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07章

作者:随遇而安

“主席,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我们自己制定的法律,连我们自己的政府部门都不重视,我们又如何让人民群众相信我们制定的法律,遵守我们制定的法律。目前农村还有很多落后的习俗,光是靠宣传移风易俗是很难改变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我们的人民群众知道法律法规,用法律去规整。”

“如果都重视法律,社会主义法律观念深入人心。那么我们很多合作经济就不再担心政策的变化,可以大胆的发展。因为法律已经明确了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所有权问题。而且也能够约束基层政府,让他们遵守法律,不要出台一些违背法律的命令。”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各种所有制混合一起发展的阶段。所以中央需要给这些不同所有制企业一个法律上的保障,让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健康的发展起来,为社会主义经济添砖加瓦。”

主席没有立即说话。而是在思考。

好一会之后,主席道:“社会主义法律建设,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何健全法律条款,执行法律,普及法律,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你和荣真同志去商量一下,让荣真同志这段时间好好琢磨一下,整理一下,写一份关于法治建设的报告。”

“是。”

“对了,最近日本‘拥护宪法国民联合会’接受我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邀请访华,他们提出了让我国派出代表团访问日本。”

“我听说了。”魏红军点头。

日本战后国内思想混乱,各种思潮都有。不过随着冷战的推进,美苏关系的紧张,日本开始出现民族主义思潮滋生和泛起。这股民族主义思潮主要以鼓吹修改宪法和反共为主要特征。自鸠山一郎、岸信介等人上台后,开始谋求修改战后和平宪法。采取的政策对中国非常不友好,所以中日政府之间的关系目前非常不好。

当然也有反对力量。

日本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还有不少知识分子坚决反对改变宪法,突破宪法,重新走向战争。1953年11月,片山哲等发起组织了“维护和平宪法之会”。1954年1月,以此会为中心组成了有135个团体参加的“拥护宪法国民联合会”成立。

中日两国历史复杂。

甚至可以说是不共戴天。特别是新中国的大部分干部,那都是在抗战时期成长起来的。那可是面对面和日军厮杀过的,对日本能有什么好脾气。

但中日两国又可以说是邻国,都是东亚重要国家。亚洲局势的变化,离不开中国和日本。如何处理中日两国关系,也是目前摆在中日两国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中国政府一直都在密切关注日本国内的变化。

日本政府目前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很差,但民间交流却没有中断。所以人大常委会对于日本“拥护宪法国民联合会”发出了邀请。

他们也是欣然答应,派出了代表团访华,其中有不少日本国会议员。

魏红军虽然忙着自己的事情,但毕竟是政治局委员。有些场合也要出席,有些事情还是能够接到通知的。此次“拥护宪法国民联合会”访华之后,对中国也提出了访日邀请。

主席道:“我想你们农村工作部这边也派出一些干部去看看日本。听闻日本的农业发展很不错,你们也去取取经。具体要派谁过去,你回去商量一下。不过我的建议是邓志辉同志、谭振林同志、李少成同志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作为代表团团长,带着农村工作部的干部访日。”

魏红军是抗战崛起的干部。

和日军打了那么多年仗,对于日本是没有好感的。跟着魏红军参加抗战的指战员,多少人把命留在了战场,多少人留下了残疾。还有那么多抗日根据地,被日军祸害严重。魏红军对日本人怎么可能没有仇怨。但魏红军现在的位置,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就可以任性。

因为美国的亚洲政策,日本经济的崛起是挡不住的。

魏红军不能因为历史恩怨,就无视这个事实。而且日本经济崛起过程当中,也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生产的东西缺少市场。日本国内市场太小,日本只能是开拓国际市场。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日本产品在五十年代末开始,六七十年代都是价格低廉。

就像是日本船厂造的货船和油船,是欧美国家的三分之一价格。而且日本为了卖船,甚至给外国买家贷款服务,以此来打开市场。

这其实也是中国的机会。

所以魏红军道:“我回去就确定这个事情。”

第971章引进,消化,吸收

和主席谈完话回来之后,魏红军先是和聂帅做了交流。传达了主席的意思。

聂帅明白现在这个时间段主席要求自己写一份关于法治建设的报告,是为了党的九大做准备。说不定自己的报告,很有可能成为九大重要报告。因此这份报告变得尤为重要。一旦九大上确定要在全社会全党之内强调法治建设,到时候党内的宣传机构、各级政府都要配合党的决定。要在全国全社会范围之内,宣传法律的重要性。

这就不是小动静。

根本不是现在法院、检察院、公安部几个部门自己发展和宣传可以相比的。因为到时候是全党发动一些力量推进,力量就完全不一样。聂帅从1947年上调中央,开始组建政治法律委员会开始,一直负责中央政法的工作。

现在主席有可能会更加重视法治建设,聂帅当然非常高兴。

新中国成立之后,其实法院建设、检察院建设都是比较缓慢。虽然各县已经有了法院、检察院,但这些基层政府的法院和检察院实力弱小。只有公安部因为要解决解放后国内混乱局面,负担镇压敌特工作,所以实力强大。如果中央更加重视法治建设,对于法院和检察院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魏红军只是简单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具体工作魏红军是不会插手的。虽然聂帅和魏红军的关系很特殊,感情很深。但感情是感情,工作是工作。

是魏红军的工作,魏红军要做好。不是自己的工作,魏红军也就有建议权,是不应该随便插手的。而且在法治建设方面,魏红军也就能提个意见,具体的建设肯定比不上聂帅这样久抓政法工作的领导相比。

接着魏红军准备和邓志辉、谭振林他们商量派去日本的人员名单。

对于这个事情魏红军还是很重视。

魏红军不单单是让人去看日本的农业。日本目前的农业虽然在一些农业技术上的确是比中国发达,但也仅仅是如此。其他更多方面对于中国农业并没有多少参考作用。

魏红军是希望他们去看看日本其他方面的经济情况。在农业上是不是有什么可以合作的地方。

现在的日本是有工业实力,工业技术也不差。因为美国为了自己的亚洲政策,给日本转让了大量的专利,提高日本工业实力。在目前的亚洲,美国想要压制中国,能够提携的只有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有足够的实力,帮助美国牵制中国。

但日本的问题是国内市场太狭小。所以日本目前的情况是,工业产品供大于求,价格很低。就像是卡车这种,日本生产的卡车相比起目前中国从苏联进口的卡车,便宜了一大半价格。就这样日本工业品目前也没能够开拓国际市场。

所以魏红军是想,双方是不是可以通过民间做一些生意。日本政府目前反共,反华,但日本很多工厂是等米下锅,等着国际订单。日本生产的一些机器设备也远比苏联的便宜。

当然外贸也不全是经济问题,还伴随着政治。

不过不管怎么说,是应该去考察一下日本,联系一下日本民间,增加一些商业通道。

可惜魏红军还没有来得及选择去日本的名单,国务院副秘书长李世平给魏红军递上了计划委员会那边的文件。虽然现在才是1955年,但计划委员会那边已经开始制定二五计划。制定二五计划可不容易。

计划委员会那边需要随时和国务院各个部个委,还有地方政府进行交流。

各个部委和地方政府把自己二五计划的要求报告给计划委员会,其中不少部委的计划还会发生冲突。因为各个部委有自己的一套发展想法,但国家计划内可以提供的资源有限,所以必须要进行一些改正。而计划委员会要根据这些部委给出的计划和数据,统筹制定一份二五计划。

计划委员会那边把粗略简单的二五计划交给了国务院各个办公室。

魏红军分管第四办公室、第五办公室、第八办公室,所以关系到这几个办公室下辖部委的计划书,都要送到魏红军这里审核。如果有什么问题,那就重新给计划委员会回答。

二五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制定下来。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到三年时间。1955年开始制定,1957年党的九大和第二次全国人大代表会议通过,就正式确定二五计划。

魏红军仔细看了看。

看完之后,就通知张临池,让他通知邓志辉同志,以及第四办公室、第五办公室各个领导,以及下辖各个部委的部长、副部长参加会议,还有农垦部部长谭振林同志也参加,讨论这份二五计划。

至于第八办公室不用参加。

因为第八办公室下辖的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农村工作部这边可以讨论。这—次魏红军主要是想讨论能源工业和轻工业方面的二五计划。

魏红军也利用这三天时间,仔细考虑这份二五计划。“计划委员会那边发过来的文件大家都看了。”“是。”

魏红军和邓志辉坐在一起,左边是李学峰同志、林大峰同志两名第四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还有一名副主任柳杰目前正在核工业部那边忙着,所以没有参加会议。下面就是电力工业部部长刘玉田、煤炭工业部部长许达本、石油工业部部长于秋里、地质部部长李四光。

右边是谭振林同志,还有第五办公室主任曾善同志,副主任贾托福同志和宋少文同志,纺织工业部部长韩春德,轻工业部部长是贾托福兼任,地方工业部部长沙千里,劳动部部长李力三,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局长兼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白如兵。

当然参加会议的不仅仅是他们。

在这些干部后面,还做了两排的干部。各部委的副部长也都参与这一次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总人数三十来人。

“这份二五计划,我认为是有些问题的。此次召开会议,就是为了这个问题。”

魏红军放下手中的文件。

也没有客气,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道:“这份计划最大的问题就是,各部委只想着如何提高产量,不考虑其他方面的事情。计划当中全是需要多少多少机器设备,需要建立多少新的工厂,每年提高多少产量等等东西。但没有具体考虑我国真正的工业发展问题。”

“魏红军同志,可以具体说说嘛?”

大家没明白魏红军的意思。

新中国发展到现在,市场上很明确是缺乏物资的。市场上的工业产品价格明明很高,但只要投放在市场,那都是供不应求。这表明这几年新中国经济发展还是可以的,老百姓的购买力是增加的。

现在的问题反而是市场上的物资严重不足。所以很多人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就像是1954年爆发过钢铁市场的混乱,问题也是因为市场上的钢铁供应不足。所以二五计划的时候,大家的目标就是尽量的提高产量,可以给市场足够的供给。

特别是第四办公室这边的部委,那都是能源部门。中国的工业化,第一个要发展起来的就是能源工业。只有能源跟得上,其他工业领域才能够发展。

现在市场上缺乏工业品,主要是轻工业生活用品。可是轻工业生活用品要发展,原材料都是重工业提供的。重工业发展不起来,国内这么多人口需要的生活用品就无从谈起。

所以能源部门目前都很急迫,现在各个单位都要求能源部门尽快提高产量。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能源部门这边制定的计划都是关于提高产量的。计划委员会当然也支持能源部门尽快提高产量,所以二五计划草纲就这么诞生了。

现在魏红军却说只想着产量,是有问题的。第四办公室主任李学峰就直接问道。

李雪峰资历很深,抗战之前就担任过北平市委书记。七七事变之后一直在晋冀鲁豫革命,后来跟着129师南下,留在了中南局。

中南局撤销,国务院成立之后,李雪峰就上调中央担任第四办公室主任。

魏红军道:“大家对于提高产量有急迫的需求,我是理解的。因为现在国家工业化,对于能源的需求很大。但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提高产量,只知道大规模引入机器设备,然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之下建立新工厂。如果只是这样片面追求产量的增加,那对于我国本身工业技术、工业水平的提高,是有问题的。我们永远不知道要怎么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工业,只能是亦步亦趋跟着苏联专家。可是我们中国是大国,工业化过程当中要建立的工广不是几千个上万个,而是十万个、几十万个。随着我们工业化的深入,不可能什么都依赖苏联专家,而且苏联专家人数也有限。所以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去发展工业。”

因为扩大了对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所以新中国有更多的资金可以从苏联、东欧进口机器设备。

这让各部委都想要大规模引进机器设备发展工业产量。但魏红军看到了一些问题。

如果按照二五计划这样,国内的机器制造发展会受到打击,发展不起来。毕竟进口的机器设备远比国内自己制造的机器设备好,现在大家都想要进口的机器设备,这样的情况之下国内自己的机器制造业怎么发展。而且国内就没有自主建立大型工厂的经验。这些看起来好像啥也不是,但却是中国工业化必须要走的路。

很多工厂建设,你要是不自己做一遍,是不可能完全理解里面的东西的。

“同志们,我们是应该快速增加产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机器制造工业,我们要自己动手建立一些工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业技术,我们才能有自己的工业建设经验。这些东西是我们以后工业化可以独立自主发展必须要走的过程。”

魏红军说完之后,大家都是沉默。

因为之前各个部委对于二五计划的思路,就是如何提高产量。

现在魏红军提出了另一种思路。“我认为魏副总理说的是有道理的。”

在大家思考的时候,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陈伟基开口。陈伟基是纺织工业的技术干部。

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后来赴英国留学在利兹大学染化系攻读染化工程,又在德国染料厂实习过。回国之后先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教授,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主任、教务主任兼教授,讲授工业化学、染色学等课程。抗战胜利之后,一边担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总工程师,一边又是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主任和印染学教授。

这是一个技术专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配合曾善和钱之光两个人,制定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计划。

“就像是我们纺织工业。如果你没有亲手参与过建设当中,很多问题其实你都不清楚的。在行业建设当中,会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没有碰到过的,需要我们去解决的。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够明白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怎么跳过建设过程当中问题。”

“但我们现在很多工厂都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之下建立的工厂。因为有苏联专家的指导,所以看起来好像很多问题都进行的很顺利。可是同样的一个工厂,如果是我们自己去建立,那么中间就会出现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些问题是苏联专家指导的时候没有碰到的问题。那是因为苏联专家他们指导怎么去规避那些问题。其实这就是工业发展过程当中需要积累的经验。”

“欧美西方国际,他们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工业建设上已经走了几百年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碰到过很多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积累的足够的经验。因为他们在工业建设上就可以跳过那些问题。很多问题,他们早就见到过,总结了经验。”

“但我国不一样。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我国工业发展,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根本不成体系。而且大部分工厂,都不是我们自己建立的。而是列强在我国建立的工厂。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工业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但大部分主要工业,都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之下完成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经验。”

“可是只要我国进行工业化,那么这些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我们是大国,发展工业,不能只是依靠进口机器设备。我国的外汇始终是有限的,想要依靠进口机器设备完成工业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的工业要大发展,要完成工业化,还是需要我们自己能够独立自主生产机器设备,可以独立建设工业项目。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业才能够有大发展。那么我们除了需要大量这方面技术人才之外,也要有独立自主发展工业的经验。这些都不是课本上能够学习的,必须要亲自参与建设,才能够明白的。”

陈伟基担任过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总工程师。

所以他比谁都明白亲自建设一些工业项目的难度。一五计划当中,中国很多工业项目发展快,那是因为苏联手把手进行援助。苏联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在他们的指导之下,可以直接跳过很多问题。

虽然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

但这些东西还没有完全成为中国自己的。只有自己亲手去,独立自主的建设一些项目,才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完全理解和运用起来。

“陈伟基同志说的有道理。”

第四办公室副主任林大峰道:“工业项目,只有自己亲自参与建设,才能够有足够的经验。”

“两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