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02章

作者:随遇而安

把发生问题的单位都整理了出来。

主席一直批评比较多的是,有结论,但没根据,没过程。这种没过程、没根据、没数据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所以魏红军汇报工作,都是把大量的数据摆上去。魏红军从抗战时期开始,就—直重视调查报告。不要上交诗—样夸张的修辞报告,要的是统计数据之下的严谨报告。

所以魏以红军交给主席的报告也都是这种模式。出现了什么问题,魏红军把地点、时间都写上,同时把发生的各种问题以数据形势记录下来。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最后才是对这些问题的总结,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席看着这些脸色难看了很多。

主席不说话,仔仔细细的看着魏红军和邓志辉交上来的报告。好一会之后,道:“这里面关于粮食产量增加的问题,也是虚报的?”

“主席,现在农村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基层的这种热情我们应该承认,而且他们找到的很多方法的确是有效的。就像是兴修水利、深耕、积肥、密植都有提高粮食产量的效果。”

“但这种效果都是有极限的,而不是无限的。但某些报告夸大了这些办法在粮食增产当中产生的效果。甚至有些基层政府单位的干部,从来没有做过农村工作,没有亲自种过地。听说深耕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他们以为越是深耕产量越高,所以组织农民深挖地。结果是浪费劳力,却没有多少效果,出力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完全不成比例。而且还导致农民的不满,造成干群之间的矛盾激增。可是他们不认为自己错了,往上报的时候硬要说深耕之后,粮食产量增加多少多少。包括密植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科学问题。一亩地到底用多少苗,苗和苗之间要有多少间距,产量才最高,我们要找到的是这个。可是有些基层干部偏偏认为种的越密越好,以为这样粮食产量就会越高。结果是粮食根本长不大,都打不出多少粮食。但他们同样往上报的时候,硬说密植之后粮食产量能够提高多少多少。这种虚报的情况不在少数。”

“所以很多基层单位上报,兴修水利、深耕、密植之后表示粮食产量提高一倍、两倍的都是虚报的。我们农村工作部派人查过这些,甚至面对我们派出去的干部他们还弄虚作假。从其他地方调粮食过来,然后说他们的粮食产量很高。以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情况,每年亩产能够增加十几斤、几十斤,都是值得表扬的事情。在没有特殊情况,如开始大规模使用化肥,推广良种,亩产想要突然之间增加一百斤、二百斤,都是虚报的情况。”

“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样虚报的产量,偏偏有些报纸就信以为真。我查过这段时间一些地方党报,不少党报登了这种虚报的产量,然后是大力赞扬。地方党报这样吹风,很容易造成其他地区也开始跟着虚报产量。这种风气必须要打掉,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主席点点头。

没想到农村出现了这么多严重的问题。

好一会道:“这是我们的干部脱离了群众。我们是从农村打出来的,大部分干部其实都做过农村工作,对于农村问题都是有一定了解的。不应该出现这么多脱离实际的问题出现。但现在既然出现了,那必然是因为脱离了群众,不去了解实际情况有关系。官僚主义害死人啊。”

“是。”

魏红军心中长舒一口气。

只要主席不在农业问题上头脑发热,那么接下来农村问题上就好办很多。大跃进的问题,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片狂热的结果。主席有没有头脑发热,也是有的。

但又不是主席一个人头脑发热。

就像是当时负责农村工作的谭振林。主席问他粮食产量的问题,谭振林给了主席很肯定的答案。当然当时是开始,大家提出的亩产成绩是一千多斤。谭振林当时作为主持农村工作的干部,给主席一个错误的结论。肯定的表示亩产能够达到八百斤,一千斤。

不过主席又是第一个冷静下来的。因为浮夸风太扯淡。

开始亩产一千多斤,主席还能够相信干部的汇报。后面变成了两千斤,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已经有所怀疑。可是后面越吹越大,甚至吹到了一万斤、几万斤,“人民日报”都跟着一起吹。

主席是农民出身,两千斤主席已经是半信半疑。但一万斤、几万斤这么离谱的数据,只要是稍微懂一点农村工作的,谁能够相信。更何况是主席。

所以主席从支持到冷静,只有几个月时间。但之后的“纠左”,却用了几年时间。

现在主席看着魏红军的报告,对于农村情况有了更多的忧虑。因为魏红军不仅仅是汇报成果,也把农村发生的问题一并汇报。一下把主席在农村问题上准备稍微“冒进”的苗头给掐灭了。

在农村问题上,魏红军对于中央任何领导都不怵。魏红军负责全国农村工作这么多年,不是随便任何人可以插手的。

魏红军一直以来就担心主席头脑发热。只要主席稳住,那么其他中央哪一个级别的干部都无法插手农村工作,这一点魏红军是有足够的信心的。所以这些年魏红军给主席汇报农村问题的时候,都是把农村工作全面汇报。成绩和问题,从来不会隐瞒,而且全是用数据这样硬邦邦的证据说话。让主席对于农村有最全面的了解。

“现在很多部门只讲究快,不讲究质。”

邓志辉听到主席的话,也是立马道:“不说农村有这种情况,其他很多行业上也有这个问题。这两年农村经济水平好了一些,农村消耗的工业品多了一些。结果很多工厂只关注数量的供应,不关注质量的优劣。结果流入农村的很多产品质量上有瑕疵,包括很多给农村生产的农具也有这样的问题。因此现在出现这个苗头的时候,必须要给与重重打击。要不然这种风气就会蔓延开来。”

“说得对。”主席点头。

对邓志辉说的很是支持。

“光有量,没有质,那就是废品。我们应该建设有质有量的优质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看到主席对于质和量的评价,魏红军立马道:“主席,我认为中央应该有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局,或者是质量监督局。对于全国生产的产品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进行监督和管理。一五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我国的工农业发展也非常好,生产的产品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更是需要国家监督这些产品的质量,不能让一些残次品充当合格品进入市场。目前我国有标准局、计量局,各个部委也有自己的标准部门、监督部门。但都是比较散,力量分散,各自为政,没能够形成合力。”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部门的情况比较复杂。

国务院各部委都是尽量的,把所有的职能全都并入自己部门。但这个并不是很好的办法,或者说对于分工,对于专业负责和统筹安排是不利的。

就像是目前质量监督的问题。

中央—大堆的部门都有这种功能的部门。标准局,就是制定各种标准的。计量局,制定全国计量单位的部门。还有各个工业部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都各有各的质量监督功能的部门。

可是中国哪里有这么多这方面人才。

所以有些部委这种部门几乎是摆设,根本无法施展工作。而且正因为类似的机构部门太多,结果看起来都负责,但实际上谁都不用负责。

还是应该把这些单位并起来,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这样权力和责任清晰明了,不需要推来推去。历史上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央才成立权责明晰的质量监督部门。

主席思考了一下,缓缓地点头。

道:“嗯,是应该要有这样的部门。红军同志、志辉同志,既然这个问题你们提出来了。你们整理一份报告交上来,常务委员会这边会讨论这个问题。”

“是。”

谈完了这些之后,主席开始看这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的“1956年农村发展50条”。其实就是1956年全国农村工作的安排,主要核心就是巩固。

主席仔细看了之后,陷入了沉思。

如果是直接看这份报告,主席绝对不会满意。这些年农村成绩好,所以主席也动了一些加快农村建设的想法。但看了魏红军和邓志辉前面上交的报告,看了农村发生的那么多问题之后,再看这份“1956年农村发展50条”,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在这里面,都是对于这些年农村工作进行调整和巩固的措施。

但又不是走回头路。

历史上在“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当中,主席批评最多的,不是“反冒进”当中砍掉一些建设计划。而是“反冒进”的时候,很多政策走了回头路,这是主席最不满意的。也是“反反冒进”当中批评最多的。

就像是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历史上农村合作社问题,1955年、1956年是走快了一些,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一些调整的非常必要的。但“反冒进”的时候,不仅压缩很多指标,更多的问题是以“反冒进”的名义,农村解散了大量的合作社。

这是主席最生气的。

认为这种做法对于乡镇农村合作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冒进”、“反冒进”,结果把农村干部整懵了。1955年和1956年要求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所以农村合作社发展比较快。结果1957年又是“反冒进”,表示之前的“冒进”是错误的,然后解散了一堆农村合作社。

—来一去农村合作经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再有了后面大跃进,可以说农村合作经济几乎元气大伤,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后面的农村合作经济,只是维持合作经济,而不是五十年代那样蓬勃发展。

但魏红军和邓志辉上交的这份“1956年农村发展50条”就完全不一样。魏红军要进行调整和巩固,是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对于前几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夯实现在的农村经济基础,是为下一步大发展做准备。

所以不仅没有走回头路,在农村合作社问题上反而是继续往前走。

1956年在农村合作社推进问题上,魏红军压缩指标,只是调整发展速度,但却增加了合作社干部培养的力度和数量。魏红军在里面写的很清楚。1956年虽然压缩合作社增加指标,但却要为1957年做好准备。所以要大规模培养新的合作社干部,同时要对于目前的合作社干部也进行轮训,让他们提高更多的认识。

因为这两年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发展不错,接下来要发展农村工商业。这都是农村合作社之前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所以1956年在培养合作社干部的课程当中,必须要有这方面的内容。

这就是魏红军的调整和巩固。

不是“反冒进”这种带有严重批评性的急刹车,而是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巩固基础,为下一步发展做准备。

主席仔细看了看。

最后道:“你们这份报告我整体上是支持的,等我仔细看完之后,这份报告还要送到常务委员会讨论。不过红军同志、志辉同志,在调整巩固的时候,切记不能挫伤人民群众的热情。”

“是。”

有了主席这句话,下面的工作就好办很多。

第966章和宣传部配合

魏红军和邓志辉离开之后,主席仔细研读这份农村工作部的报告,两天之后再次和魏红军、邓志辉讨论里面的内容。之前魏红军他们当面报告的时候主席还没有仔细读过,所以更多的是听取魏红军他们的报告。这两天仔细研究了这份报告之后,主席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魏红军和邓志辉根据主席的一些想法,对于报告做了一部分调整,不过整体思路没变,1956年的农村工作思路依旧是调整和巩固为主。

主席整体上也是肯定农村工作部的思路。

所以调整的都是具体的一些办法。在农村具体工作上,主席已经离开一线工作多年。所以很多方面比不上魏红军和邓志辉了解。但主席最善于从高层领域考虑问题。

也就是从哲学层面,整体的工作指导思路去抓问题。这方面近现代领导人没有人可以比得上主席。虽然不是具体工作,但却是可以指导具体工作。所以对于主席的意见,魏红军和邓志辉都是非常重视的。

毕竟是关系到1956年全国农村工作的重要报告。所以主席也很重视,几天之内连续几次和魏红军、邓志辉进行讨论,才确定了最后的报告。进行了一番调整之后,这份报告命名为“1956年农村发展纲要”,然后提交到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讨论。在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几乎没有什么阻力,就通过了这份报告,正式成为了1956年全国农村工作计划指导纲领。这就是魏红军和邓志辉在农村工作问题上的话语权。

只要农村工作部制定的农村发展计划,得到主席的支持,那么在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几乎是不会受到阻拦。因为政治局常委各有各分管的工作,但偏偏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局常委是分管农村工作的。

在目前整个政治局委员当中,魏红军是唯一一名明确分管农业的领导。

在中央各机构当中,魏红军和邓志辉负责的农村工作部是政治局下面负责农村工作的最高机构。所以在农村问题上,只要两个人的报告没有被主席否决,那么其他政治局委员是不好反对的。

得到了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批准之后,魏红军立马给各省下发这份文件。

要求各省紧急召开省-市(专区)-县(区)-乡(镇)会议。传达这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各省市尽快制定1956年的农村发展计划,同时要做好准备,1956年要大力培养合作社干部。

完成了“1956年农村发展纲要”之后,魏红军总算是放下了心。

1956年做好稳固工作,那么后面几年的工作就好办很多。

在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通过这份报告的时候,魏红军和邓志辉,找到了李福春,以及下面各个部委领导进行了讨论。就是关于目前工农业产品的质量问题。李福春同意魏红军的想法,现在工农业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必须要有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监督这些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经过讨论之后,魏红军、邓志辉、李福春、薄树春、曾善五个人联名交了一份关于成立质呈管理局的报告。不过这份报告倒不是直接上交常务委员会,而是先交给总理和陈运同志。

得到他们批准之后,魏红军、李福春代表国务院党组给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汇报。

得到了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批准。

1955年7月2日,国务院正式成立质量管理局。国务院党组经过讨论之后,任命计量局局长钟临同志担任质量管理局局长。原有的标准局、计量局都要并入到质量管理局。钟临同志担任质量管理局局长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一直负责制定国内计量单位,负责制定国内各行业的标准问题。在这方面他就是国内第一人。

还有就是周彬、程志华他们给农村工作部回信。

经过论证之后,国家供销合作社做出了决定。在900亿斤的统购统销计划之外,每年留出100亿斤到150亿斤的收购指标。只要农村合作社有多余的粮食想要出售,那么全国供销合作社就会收购。但总数在100亿斤到150亿斤之中。如果超过150亿斤,国家供销合作社就停止继续收购。粮食部决定在全国增加粮库,开始增加国家粮食储备。

统购统销的粮食价格是国家定的。不过国家供销合作社计划外的收购,会在统购统销粮食价格的基础上,一百斤增加2.7元。也就是一个农村合作社如果完成了公粮和统购统销任务之后,增加出售一万斤粮食,那么会比统购统销的粮食,多挣270元。

魏红军一边处理这些事情,一边和宣传部召开一次联合会议。

“习中迅同志,这些就是我们这段时间收集的,有些问题的各地党报。一些文章我们专门标注了一下是什么问题。你们都看看。”

宣传部的人,都知道魏红军找他们是因为什么事情。

在会议之前,农村工作部这边已经派人跟他们沟通过会议的内容。毕竟大家的工作都忙,魏红军又不分管宣传,不可能说魏红军想要和宣传部开会就能够开的。

所以魏红军需要提前和宣传部沟通。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会议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样宣传部这边才能够给你留出时间,大家一起开会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习中迅把手中的报纸给下面几个副部长分了一下。

宣传部这边的干部看了报纸。因为农村工作部这边对于这些报纸当中,有问题的部分都标注出来。所以宣传部这边的干部很快就读完,清楚农村工作部指出来的是哪些东西。

“你们确定报纸上写的是有问题的?”“当然。”

魏红军点头。

旁边的李少成解释道:“宣传部的各位同志们,关于粮食产量的问题,农村工作部和农业部这边是非常谨慎的。特别是对于亩产的变化,就是十几斤的变化,我们都会非常重视。亩产增长稍微多于我们的预计,我们都会派人去实地调查。如果是真的,我们就会研究为什么产量能够提高。不过整体来说,亩产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没有大的变数,亩产是不可能一下子提高一两百斤的。亩产有机会提高一两百斤的地方,农业部都在监控。”

“所以这几份报纸写的,都是属于虚假报道?”“可以这么说。”

旁边的邓志辉道:“报纸应该是一个求真的平台,不能听风就是雨。特别是我们的党报,人民群众平时最信任的就是这些党报,因为他代表的是政府的信誉。现在很多人民群众的消息渠道,主要是通过这些党报。可是很明显,这些报纸都出现了问题。他们不去实地调查,只靠着报上来的数据,就公开在报纸上进行赞扬。这个问题很严重,不仅仅是报道真实与否的问题。”

“如果某个县靠着虚报粮食产量,能够上报纸,能够得到上级的赞赏和支持。那么其他地方会如何?他们肯定会有样学样。毕竟这么容易就得到上级领导的赞赏,甚至有可能得到重用,那么很多人都会走这种邪门歪道。到时候大家就会争先恐后的虚报粮食产量。现在他们虚报的粮食产量还不多。可是这样的风气蔓延下去,以后虚报的亩产就会是上千斤。”

“如果中央根据虚报的粮食产量,制定公粮,制定统购统销额度。到时候怎么办?虚报始终是虚报,实际产量有限,被中央调走太多粮食,接下来怎么办?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习中迅和宣传部这些干部都静静地听着邓志辉的话。

自从陆丁一离开了宣传部之后,目前的宣传部领导很多都是地方干部出身,都是做过根据地工作的。习中迅不用说,是从西北局调上来的。之前担任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宣传部第一副部长的张秀善,曾经是东北局第二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宣传部第二副部长段成伟,1937年就是盛县县委书记,之后一直在察南根据地配合魏红军处理党务工作。后来调到中央跟着任培国在组织部,回到晋察冀察之后调到了宣传部。

都是做过地方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