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04章

作者:随遇而安

可是平等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主席最后写道:“农村合作社一直以来都有‘村务公开’政策,这是一项好政策,是探寻我国农村民主化非常必要的步骤。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在实施上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光是政策上的调整和巩固,很难制止目前出现的这种倾向。红军同志,你是‘村务公开’政策的提倡者和实施者,对于‘村务公开’肯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我认为农村合作社还是应该加强‘村务公开’政策,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加强合作社干部建设。”

“我建议农村合作社,包括基层政府,接下来应该要加强民主建设。要让群众积极参加民主建设当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敢于对我们干部的错误进行批判,让我们的干部改正问题,真正让我们的干部认识到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是我的一些浅见,望你们农村工作部予以考虑。”

“还有,我最近一直在读斯大林同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我认为这本书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特别是斯大林同志在这本书当中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方面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有很大的突破性发展。建议红军同志也可以读一读。”

魏红军读了好几遍这封信。

明白了主席的意思。

主席认为光是政策性的调整和巩固,是难以遏制“共产风”和“浮夸风”的出现。

主席认为农村民主建设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或者说主席一辈子最想要做的就是这个。所以主席六十年代重上井冈山的时候,讲当年井冈山斗争的事情。认为井冈山斗争当中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士兵委员会。

其实魏红军也一直在考虑农村民主建设的问题。但这个是真不容易。

农村村民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因为交通的问题,中国农村的农民很多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县,甚至不少人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他们的生活轨迹很窄,一辈子都是在自己村庄周围几十里之内。

基本上都是在几个村子之间嫁娶。

这就形成了非常闭塞的一个圈子。圈子闭塞,就表明各种关系多。堂亲、表亲、姻亲、族亲,这些关系密密麻麻。在农村来说是很难去规避这么多关系。

如果是外来的干部,在这么密密麻麻的关系当中,理不清头绪,很容易被当地农民排斥。但如果是本地干部,也因为这么多密密麻麻的关系,开展工作肯定会分亲疏远近。

这些人情关系,不是一个土改工作,打掉宗族,就能够解决的。

农村民主建设,很容易就会成为一些人口多的家族把持农村权柄。这个问题就是二十一世纪,人口流动那么频繁,在不少农村都很难解决。更何况是现在这种情况。

与此同时,农村农民虽然一直在扫盲,但他们的基础在那里。而且他们从小接受的思想,不是简单的教育,就可以让他们理解民主,去完成监督工作,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这些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不过这是长期工作,的确是要坚持下去。

只有观念深入人心,才能够真正完成农村民主建设。但也不能不做事。

农村民主建设,现阶段是不可能完美的。那么只能是继续加强农村合作社的“村务公开”制度。魏红军和邓志辉开始讨论,如何把“村务公开”制度更加制度化。

其实说起来农村民主制度,和当下的需求和政策,又有一定的矛盾。你要想监督,想要发展农村民主制度,就要让农民自己去争取自己的利益,明白自己的利益是什么。但现在发展的农村合作社又是强调合作经济。一边争取个体利益,一边要发展合作经济,就是一些干部都会糊涂。更何况是那些刚刚摆脱文盲的半文盲农民。

如何把个体利益和合作经济完美的结合起来,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然后是主席提过的斯大林同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

这是主席重点推荐的书籍。

魏红军还真是没读过这本书。这是斯大林同志1952年出版的书,中国这边1953年进行了翻译。既然主席推荐魏红军读这本书,魏红军立马派人找到了这本书,仔细读了读。

这是斯大林同志总结了苏联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写出来了一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书籍。

斯大林同志在里面谈了很多。

开始部分就重点表示了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当中的重要性。斯大林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也有属于它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有些干部以生产组织来代替政治经济学,这是会埋葬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生产组织是生产组织,研究经济规律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学科,完全是两回事情。

然后很明确的表示,社会主义经济当中的经济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它们,并且依靠它们,利用它们来为社会谋福利。经济规律是不能人为“创造”和“消灭”的,也不能加以“改造”。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苏维埃政权“无所不能”,可以无视这些经济规律,这会陷身于偶然性的混乱之中,无法预见经济生活中事变的进程,因而不可能把经济工作做好。

在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问题上,斯大林同志站在了很高的高度。从这方面来说,后续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远不及斯大林同志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后面的两个人在理论研究上,差了斯大林同志十万八千里。

后面斯大林同志还对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进行剖析。明确表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依旧需要商品生产。其实就是直接表示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存在。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之下,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商品生产会引导到资本主义。而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制度之下,商品生产会引导到社会主义经济当中。而且表示只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存在,就会产生作用。

包括讨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问题。

他批评了苏联国内有些干部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已经“完全适合”,没有矛盾的观点。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有的,现在有,将来也有。必须要随时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新的生产力。

还有关系城市和乡村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问题,如何消灭他们之间的差别问题等等。

魏红军是很惊讶的。

没想到斯大林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研究已经非常深刻。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魏红军都以为斯大林同志是一个坚决推行严格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领导人。

果然早期的社会主义领导人,很多都是哲学家。对于哲学的研究都很深。

就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问题。就像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矛盾一直在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可能“完全适合”。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需要一直调整。

虽然这本书有些观点魏红军不同意,但整体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社会主义发展当中重要的理论书籍。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斯大林同志的研究报告是非常有价值的。

魏红军也做了一些读书笔记。

对于斯大林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人创造的,这一点魏红军是非常赞成。同时对于社会主义也有商品生产,也遵循价值规律的观点也是很支持。

不过斯大林同志对于这些问题也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他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方面,还是趋于保守。

当然魏红军看这本书还是有很大的收获。在魏红军一边处理工作,一边研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的时候,主席完成了考察回京。

回京没两天主席就和魏红军单独见面。

“红军同志,我回来的时候在郑州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一些干部见面。石祥生同志问了我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拥有共产主义因素,那么里面的大集体和小集体,大全民所有制和小全民所有制,商品交换、货币等会怎么变化?”

第968章论“共产主义”

石祥生是目前副省长兼河南农委主任,是河南负责农业工作的干部。石祥生参加革命不算很早,是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才入党,之后参加了抗日战争。早年一直在太岳、太行地区革命,1941年、1942年开始在豫北开辟根据地。豫湘桂之战后,跟着129师南下支队进入了豫西,然后加入了中原军区。

中央选择石祥生进入河南,也是因为石祥生本人就是河南人。一直到抗战爆发,他基本上都在河南上学,也是河南学生领袖之一。

本来八大之后,石祥生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农委主任。在河南也是举足轻重的干部,成为了吴芝浦的左膀右臂。结果因为河南农村合作社发展过程当中出现失误,受到了主席严厉的批评。最后政治局决定,省委书记吴芝浦调走,石祥生也是受到了组织处理。

免了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农委主任职务。不过主席一向不支持一棍子打死干部,所以石祥生保留了副省长职务。

邓志辉来河南处理后续问题的时候,给了石祥生一个机会。让他代理农委主任,协助邓志辉处理后续问题。石祥生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所以后面恢复了他农委主任的职务。

在后面河南农村发展当中,谨慎了很多。但又过于谨慎。

因为石祥生毕竟是“带罪之身”,吴芝浦又调走,所以对于河南农业工作,不敢有太大的动作。所以河南的粮食产量虽然―直在增长,但魏红军不满意。为了改变河南农业情况,魏红军才推荐罗伟林去河南担任省委副书记,总负责农村工作。

石祥生是读书人出身。

所以虽然受到批评,收到组织处分,所以在农村工作上低调和谨慎不少。但他一直也在思考很多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问题。主席在郑州和一些干部聊天。

因为主席这一次主要是想看看各地农村工作。

所以在郑州也和负责河南农村工作的罗伟林、石祥生他们见面。罗伟林汇报的是,正在制定的河南发展大纲。这份大纲主席之前在中央见过,罗伟林来了河南之后,实际考察河南农村之后,又修改了一部分。听完罗伟林报告之后,主席鼓励罗伟林,要有战天战地的斗争精神,改变河南农村的面貌。

轮到石祥生,主席告诉他“放下包袱,努力工作”。犯了错不怕,只要能改正就是好干部。石祥生在主席的鼓舞之下,就跟主席提出了这个问题。

因为这是河南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村干部的想法。

大集体和小集体,大全民所有制和小全民所有制,商品交换、货币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主席没有回答石祥生,回来的一路上想了很多。

回京之后,主席也想听听中央这些干部的想法。

魏红军虽然是泥腿子出身,但一直学习,理论功底深厚。所以主席也想听听魏红军的想法。魏红军直接道:“主席,我认为我们一些干部想多了。”

“想多了?”

主席想过魏红军会说什么。

但没想到魏红军说有些干部“想多了”。

魏红军道:“主席,我认为我们很多干部,对于现在的中国判断有些失误,对于共产主义判断就更有偏差。特别是对于如何进入共产主义,不少干部偏差有些厉害。”

“具体说说。”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怎么样,虽然马克思简单描述过,其实还在很多人的幻想当中。现在党内有很多干部,希望能够尽快跨入共产主义。主席对于共产主义当然也是满怀期待的。

可是如何进入共产主义,是各国共产党在解决,但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形容,这是一个生产力空前发展的阶段。主席,我举一个最直接的例子。美国在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前,一年的汽车销量突破了500万辆,每千人拥有的汽车保有量超过200辆。也就是说几十年前美国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拥有汽车。我国以后要进入共产主义,总不能连几十年前的美国都比不了。最起码共产主义社会,我国每个家庭要有辆车,只有这样才敢说我国有资格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且这仅仅是有资格,而不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以我国目前的人口规模,以及人口增长速度来看,二十年后七八亿人口都是有的。如果往后延至四十年,那么人口规模很有可能达到十亿。如果每个家庭有一辆车,那么到时候汽车保有量最少要有一亿辆。而一亿辆汽车,光是需要的钢铁就是一亿吨以上,需要的橡胶上千万吨以上。这些汽车一年消耗的汽油就会有几千万吨。”

“主席,这只是汽车这个个人交通工具。除了私人家庭拥有的汽车,我国国土面积巨大,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卡车作为运输工具。同时很多没有汽车的百姓,还要乘坐公共交通。加上工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机械等等。光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钢铁,那就是天文数字。”

“有了车,就要发展公路。一些自然条件不好的地方,那就要挖隧道,要架桥。这个过程当中消耗的水泥,消耗的钢铁,如果计算下来也是以亿为单位。”

“再说说住的问题。既然是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我们的人民群众总不能都住那些泥土房,也不能四五个人住二三十平的小房子。人均住宅面积怎么也应该二十平。四口之家七八十平房子,就算小一些也应该是六十平的房子。光是满足这么多人口需要的住宅,如果用上混凝土结构,那么七八层的楼房,需要的钢铁就是几十吨到几百吨不等。全部满足需要的钢铁不是一两亿吨,而是十几亿、几十亿吨钢铁。当然全国百姓要住这种楼房,那么需要的水泥就是百亿吨、几百亿吨。”

“这都算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的,最基础的东西。现在国外很多家庭开始安装电话,我国要进入共产主义需不需要家家户户安装电话,家家户户是不是应该都要有电,家家户户是不是都应该装自来水。这些东西计算的话,需要的钢铁、铜都不是小数目。”

“主席,按照这些我可以简单计算。我国如果想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那么生产出来的钢铁总数没有一百亿吨,煤炭五百亿吨,水泥五百亿吨,石油五十亿吨左右,就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

魏红军这么—说,主席都愣住了。

家家户户有电、有自来水、有电话、有车,加上好的住宅,这种描述的确是吸引了主席。因为如果中国的老百姓如果都能够有这种生活条件,那么说不定就真的是共产主义了。

不过紧接着主席脸色就变得严肃。

因为他被魏红军说的数据给吓到了。因为魏红军说的,动不动就是几千万吨、几亿吨,后面更是几十亿吨、上百亿吨。最后更是大部分都是百亿吨以上。这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现在全国钢产量才多少?

1954年,全国钢产量也不过是768万吨。离钢铁产量一亿吨,差了十万八千里。就算是钢铁产量一亿吨,如果想要达到魏红军说的钢铁总产量一百亿吨,还是需要一百年时间。

主席心中正在核算魏红军说的这些数据。

一亿辆汽车,多吗?总数的确很多。但就像是魏红军说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当时人口人普查的结果是六亿人口。

现在中国人口还在增加。

如果按照现在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规模七八亿,乃至于十亿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那么—亿辆车看起来很多,但也就是十个人有一辆车。离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还差的老远。就算小孩子和老人不计算,也有好几亿人口。一亿辆车在中国人口面前,不算是很多的。

—亿辆车,需要的钢铁的确是超过一亿吨。

就像是魏红军说的,这只是汽车。

还有房子。

就像是魏红军说的,总不能大家还住在泥土房。住泥土房,还算什么进入共产主义。那不是让帝国主义看笑话。中国要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肯定也要住那些好房子。

可是好房子哪里是那么容易建的。

如果按照魏红军说的,使用混凝土结构的楼房,那需要的钢铁和水泥,不是一两亿吨。这么一想,主席才发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确离大家挺远的。

这么多的钢铁产量,那就不是十年八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能够达到的事情。

看主席在思考,魏红军没有继续说下去。

好一会之后,主席回过神来,笑着道:“红军啊,你这描述的未来,都让我心潮澎湃。如果真能够实现家家户户有电、有水、有电话、有车,那应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但你说的那些数据,又让我丢了心气。你呀你。”

“主席,从我们的党诞生,我们用了27年的时间建立了新中国。现在新中国成立才七周年,但我国的钢铁产量从只有20万吨,到今年超过800万吨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一步一步走,那么我们未来钢铁年产量达到一两千万吨不说,一两亿吨也是可以实现的。但这不是三年五年能够完成的,需要我们最少努力二十年以上。”

“道路是艰难的,前途是光明的。”“是。”

主席忍不住再次笑了笑。

主席欣赏魏红军这种革命乐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