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马克思、恩格斯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修正主义。后来列宁、斯大林都对于修正主义说过自己的看法。现在主席很直接的表示,赫鲁晓夫的工资改革就是修正主义。
这可不是小事情。
主席说完之后,魏红军补充道:“主席,一旦苏联的修正主义继续走下去,那么下一步苏共中央就会强调‘生产纪律’,要求所有的工人遵守‘生产纪律’。其实就是要求他们不要质疑这种变化。”
“赫鲁晓夫同志在苏共二十大一直在强调社会主义法制,其实和现在这种工资改革是分不开的。这种工资改革在过一段时间之后,肯定会让工人阶级发现,会导致工人阶级的不满。所以赫鲁晓夫同志,包括以后的苏共领导人肯定会不断地强调‘法制’。他们用所谓的‘法制’建设来保护他们获得的特权利益。”
规矩,规矩。
修正主义一旦达到一定的目的,就会开始强调秩序,强调“法制”。
正如历史上主席说的那样。革命的时候打倒“孔家店”,有一天要是请回“孔圣人”,那么就是政权不稳定,其实就是修正主义。
“哼。”
邓志辉道:“资产阶级是靠着控制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为了改变这一点。但苏联现在做的事情,是以‘社会主义’的名义,苏共干部靠着政权控制生产资料,同样也是在剥削苏联人民群众。”
什么是修正主义。
苏联这就是关于马列的修正主义。
生产资料掌握在谁的手中,这是马列主义最重要的一点。资产阶级是私人占据生产资料,而苏联修正主义是,党内高层用政权控制生产资料,慢慢的以此来成为新形式的资产阶级。
“主席,很晚了。明天我们还要参加会议。”
魏红军看时间已经很晚,所以提醒了一下主席。
大家讨论太激烈,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
11月14日, 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开幕。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要坐在一起开会,解决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一些矛盾。
主席看了看时间,点了点头道:“今天的话不要传出去。不过大家都回去想一想,我们要怎么防备这种修正主义。”
大家都离开之后,魏红军和邓希贤没走。
因为两个人是政治局常委。
主席叹口气道:“如果不是这一次亲自来苏联看看,也不知道苏联的修正主义已经这么严重。邓希贤同志,你们和苏联合作,不要把这种修正主义的思想带到国内。”
“是。”
“红军同志,你负责书记处工作。你要多考虑,看看如何防备修正主义。”
“是。”
1027 一把手任职时间问题
11月14日召开的会议,参加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党派的代表也列席。
这一次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一个是中苏关系,一个是苏联和波兰的关系,最后一个是南斯拉夫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关系。当然除了这三个关系,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和苏共之间的关系也是大问题。其实就是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运当中的地位开始不稳,才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中苏关系。
因为如何平衡和调节中苏关系,直接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影响国际共运的发展。中苏两国本来是不需要如此郑重的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但现在却已经上升到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最重要的一个关系。
中苏两国最大的问题是,两国实力和影响力不相符。
苏联是经济强国、工业强国、军事强国,相比较于苏联,中国哪方面都不如它。但偏偏赫鲁晓夫各种扯淡操作之后,赫鲁晓夫和苏联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反而是中国明明各方面都不如苏联,但这些年中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这种实力和影响力不相符的局面,导致了中苏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澜。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争议,那就是谁来当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领袖。
所以这一次会议当中,中苏之间必须要尽快明确这一点,才能够稳定社会主义阵营。最近几年主席在世界上声望大涨,以至于国际共运很多无产阶级政党都是引用主席的话作为党内学习的材料。
苏共二十大和“秘密报告”发生之后,东欧国家频繁引用主席讲话和中国报纸的说法来争取道义上的支持,稳定国内思想的混乱。
就连在苏联年轻人当中,学习主席文章都成了一种时髦。在理论领域,赫鲁晓夫真的是乏陈可善,大家都知道赫鲁晓夫没什么理论水平。甚至有人讽刺赫鲁晓夫都没有完整读过马列著作,更不用说理解和运用马列著作。
而且赫鲁晓夫还有一个捅了大篓子的“秘密报告”。
而且就在1957年的6月份,面对一些苏共中央领导人联合逼宫的时候,赫鲁晓夫联合国防部长朱可夫,紧急动用了军用运输机,将经过挑选的200名委员送到莫斯科,一举逆转了形势。
当时的情况是很危急的。
在部长会议当中,赫鲁晓夫已经是处于劣势。反对的力量强过赫鲁晓夫。要是按照当时的情况,赫鲁晓夫就要下台。但赫鲁晓夫联合朱可夫之后,以部长会议没权力罢免自己为由,要求召开中央委员会。正好连夜送来了200名中央委员来到了莫斯科,召开了紧了急中央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上,赫鲁晓夫获得了优势,赢下了此仗。
但赫鲁晓夫这种情况,让更多的无产阶级政党看不上他。
赫鲁晓夫这个近乎和政变没有两样。要不是有军队的支持,当时的情况根本来不及召开中央委员会。
结果开会大家探讨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提法,波兰、南斯拉夫、意大利代表明确表示反对,其他代表纷纷沉默。大家都觉得赫鲁晓夫已经没有资格领导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也不能继续当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但苏联又很强大,所以也不好直接表示反对。
只有波兰,还有南斯拉夫不怕这些。
整个会议陷入了冷淡。
赫鲁晓夫脸色阴沉。
虽然想过这一次会议不会太容易,但没想到会是如此的情况。赫鲁晓夫明明已经拿出了实力,以为可以压倒这些代表团。没想到他们依旧是表现出反对的样子。赫鲁晓夫无奈之下表态,以后这样的社会主义阵营共产党会议,可以由中苏两国轮流召集。
主席谨记此次来苏联的目的,因此在一片反对声当中,站起来发言道:“我们这里这么多人,这么多党,总要有一个为首的。我们面前摆着强大的敌人。世界范围内的谁胜谁负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严重的斗争,还有战争的危险。要防备疯子,他用原子弹打来了你怎么办?我们谁能够阻止这样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那么一个国家,要有那么一个党,它随时可以召集会议。为首如同召集会议,差不多是一件事。谁为首呢?苏联不为首哪一个为首?”
“我们中国是为不了首的,没有这个资格。我们经验少。我们有革命的经验,没有建设的经验。我们在人口中是个大国,在经济上是个小国。我们半个卫星都没有抛上去,苏联已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卫星的壮举。所以我们为首就很困难,召集会议人家不听,就没有为首的资格。苏联共产党是一个有40年经验的党,它的经验最完全。他们有革命的经验,也有建设的经验,更是和美帝国主义斗争的经验。”
“有些同志因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犯了一些错误,对苏联同志的印象就不大好。我看这恐怕不妥,各国共产党过去相互关系中间有些不愉快的事,不仅别的国家有,中国也有。中国革命也因为斯大林同志的一些原因受到过重挫,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是我建议我们要看大局。”
“现在的国际局势来说,只有苏联才有实力引导我们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和美帝国主义斗争。所以有些历史问题我认为可以让他过去,我们要看现在,要看未来。”
主席知道目前中国不能强出头,主席不能强出头。
还是要维护好苏联的地位。
所以主席旗帜鲜明的支持苏联当这个“头”,赫鲁晓夫继续当社会主义阵营的“班长”。不过虽然主席退了一步,而且支持苏联,支持赫鲁晓夫。
但会议依旧开的非常不顺利。
很多人依旧不同意苏联当世界共产党会议的召集人,波兰依旧不同意苏联当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可以看出目前苏联和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所以主席只能是在会议中间,先后同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哥穆尔卡、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陶里亚蒂、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英国共产党主席波立特,以及意大利、瑞典、南斯拉夫的与会共产党领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
说服他们。
主席分析目前的国际形势,表示目前国际共运是绝对离不开苏联。希望大家放下成见,为了国际共运的发展,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继续支持赫鲁晓夫和苏联。
主席现在的身份是足够的。
很多国家共产党领导人都被主席说服,或者说看在主席的面子上勉强同意。
11月16日上午,莫斯科会议起草委员会完成了宣言的起草工作。下午会议的时候,中国带头发言支持“莫斯科宣言”,其他各国共产党组织也随之响应。
不过莫斯科宣言正文保留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提法,但把原来的苏联“会议召集人”说法给划掉了。实在是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多,大家都不支持苏联当“会议召集人”。
最后大家的意思是,大家共同讨论确定召开会议。
这算是多方妥协的结果。
社会主义阵营这边的国家都签了字,只有南斯拉夫代表拒绝签字。此次会议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也弥合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纷争。
唯独没有解决的,就是南斯拉夫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关系。
铁托和苏联之间的关系依旧没有缓和,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关系也是没有缓和。铁托和主席面谈了两次,结果都不是很理想。
主席和铁托之间争议不小,最后是不欢而散。
所以南斯拉夫直接拒绝在“莫斯科宣言”签字。
不过虽然南斯拉夫没有签字,但这一次会议总算是圆满结束。保持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而这一次会议能够圆满成功,中国是出了大力的。主席可是亲自出面一一说服,苏联怎么都应该论功行赏。
要不是中国的鼎力相助,这一次会议说不定直接就崩盘。
到时候苏联和东欧关系破裂,谁知道东欧会怎么选择。一旦他们倒戈,到时候苏联要不要出兵?所以这一次中国在稳定社会主义阵营上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赫鲁晓夫甭管内心怎么想,但态度是必须要拿出来的。
所以赫鲁晓夫通知加大和中国的合作,而且要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离开苏联之前达成协议。然后中苏两国一起公布合作协议。
让大家看看苏联是论功行赏的,在奖赏上绝不会吝啬。
中苏两国的合作,都已经延伸到了苏联帮助中国援建大型飞机制造厂和造船厂。以及苏联愿意转让大量的技术专利,涉及到好多种发动机、燃气轮机。
还有关于图们江出海口的问题。之前苏联和朝鲜不愿意让中国使用,但在这一次会议之后,中苏朝三国决定这一段水路三家共同使用。
具体如何使用,如何开发,还需要更多的讨论。
中国突然对这里感兴趣,是有现实基础的。随着中国和欧洲的关系变好,中日之间的联系也开始频繁起来。中日两国民间贸易慢慢的开始增加。日本政府虽然依旧是反中,反共,跟随美国的。可是看到美国控制不住欧洲的外交,日本政府也有些摇摆不定。
现在谁都知道中国有建设的需求,需要资金,需要机器设备,需要工业技术。就算中国自己缺乏资金,但欧洲很多银行是愿意和中国合作的。
日本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
经济要复苏,银行愿意把钱贷出去。如果中国用从日本贷款的钱,购买日本的机器设备,那么对于日本经济的复苏是巨大的支持。
在这种压力之下,中日两国之间有了各种来往。
而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有了一点点的改善,中国突然有了使用这条航道的需求。因为日本愿意给中国贷款,愿意卖给中国一些机器设备,但他们也想从中国购买一些煤炭、石油。现在日本的煤炭、石油主要是从印度和东南亚购买。
在这样的小问题上,赫鲁晓夫并不是很在意。
毕竟中国帮了苏联大忙。
所以大笔一挥,就同意了图们江这条出海口的使用。
而且这还不够。会议结束之后,赫鲁晓夫是几次宴请中国代表团,庆祝会议的顺利召开和结束。在彼此交流当中,魏红军倒是给赫鲁晓夫出了主意。
认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蒸蒸日上,不应该只是防备帝国主义,应该是主动出击,大家美帝国主义。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控制,包括世界石油价格。魏红军表示,这个时候应该是苏联出面,去联合中东主要石油产出国家建立一个石油组织,来对抗美帝国主义的石油财团。
让他们和美帝国主义的石油财团争夺石油定价权。中东石油产出国想要过好日子,就要把自家的石油控制住,提高石油价格。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历史上欧佩克和石油财团之间是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拉锯战,才慢慢的抢回石油定价权。可惜苏联在中东一顿乱操作,把本来是苏联阵营的中东国家推向了美国。最后才有了美国和沙特半个世纪的重要盟友关系。不过现阶段来说,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正在继续扩张,中东国家对于苏联的印象也是很好。所以这个时候成立石油组织,不管成功还是不成功,对于中苏两国都是好事情。
果然赫鲁晓夫听到魏红军的建议很是感兴趣。
中国目前的实力,还无法在这个事情上插手。所以魏红军只是给赫鲁晓夫出一个主意,具体怎么做是苏联的事情。但现在石油价格如果能够上升,对于中国是好事情。
未来二十年之内,中国都不会是石油进口国,反而很有可能一段时间之内是石油出口国。
当然这些都是外交层面的事情。主席虽然这些天忙的脚不沾地,但他最关心的还是一个,那就是修正主义的问题。所以到了晚上主席就会和代表团的一些干部讨论这件事情。
“主席,在观察苏联的情况,以及考虑修正主义问题的时候,我认为有一个问题中央不能不重视。”
“什么问题。”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