志辉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过邓志辉来到魏红军这里之后,并没有先谈这个事情。而是开始谈工作。

“这些报告你怎么看?”

“有真有假,不少都夸大了。”

魏红军看了报告之后,很简单的做了评价。

自从农村工作部制定全国农村生产合作社进行扩大再生产,进行农村积累之后,有些基层基政府开始动员大家兴修水利、打造良田。

进行的都是小会战模式。

几百上千人,甚至有些地方几千人上万人参与兴修水利,参与打造良田。这种小会战的模式,在缺乏足够工程机械设备的时候,也算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大家一起努力,做好规划,能做到很多平时做不到的事情。

除了一些中小型水库之外,更多的是疏通沟渠,给耕地带来水资源。其实打造良田,更多的就是让耕地拥有水资源。水资源只要稍微足够,耕地的粮食产量就能够有保障。

所以这种小会战,成果还是有的。

这些基层政府做了这些事情之后,就给中央汇报成绩。就像是目前魏红军手中的这份“苦战四月改变全县自然面貌”的报告,介绍该县从1954年11月开始,经过三个阶段,两个高潮,苦战四个月,就基本上消灭了水灾和旱灾的经验。

写的很好。

有很多数据,包括如何利用四个月时间进行了水利小会战,如何打造良田。

成绩是很好的。

但里面也有不少夸大之处。

吹牛比较厉害。虽然水利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对于粮食产量的增长,帮助是有极限的。但这份报告吹牛,表示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打造的良田亩产能够提高300斤。

这是魏红军打死都不会相信的。

几个月,最多就是有了基础的水利设施,离完整的水利建设还有一段距离。只是几个月的努力,亩产能够提高100斤左右,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果。300斤,怎么都不可能。

“你也觉得有夸大之处?”

“亩产的估计不对。”邓志辉点头。

道:“就是这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不少报告都有这个问题。虽然良种推广、水利设施、良田改造、化肥和积肥的增加,亩产增加的确是很明显,或者说非常显著。但有些地方上报的亩产成绩还是有些夸大了。”

都是做这么多年农村工作的。

就算没有实际调查,光是看这些数据,大致上就能够判断一二

“你怎么看?”“要制止。”

邓志辉脸色难看的道:“基层政府在农业问题上,有两个东西一定要重视,或者说一定不能放任。一个是制定计划的时候,最忌讳好高骛远,最忌讳乱下指标,制定一些无法完成的计划。另外一个是收获粮食之后,往上乱报,特别是往高了报。这两个任何一方面一旦蔓延开来,一个是会严重打击农业生产,一个是会让中央判断失误。粮食是根本,如果在粮食问题上判断失误,那是要死人的。”

魏红军连连点头。

非常支持邓志辉的想法。这几年农村工作成绩很好,但很显然邓志辉还是非常清醒。并没有因为目前农村工作的出色成绩就膨胀。

所以魏红军道:“这就和我们打仗一样。在打仗之前,千万不能制定根本无法完成的目标。制定这样的目标,会导致整个战略目标出现问题,这样的仗是打不赢的。打完仗之后,最忌讳谎报战果,这样会导致指挥员判断失误,会影响接下来的战斗。农业发展也是另类的战斗,和打仗的规律是相通的。”

“对。”

现在这些基层政府上报的报告,出现的问题就是制定明显“好高骛远”的目标。大型水利,的确是一大功绩。但他们认为经过他们兴修水利,亩产能够提高300斤,就是一个虚妄的目标。

夸大其词。

制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可是一旦种植之后无法完成这个目标,那么他们只能是选择掩盖。毕竟都已经跟中央说了亩产会提高300斤,总不能说没有完成目标。

这样就会出现虚报粮食产量的情况出现。“那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认为目前全社会有一种冒进的倾向。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六七年下来,农村粮食产量几乎翻了一倍,增长了2000亿斤。还有生猪产量,目前全国的生猪产量是1948年的两倍以上,而且还在增长。还有牛马骡子这些大型牲畜,以及鸡鸭鹅这些小型牲畜数量都增长了好几倍。农村经济这几年恢复很快,发展很好,这让不少基层干部产生了一种国家建设很容易,不过如此的感觉。同时他们更加急切地想要改变目前中国落后贫穷的局面。所以才会有这种冒进倾向。”

邓志辉有些忧心忡忡。

他已经感觉到了很多干部想要急迫的改变新中国目前落后的局面,想要在几年之内就改变中国的面貌,让中国能够进入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经历过重重磨难的中国,好不容易进入了新中国,可以放开手脚发展。一个个当然是希望中国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有大发展。而且他们认为短时间之内完全可以达到。

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发展的确是非常不错。

但这种情况,却让一向稳健的邓志辉忧心。这让他想到了当年的事情。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纠正了当时党内错误。可是八七会议之后中央迅速左倾,左倾冒险主义一直到延续到遵义会议前后。

不过为什么当时左倾冒险主义能够成为主流?

只是因为中央当家人的错误?

当然没有那么简单。要是没有从上到下的土壤,左倾冒险主义没有那么容易在全国推行。包括当时的中央苏区内部,左倾的土壤是非常深厚的。现在基层政府制定“太虚”的目标,在邓志辉看来就有“左”的危险。

所以邓志辉很肯定的道:“这种‘冒进’倾向必须要制止。现在只是计划制定的高了一些。可是一旦完成不了,下一步就是谎报粮食产量。这才是最危险的事情。”

“的确,这股风气必须要制止。”

魏红军支持邓志辉的想法,不过还是纠正道:“邓老,基层政府有这种想法,是有根源的,所以我认为不好给他们定性为‘冒进’。如果定性为冒进,就好像他们犯错了一样,会打击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毕竟他们现在这种热情,也是为了建设好国家。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这种积极性,让这种积极性往好的方面发展,而不是上来就给他们一个‘冒进’的帽子。”

“那你的意思是?”

邓志辉没有因为魏红军的纠正就不高兴。

邓志辉明白魏红军的意思。如果邓志辉这个级别的干部说出基层干部的做法是“冒进”,那么这就是一种定性。意思就是中央认为这些干部犯了错误,这样对于基层干部积极性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有积极性是好事情,只是不能过头。

魏红军道:“调整,巩固,你觉得这样说怎么样?”“调整?巩固?”

“是。这几年我国农村一直在闷头往前发展。整体来看成果显著,但也伴随着很多问题,包括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也有不少问题。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冷静,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所以我们农村工作部可以提出来,一五计划最后—年1956年的农村工作重点定为调整和巩固。这样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可以留有余地。”

“嗯。”

邓志辉同意魏红军的想法。

不使用“冒进”这种说法,那就不是给基层政府,基层干部定性。使用“调整”、“巩固”这种词汇,来压制目前露出了一些狂热苗头。

特别是1956年提出“调整”、“巩固”,不仅是农业生产方面。还有目前推进的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农村工商业发展都适用。

调整一下,稳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