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03章

作者:随遇而安

并不是笔杆子出身。笔杆子出身的宣传部干部,理论知识扎实、文化水平高,写的文章文笔出色,但恰恰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不过经高刚和习中迅他们对于宣传部进行整顿之后,宣传部门调入了不少有过在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

他们的文笔肯定是比不上那些笔杆子出身的干部。但他们更懂得和老百姓打交道。

所以他们都听得懂邓志辉说的意思。

习中迅率先道:“魏红军同志、邓志辉同志,还有农村工作部的各位同志,我首先要在这里给你们做个检讨。这是我们宣传部的责任,给你们的工作带来了麻烦。”

习中迅在西北主持土改的时候,也是碰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里面也包括宣传上的问题。

所以明白魏红军他们为什么要和宣传部开这个会议。这种虚报粮食产量,又有宣传部门插手,会极大地影响农村工作部的农村工作。

“事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问题。有问题不可怕,只要解决就可以。”

魏红军笑着说话。

魏红军可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的。

就是主席也需要其他同志们的配合,才能够推进工作。更何况魏红军现在还只是政治局委员。很多事情都需要其他部委的配合。他们又不是魏红军分管的部门,想要他们配合,肯定是讲究团结。

“这个问题我们回去之后,一定会着重进行整顿。”习中迅虽然说的轻松,但心情是很沉重的。

这些地方党报,是直接隶属于地方省委领导的。甚至有些省份这些党报的重要文章,都是省委一把手负责检查的。习中迅虽然是宣传部部长,但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和这些地方领导打一场硬仗的。

“习中迅同志,农村工作部和农业部的想法是,关于粮食产量的问题,国家和省级报纸报道之前,能不能先问过农村工作部和农业部的意见。因为粮食产量的权威数据都在农村工作部和农业部这里。”

李少成开口。

李少成是中央全面负责农业生产的领导。

他对于全国粮食产量最敏感。这些地方党报乱报粮食产量,乱报亩产,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计划。

“可这样不是剥夺了报纸的报道权?”张秀善皱眉。

这意思是各级党报报道粮食产量问题,必须要得到农村工作部和农业部的审核。

这怎么可以。

宣传工作是宣传工作,农村工作是农村工作。宣传领域怎么能让农村工作部和农业部指手画脚。就算魏红军是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但也不分管宣传工作,没资格插手宣传部的事情。

李少成立马解释道:“我们不是想要干涉宣传部门的事情。我们只是想给宣传部门最准确的粮食产量数据,我们不希望宣传部门得到的是虚假的粮食产量数据。我们是希望宣传部门在粮食产量问题上可以谨慎。因为粮食产量是很敏感的数据。如果出现误报,不仅会干扰我们的农村工作,也会对宣传部门带来不好的影响。”

现在农村工作部和宣传部要合作降温,所以这一次会议魏红军很重视。

李少成可不能让宣传部觉得农村工作部要插手他们的工作。一旦两个部门关系不好,后续的配合就会出现问题。魏红军也是附和道:“我们农村工作部对于宣传部门是开放数据的。只要宣传部门想要报道关于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产量的文章,想要的数据我们农村工作部完全提供。所以少成同志的意思是,各级报纸报道关于农村问题和粮食产量文章的时候,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听着魏红军和李少成的解释,习中迅点了点头。张秀善也没有继续提问。

习中迅已经听出了农村工作部和农业部对于粮食产量问题的重视。习中迅也明白粮食产量的虚报,和战场上的虚报战功一样,很有可能影响整体战局。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习中迅没有矫情,道:“关于粮食产量的问题,我们宣传部门一定会谨慎的。农村工作部同志们的意见,我们也会虚心接受,回去之后进行重点讨论。”

旁边的张秀善和段成伟他们也是附和习中迅。

对于习中迅和其他宣传部领导的表态,魏红军和邓志辉两个人都非常高兴。

宣传部门的舆论能力太强。不得不重视。

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舆论的传播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报纸。目前广播、电视都没有普及,所以报纸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基层干部对于政策的了解,除了正式下发的文件之外,就是靠着这些党报。

所以各级政府的党报影响巨大。

就像是大跃进的时候,河南的浮夸风,就有“河南日报”的大功劳。“河南日报”几乎是隔几天就报道一次粮食产量,每次报道亩产都会增长。结果河南很多本来没有参与“浮夸风”的县,看着“河南日报”的报道,也加入到“浮夸风”的行列。而全国的浮夸风,又和“人民日报”是分不开的。本来只是局部的事情,但报纸介入之后,直接影响了全国。从—两个省,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

这就是这个年代报纸的影响力。

所以魏红军需要宣传部门也跟着降温。

好在高刚之前对于宣传部门进行过一番整顿。在这方面来说,高刚的工作能力是真的很强大。他负责主持书记处工作之后,准确的发现了当时宣传部门的问题。搞理论的笔杆子太多,从基层工作当中走上来的干部太少。虽然高刚当时整顿宣传部门也有一些私心,但也是从工作上出发。

习中迅、张秀善、段成伟等人都在根据地抓过工作。所以理解农村工作部的想法。

“谢谢宣传部门的同志,愿意在农村问题上支持我们的工作。”

魏红军很客气。

未来和宣传部合作的机会还很多。习中迅道:“这是应该的。”

之后邓志辉谈一些农村工作其他方面的问题。邓志辉希望宣传部门不要过多的神话某些耕种方法对于粮食产量提高当中的作用,不要给基层政府太多这种神话报道。这样很容易让基层政府一窝蜂的跟上去。粮食产量的提高是综合的提高,不是某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

双方谈了两个多小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决定增加沟通。

张临池全权负责和宣传部门进行沟通,在对于农村问题上,特别是涉及到粮食产量问题上,给宣传部门更多更直接的数据。

第967章主席论“官气”

部署好了这些事情之后,魏红军的工作转到了农村工商业发展的问题上。

先选择几个省,在每个省找出几个县做试点。这些被选择的县,先是召开农村合作社会议,告诉他们政府有这个政策。一个是信用合作社可以简化贷款程序,专门支持农村工商业发展。一个是政府可以帮忙购买机器设备。和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开放一样,采取的是自由原则。

但也是有限制的。

那就是每个乡镇,同一个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只能有一家。就像是榨油厂,每个乡镇只能有一个名额。这是为了避免无序竞争,资源浪费。而且各个农村合作社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身相符的产业。

等各个农村合作社确定各自要发展的产业之后,统一汇总到县里面。由县里面出面和各个机械厂接触,统一购买机器设备。

一系列下来事情繁多。需要协调的部门很多。

特别是那些机械厂。这些机械厂都是国营工厂,本来都是有自己的任务。但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对于各种机器设备的需求猛增,直接打乱了这些工厂的生产计划。

而且影响了其他行业的计划。

经济活动,本来就是一环套一环的。农村几亿资金慢慢的流入这些机械厂,通过机械厂又流入和机械厂相关的行业当中。这样一系列产业原有的计划都要进行修改。

因此琐碎事情非常多。

为什么说严密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些僵化。

主要是因为很多工厂面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慢。因为在严密的计划经济之下,不是工厂想要改变就能够改变的。因为一个工厂的改变,会影响工厂上上下下所有的行业都要跟着改变。

会直接影响原有的经济计划。

中国还不是一个比较严密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也是深受苏联经济体制影响的国家。所以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别看只是几个亿的资金流动。却是需要从中央各部委开始下面的机器厂,都要做出改变。

这也算是计划经济的一个弊端之一。

计划委员会要修改原有的一些经济计划,重工业部要调整钢铁等物资的划拨计划。随着中央部委的调整,下面的工厂也要调整生产计划,调整产品流向。

整体还算顺利。

但之所以顺利,是因为这是魏红军和农村工作部推动的。魏红军直接从中央层面开始推动这个事情,所以还能说是顺利。如果是自发的呢?

农村有了积累,想要发展农村工商业,想要建造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工厂。到时候你想让计划部门改变计划,想让工厂改变他们的生产任务,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这些问题魏红军都记录在内。

现阶段是国家工业化阶段,所以管制比较严。等以后这些还需要进行改革。

为了处理这些事情,魏红军真的很忙。

忙了一个多月,时间进入八月份,魏红军突然接到了在外面考察的主席给自己的一封信。主席七月中旬离开北京,一路南下考察,跟中央请了一个月的假。主席差不多—两年都会出去转一圈,看看地方发展的情况,听听地方干部的意见。

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

主席出去已经快一个月时间,没想到突然给魏红军来了一封信。和一般文件当中的批示不一样,这是一封很长的信。或者说这不是给魏红军的信,是主席的一篇文章。

主席这段时间对于农村问题考虑了很多。

但光是看魏红军他们的报告还是觉得不够。所以南下的时候,考察了不少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和很多地方干部,农村干部聊天,最后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主席把目前冒头的一些“冒进”倾向,以及冒进当中出现的一些“共产风”、“浮夸风”的苗头做了一个分析。

主席认为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官气”。

给魏红军写的信,开头道:“红军同志:此次南下,到各地方看看,和大家聊聊天,收获颇丰。农村工作部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工作卓有成效,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但问题也不少,很多基层政府确实有‘共产风’、‘浮夸风’的苗头。农村工作部能够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农村发展当中,发现这些问题的苗头,这很好。”

主席这封信开头先是赞扬了农村工作部的工作。这倒不是主席客气。

而是主席真的很肯定农村工作部的工作。这几年农村政策稳定,农业发展很快,农村基本上解决了初步的温饱问题。农副产品自由市场放开之后,农民收入提高也不少,活跃了乡镇农村经济。一路上的见闻,主席都非常高兴。

当然只是发展好,主席不至于这样夸奖魏红军和农村工作部。

主席更欣赏的是,目前发生的一些“共产风”和“浮夸风”只是一个很小的苗头。虽然有些地方发生了,但并没有波及大范围。可是这种很小的苗头,魏红军和农村工作部已经发现,同时有了对策。这表明魏红军和农村工作部的工作所得非常扎实,对于农村发展的问题非常关注。

这才是主席最欣赏魏红军工作的地方。

然后主席开始讲关于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问题。

主席对于农副产品自由市场,整体上是肯定的态度。认为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开放,增加了农村合作社的收入,巩固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农副产品购销效率低的问题、运输问题、储存问题,解决了城市农副产品价格过高的问题和农副产品不足的问题。

同时乡镇农村经济的活跃,也带动了一些个体经济的发展。

当初中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就对于单个的个体经济没有采取完全取缔的态度。但这种个体经济,只局限于手工技术的个体户,不允许有任何的雇佣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剃头、缝补衣服等等,还有一些小饭馆。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营经济、合作经济、集体经济之下,这些个体经济是受到了打击的。

但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导致乡镇农村经济开始活跃起来之后,这些个体经济迅速收益,也开始活跃起来。主席对于这种小个体户的发展,倒是不认为有什么问题。

只要个体经济没有发展到倒买倒卖,发展雇佣资本经济,主席是不反对的。

当然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出现一些倒买倒卖的现象。但因为目前的农副产品自由市场是广泛的农村合作社参与进来,因此没有跟历史上一样,出现一些严重的、大规模的倒买倒卖现象。

主席把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写了进去。

希望农村工作部制定农副产品自由市场下一步计划的时候,能够把这些考虑进去。

谈完了农副产品自有市场的问题之后,主席开始进入正题。

“除了你们汇报过的‘共产风’、‘浮夸风’的问题之外,此次考察我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基层干部对于商品、价值规律理解出现问题,排斥商品、价值规律。很多基层干部总是认为商品和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应该有商品和价值规律。而且这不仅仅是基层干部当中存在的问题,在党内这种思想广泛存在。甚至有人跟我表示,是不是应该慢慢的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这些问题必须要解决。而且是在全党范围之内,解决涉及到的理论问题。红军同志,你也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主席非常重视理论问题。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当中碰到问题,都是看到什么碰到什么就去解决这个问题。但主席不会满足于解决这么一个问题,而是要把实际问题概括到理论上,找出问题发生的理论根源根。

解决了这些理论问题,才能够理论指导实践。

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党内很多人把他当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产品,没有商品,不承认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内部也存在。

显然主席并不支持这种观点。

“这些时日我也一直在思考发生‘浮夸风’、‘共产风’这些问题的根源。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官僚主义,是我们干部身上浓厚的‘官气’。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打掉我们干部身上的‘官气’,大力反对官僚主义。我们的干部要实事求是,同人民打成一片。”

“走群众路线,一直是我党的核心路线,也是历史证明过的正确路线。我们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只是革命分工不同。不论官有多大,无非是当主席,当总理,当部长,当省长,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不管是哪一级的干部,你只能是一个劳动者,你必须要以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这样你的官才好做,才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民拥护。”

“要消灭官僚主义,打掉官气,就要消除资产阶级作风。要使大家感受到,新中国是真正的解放了,建立了真正平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处理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作才能够进行的顺利。这一次南下考察,让我看到了很多非常不好的情况。我发现我们很多地方的相互关系,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在工厂来说厂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和职工之间并不平等,群众把他们称为‘官’,说党、政、工、团是‘四大领袖’,不再是工人阶级的一员。这样我们工厂的领导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就拉开,大家就不会说心里话,最后就会出现资产阶级法权。”

“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工厂,也存在于党政军干部和群众,合作社领导和社员之间。北京来的干部,去地方考察的时候,搞‘巡按出朝,地动山摇’那一套。地方干部接待北京来的干部,都是战战兢兢,拿出一切好东西招待。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那么我们新中国就会和国民党政权一样腐败,会和国民党政权一样被人民抛弃。现在我们很多干部更愿意讲级别,讲待遇,而不是平等。因为我们的干部开始脱离群众,滋长官僚气息,才会发生这些问题。”

主席谈了一大堆关于官僚主义的问题。

魏红军从这些文字当中,可以看出主席对于这些官僚主义作风的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