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其实魏红军手底下有一大堆的农村干部。
晋察冀多少农村干部,都是魏红军老部下。但魏红军之所以选择王乾,一个是欣赏他的工作能力,另外一个也是为了华北局的团结。
华北局当中,晋察冀是强势的一方。
原129师的晋冀鲁豫干部,很多都是跟着129师南下。有的进入了中原地区,更多的人进入了西南。魏红军实际负责华北局工作,考虑的当然是团结问题。不能让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的干部之间发生矛盾。
所以抽调一些原晋冀鲁豫的干部进入华北局,对于他们委以重任。
就像是王乾。
魏红军用王乾担任自己副秘书长,处理华北局农村工作。这样就可以表明一个态度,告诉自己对任何干部都是一视同仁。魏红军重视赖若宇、淘鲁家、王乾这些干部,除了欣赏他们的工作能力之外,也是为了团结。华北局撤销之后,王乾就回到了山西。自从中央决定成立专门负责农村工作的省委副书记之后,王乾就担任山西省委副书记。
“中央统购统销任务这两年一直是固定的。但我们山西这两年粮食产量增加了不少,但因为没有渠道,所以无法在市场上出售。所以我们山西省委最后决定,各级政府购买一部分农村合作社的粮食进行存储。这两年总共储存了大约四千万斤粮食。”
魏红军点头。
目前的山西省委书记淘鲁家,魏红军还是非常信任的。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干部。
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政策。“湖南也有这样的情况。”
负责湖南农村工作的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周辉开口。
周辉也是晋冀鲁豫干部出身,不过南下的时候被李先年给截留,留在了湖北。后来邓志辉主持中南局工作的时候,为了打破中南局下面湖北、湖南、河南的山头主义和地方主义,进行了一系列干部调动。
说起来当初中央一直批评山头主义和地方主义,但对于各个大山头还是很尊重的。不会随便往各个山头派遣其他干部。就像是河南,调走了吴芝浦之后,对于河南干部的调整也没有那么多。
也只有邓志辉在中南局不怕得罪人,进行了这种内部的干部交流。特别是湖北和湖南,干部流动比较频繁。所以周辉从湖北到了湖南,目前负责湖南的农村工作。
“粮食市场不流通,对于很多农村合作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统购统销规定太死,但每年的粮食产量变化却是不小。粮食不流通,就影响农民的收入。”
好些个粮产省份都表示有这个问题。
湖北负责农村工作的赵信初道:“现阶段这种情况,国家统购统销政策不会改变。那么必须要有配套的政策补充目前的漏洞。”
“赵信初同志,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王仁重同志和楚河同志为了这个问题,开过好几次专门会议。我们认为统购统销的任务既然变化不大,那么在计划之外,国家供销合作社是不是应该留下一些余地。每年在统购统销任务之外,可以采取自愿的方法。如果农村合作社有多余的粮食想要出售,国家供销合作社就应该拿出资金购买这些粮食。从我们湖北的情况来看,这两年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所以农村合作社有了多余粮食。但多余粮食的数量是有限的,收购计划外多出来的粮食,不会对国家供销合作社带来太大的压力。”
赵信初回答。
这两年国家统购统销粮食一直保持在900亿斤。有些农村合作社出现多余的粮食。
怎么处理,也给这些负责农村工作的干部难题。在国家统购统销大政策之下,谁也不敢放开粮食市场。那么多余的粮食总要有去处。
唯一的办法就是国家供销合作社出钱购买。“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呢?”
“赵信初同志说的有道理。因为如果这种情况一直不解决,农村合作社手中有粮食,但不能换成他们想要的生活物资,就会严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有些干部立马附和。
粮食少了,产量始终上不去,会影响农民积极性。可是同样粮食产量上去了,但却卖不出去,一样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国家供销合作社购买多余的粮食是好办法。但统购统销的价格太低。如果按照统购统销的价格收购,很多农村合作社估计都不愿意卖给国家供销合作社。如果国家贡献合作社收购计划外的粮食,不提高收购价格,很容易造成黑市的出现。”
周辉很直接。
这是个头铁的干部。
58年开始全国放卫星的时候,周辉在湖南一直拒绝放卫星。以至于有位中央首长批评湖南“当乌龟”,更有位湖南籍的中央领导斥责周辉“mlgb,给我家乡扛回一杆大白旗”。
但周辉不在意。
依旧是按照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结果湖南发展很稳,后面嘲笑周辉的那些省份领导,只能是求湖南调配粮食。
不过周辉也是一个倒霉蛋,庐山会议本来跟他没什么事情。但主席欣赏他在湖南的工作,所以特批他参加庐山会议。结果在庐山会议上有人把他和彭老总、张文天他们并列在一起,但主席评价他是“老实人,没城府”,工作做得好,所以划掉了他的名字。可是周肖舟当时受到批评,想要给主席写封信辩解,但又担心有问题,所以请一些干部把把关。结果大家都避开他,最后求到了周辉这里。周辉明知道当时情况不好,但还是帮他看了看,还帮忙改了一些地方。结果直接受到了牵连,接连降了好几级。
“魏副总理,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以后会有更多这方面问题出现。”
其他干部也纷纷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魏红军道:“同志们的意见我都听到了。供销合作社在统购统销计划之外,是需要一些灵活的政策。我和周彬同志、程志华同志、叶记庄同志交流一下,过两天的会议当中我会邀请他们一起参加,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回去之后,以省为小组讨论一下,目前每个省份大约多出来多少可以出售的粮食。有了大致的数据,供销合作社那边才能够计算需要多少资金。供销合作社在计划外收购粮食,是应该稍微提高价格。不过具体提高多少,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沟通。”
解决目前生产合作社多余粮食出路的问题之后,邓志辉道:“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大家之前都已经看到了农村工作部抽查的数据报告。汇报数据和实际产量之间出现一些差距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统计不可能毫无问题。但如果统计和实际产量之间出现严重的不符合,那么这个问题就很严重。”
“先说说汇报数据严重低于实际产量。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是出在农村合作社,还是出在地方政府当中?不管是哪一个,这都是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是在回避国家税收。少几十斤几百斤,可以认为是统计上的问题。可是少了几千斤几万斤,这就不是统计的问题。”
“同志们,此次抽查,竟然有2%左右的地方,汇报数据比实际产量少了5%以上。这可是5%,一个县就是十万斤、几十万斤的差距。怎么统计才能够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如果这是故意为之,那么不在汇报上的这些粮食去了哪里?而这些粮食应该交的公粮去了哪里?如果不是故意的,那么这个基层政府的官员不是能力不够,就是糊涂官。我们不需要这样能力不够的糊涂官,更不要那些敢于隐瞒组织的干部。农村工作部已经把这些调查报告交给了监察委员会、监察部、组织部,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彻查。”
邓志辉说的很严重。
说的下面的干部都是变的很严肃。
他们都明白,邓志辉这是在敲打大家。问题交到了监察委员会、监察部、组织部,那么会有一大批干部受到组织处理。邓志辉顿了好一会,等大家消化之后,道:“说完汇报数据低于实际产量,再说说高于实际产量的问题。”
“同志们,这一次抽查数据,这方面的问题很严重啊。汇报数据超过实际产量5%以上的地方竟然占据4%的比例。全国目前有70多万个生产合作社,600多万个互助组,大家算算是什么情况?这是表明有几万个合作社,几十万个互助组出现虚报。”
“同志们,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制止这种虚报的现象,这股风就会蔓延开来。明年就会变成8%,后年可能就会是20%。一个县虚报几十万斤上百万斤,一百个县就虚报上亿斤,几百个县就会变成几亿斤、十亿斤。当然这还算是理想的状态。”
“如果这股风气不打下去,到时候虚报就不仅仅是5%以上,会演变成虚报10%、30%乃至于50%。那就是一个县虚报上千万斤、几千万斤,几百个县就是虚报几十亿斤、上百亿斤。最后的情况就是,亩产虚报翻一倍、翻两倍。中央如果相信了这种汇报数据,按照这种汇报数据来制定农村政策,工业政策,那样会出大乱子的。”
邓志辉说的很严重。
邓志辉说完之后,魏红军道:“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人,就要讲真话。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亩产增加十斤,就说十斤,不要说增加了一百斤。不要为了政绩,虚报数据,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义。”
“你们都是做了很多年农村工作的干部,有些虚报的数据,你们是可以看出来的。如果你们看不出来,那就是你们的失职。今天大家都在这里,我们关起门说话,我就不说那些场面话。大家都知道我是带兵打仗出身,讲究的就是铁的纪律。平津战役的时候,我给当时各部队政委开会,要求他们严令各部队遵守入城纪律。当时我跟他们说过,入城之后谁要是为违反入城纪律的人说清,给纠察部队压力。那么我不管他是什么级别的干部,一律先撤职,后处理,没有商量余地。”
“我今天就在这里也跟大家说一句。谁要是脑子发热,给我来虚报粮食产量这一套。我不管他是谁,是什么级别,革命资历有多深,也不管他是因为什么原因,一律先撤职,后处理。特别是你们这些省里负责农村工作的干部,更是要冷静。
任何一个省份在粮食产量上弄虚作假,第一个处理的就定你们。如果省委提出不合理的粮食产量要求,你们要敢于拒绝。
因为你们是负责农村工作的干部。”
魏红军知道要用重锤。
就像是邓志辉说的那样,这股风气不能蔓延下去。
很多干部都坐直了身子,他们没想到魏红军会如此表态。这个时候很多人更加深切的明白,魏红军是战场上打出来的将军。讲究的就是令行禁止。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
魏红军继续道:“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年农村工作成绩很大。很多省份1954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前两年完成了一五计划的任务。所以同志们高兴,有干劲,想要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干劲,用在吹嘘上。吹嘘粮食产量多少多少,完成了多少多少工作。而是要把这些干劲用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上。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去改变农村落后的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和邓志辉同志、谭振林同志他们讨论过。这些年我们的农村工作一直在狂奔,但大家的精神不能一直绷着。所以我们都认为,1956年农村工作不要只顾着往前跑,还应该进行一些调整。主要是巩固成绩,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夯实基础。为二五计划做准备。”
“那么如何夯实基础。就是要把这几年的农村工作做一个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检讨原来的计划。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巩固成果,夯实基础的工作。因为这包括生产合作社的问题、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问题,还有正准备开展的农村工商业的问题。当然还有农村扫盲工作,水利工作都在其中。我们要全面回顾这些农村发展情况,把实际数据反馈给中央,为制定二五计划做好一切准备。”
“同志们,这一次会议我们就是要制定1956年调整和巩固农村发展计划。各个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本省的情况,提出适合的计划。”
第965章浇灭冒进倾向
会议开的不能说完全顺利。
有些干部认为现在农村发展这么好,应该继续加油打气,继续往前大发展。现在的一分一秒都很宝贵,不能浪费在其他地方。而且这不是一个两个干部的想法,是很多干部的想法。
魏红军是深深地感受到了干部心中深厚的“冒进”土壤。
会议上魏红军和邓志辉可以表示出强硬。
但会议之后,必须要说服这些人。如果这些负责农村工作的干部,自己本身不理解,那么后面的工作会很困难。光是靠着压制他们是做不好工作的。
大家想要一起使劲,那就需要统一思想。
要说服他们,让他们想通这里面的道理,从内心当中支持调整巩固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成会议的效果。
正因为考虑到了很多干部的想法,魏红军和邓志辉两个人商量之后,没有调整1955年的农村发展计划。各省都早早的制定了1955年的农村发展计划,有些计划其实是有问题的。其中就有不少“冒进”的思路,有些计划已经脱离了实际。
但魏红军明明知道有问题,但并不准备调整。
因为1955年已经过去近半,如果这个时候调整1955年计划,会让上上下下的干部都糊涂。做工作最忌讳忽左忽右,计划变来变去,会让下面的干部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工作才好。
而且1955年的计划,只是有些省份,开始有一点点“冒进”的小小苗头。
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大的“冒进”计划。所以1955年的问题不会很大。
因此魏红军和邓志辉选择的是调整1956年的农村发展计划。因为中央和各省1956年的计划还没有制定。现在这个时候调整1956年的计划,就是最合适的。
因为有意见的干部不少,所以魏红军都是在会议之外,和这些干部私下交流意见。魏红军对于这些干部想要急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想法是理解的。但所有的发展,都应该是基于发展的规律,要尊重这种规律,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发展。
不能只是纸面上的数据发展。
说服他们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和这些干部谈话,魏红军突然想到了历史上大跃进的事情。中国是大国,一旦这辆大车开出去,想要刹车非常不容易。湖北省委书记王仁重日记当中就记录过1958年年末和1959年年初两次郑州会议的情况。
主席来到了郑州,和上海市委书记柯青石、广东省委书记陶朱、安徽省委书记曾熙胜、江苏省委书记姜维青、湖南省委书记周肖周、四川省委书记李京全、湖北省委书记王仁重七名省委书记晚上见面,谈了关于当时“左”的问题。结果在场的七名省委书记都反对主席的说法。认为主席提出“纠左”,提出“要保守一点”、“这个时候需要右倾”的提法,不符合现实情况,大家都无法理解。
结果谈话从下午四点一直到晚上九点才结束。
主席一直试图说服这些省委书记,但几个小时下来成果都不好。王仁重在日记当中都表示,自己当时完全不理解主席的想法,不赞成主席的想法。因此几个小时的谈话,进行的非常艰难。可以看出这些主持地方工作这么多年的省委书记,当时都转不过弯来。想让整个中国上上下下的干部改变当时那种狂热的状态,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就像是河南。
历史上河南省委书记吴芝浦在郑州会议之后跟主席拍胸脯保证,回去就召开六级干部会议。从省里开始一直到公社,传达中央精神,解决目前“冒进”的问题。
结果呢?
河南依旧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所以魏红军要做的是,在上上下下狂热起来之前降降温。一旦这种狂热气氛成为了主流,再想要压下去就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到时候根本不是中央领导想要压下去,就能够压下去的。所以魏红军和邓志辉都是分别和下面的干部谈话。
不仅仅是省里负责农村工作的干部,包括市里面负责农村工作的干部。
魏红军是不厌其烦,一个一个谈话,一个省一个省的谈话。拿出一个一个的数据,说服他们。魏红军让他们充分提意见,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讨论。
最后总算是圆满的结束了会议。足足花了17天时间。
等农村工作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和邓志辉就给主席汇报这一次会议的内容。
“真的出现了这么多问题?”主席看着资料很是惊讶。
虽然现在才1955年,但大部分行业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五计划。可以说这几年新中国各行业发展非常好,很是顺利的完成了一五计划。这些成绩让主席是非常高兴的。所以进入1955年之后,主席就谈了关于如何做事情的问题。主席说做事情,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达到目的比较慢一点,比较差一点。一个是达到目的比较快—点,比较好一点。一个是速度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不要只考虑一种方法,经常要考虑两种办法。
其实这就是主席后来提出的指导方法的前奏。那就是后来主席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最后总结为“多快好省”。而主席这个指导精神传达下去之后,“多快好省”其实就剩下了“多”、“快”和“省”,中间的“好”字美了。大家都在追求“多”和“快”。
在这方面来说,后面出现的“冒进”问题,主席是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的。
“主席,关于这一点我要做检讨。我们农村工作部这几年更重视数量的增长,忽略了有质量的增长,所以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基层政府片面追求数量的增加,甚至出现这种虚报的情况。”
“除了片面追求数量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干部被这几年的成绩所鼓舞,开始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都迫切的想要改变目前落后的局面,以至于有些干部甚至喊出‘苦干几年’要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这方面的问题就比较严重。对于共产主义,大家都没有多少认识。大家只知道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可是以目前我国生产力的情况,是无法完成按需分配的,这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因此一些基层单位就搞出平均分配,以此来代替按需分配,觉得平均分配就是共产主义。但这种做法严重破坏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极大地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除了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问题之外,就是一些基层政府枉顾目前的情况,硬是想要从集体所有制转为全面所有制。他们在所有制问题上认为,生产资料和资产的全民所有制就是共产主义。可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基层单位主要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不要说是农村合作社的资产,就是县里的工厂,也和鞍钢、第一汽车厂这些工厂是完全不一样的所有制情况。而且从目前的生产力情况来说,我国将会长期处于社会主义阶段。想要进入共产主义,那不是几年十几年的事情。不是我们的干部说共产主义,我国就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的。”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农村合作社。就像是当初互助组转为合作社的时候,因为有些合作社盲目推进,把互助组资产充公。结果闹出很多矛盾一样。因为基层一些单位搞不清楚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因此不少农村合作社担心合作社资产被充公,所以私下分了合作社资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这都是我们有些干部脱离实际,对于目前生产力情况判断错误有关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制定经济政策,会扰乱农村正常发展。甚至有可能会摧毁新中国以来建立起来的农村经济秩序。”
魏红军可不是空口白牙。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