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79章

作者:随遇而安

  “是。”

  魏红军很肯定的道:“主席,这个东西只要是战争年代开辟过根据地,都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在一起革命几年,很容易形成山头,很容易形成独立王国。更何况那些干部如果在一个地方十几年、二十几年,就算不是独立王国也会成为独立王国。除了地方政府、军队,包括我们很多大型的工厂,国营农场,还有农村合作社都有这种可能。”

  “嗯。”

  “所以我们要坚持党委领导制之下的干部分工制,我们要尊重每个分工领域当中干部的发言权。但党委要时时刻刻监督他们的工作。同时更不能剥夺工人、农民的知情权。工厂每半年或者是每年,都应该举行一次工人大会。工厂的厂领导,应该在工人大会上汇报工作。而农村合作社也是如此,必须要继续加强村务公开制度,要让我们的合作社社员习惯参与村务公开和村务监督。工厂其实也应该学习农村合作社的村务公开,进行厂务公开制度。还有工会要加强厂领导和工人之间的沟通工作,平时要参与厂务公开,直接参与工厂福利分配。”

  主席听着魏红军的话,好一会之后道:“看起来几年前关于工会问题的一些批评上,还是有些问题的。”

  主席想起了几年前工会性质的争论上。

  当时争论很厉害。

  最终是修养同志做了检讨。主席倒是不认为当时的批评有什么原则问题,因为修养同志、李力三同志他们在工会性质上是模糊的。只不过因为当时双方闹得太激烈,结果是把错的一方观点全都否定了。

  现在想来修养同志和李力三同志虽然工会性质上犯了一些错误,但其中有些观点也是正确的。

  主席道:“新中国的工会和旧时代的工会职能是一定会有所变化的,因为革命任务已经出现了变化。但工会毕竟是工人组织,还是要多为工人着想。你说得对,工人阶级的监督权,工人阶级的分配权是工人的权力,绝对不能被修正主义者剥夺。但如何保证工人阶级的监督权、分配权,就需要工会发挥作用。红军同志。”

  “主席。”

  “总工会的工作历来是书记处负责的。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家慢慢的忽略了总工会的工作。书记处处理的事情多,所以对于总工会多有忽略。以后你多关注一下总工会的工作。看看工会组织如何在协助生产的情况之下,保证工人阶级的监督权、分配权问题。”

  “是。”

  书记处和国务院,两个截然不同的机构。

  但手底下都是一堆的部门。

  就像是书记处,除了党委部门之外,像是团中央、全国妇联,包括总工会都在书记处的领导之下。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对于总工会工作还是比较重视。

  毕竟中共是工运、农运、学运出身的。

  而且那个时候的工会组织还很强大。但随着工会性质的争论爆发之后,总工会在党中央的地位越来越低。就连主席也慢慢的忘记了总工会的工作。

  可是去了苏联一趟之后,主席重新开始重视总工会的工作。

  因为主席担心,要是再不重视总工会的工作,工人阶级很快就会失去权力。

  所以嘱咐魏红军。

  魏红军继续道:“修正主义最明显的就是第三个方面。那就是在依靠谁的问题上,嘴里说是依靠人民群众,但在法律制定上,政策的制定上,都会偏向于干部。慢慢的以法律和政策形式,确定干部的特权,剥夺人民群众的权力。”

  “修正主义喜欢把权力扩大化。就像是生产建设当中,我们需要遵守生产纪律。这个和打仗是一样的,生产建设上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这种生产建设纪律包括遵守时间纪律、工作纪律、安全纪律、保密纪律等等。这些纪律是生产建设当中必须要有的,而且怎么加强都不过分。如果严重违反这些生产建设纪律,干部也好、工人也好,都应该接受批评、处罚,屡犯不改的甚至应该劝退、开除。”

  “但修正主义把这种生产建设当中的纪律扩大到日常生活当中。在工作上,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听从上级的命令,都是应该的事情,是要遵守的纪律。但生产建设之外,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都是同志,没有上下级之分。大家可以互相批评,互相监督。可是修正主义者把生产建设当中的上下级之分扩大到生活当中,要求工人阶级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按照生产建设一样遵守命令。他们的‘生产纪律’,已经不是生产建设当中的纪律,而是人为的制定等级、阶层。”

  “这样的结果是,干部和工人阶级不仅在生产建设环节,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泾渭分明。再也没有社会主义追求的官兵平等、干群平等,反而是资产阶级法权等级制度。修正主义者用这种方式对于人民群众进行阶层的分化,慢慢的确立资产阶级法权。”

  “等人民群众习惯了,接受了,麻木了之后,以后的法律建设上,政策的制定上,他们就选择拉拢干部阶层,彻底改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有的法律建设、政策制定,都不再是为人民群众考虑,而是维护特权阶层。”

  主席沉默。

  其实这就是“官僚主义”。

  只不过魏红军把他更明确的说得出来。

  主席为什么要批判“海瑞罢官”,因为主席希望人民群众不要去期待“青天”。自己的权力应该自己去争取。但这个实在是太困难。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这需要时间。

  很多事情人民群众是盲从的。特别是新中国这么多刚刚摆脱文盲的人民群众,他们的人生局限在小地方眼光有限,他们对于自己的权利更是不清楚。只有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前,大家才会慢慢的明白过来。

  你想让他们自己去争取自己的权力,其实是不现实的。

  主席想了好一会之后,道:“最近事情多,工作也多。你也不要着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

  主席知道书记处目前工作多。

  魏红军想要做的事情也多。因为书记处隔几天就会整理一份报告给主席,汇报书记处的工作。党建工作、干部任用问题、宣传工作,刚刚成立的信访工作,团中央的工作,现在又要考虑“反修正主义”。任何一个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

  事情多,更需要冷静的头脑。

  “是。”

  “哎呀,本来还想着多研究国际事务和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但现在看来还有很多实际问题要解决啊。”

  主席摇头。

  本来主席还以为九大做了一番部署之后,中央的工作各有领导分管,自己的事情可以减少很多。但和魏红军讨论之后,主席才发现很多实际问题,还是需要自己拍板。

  如果自己现在不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后的干部想要解决会更加困难。

  魏红军看主席的样子,所以问道:“主席,您这一年接待多少外国代表团?”

  “不清楚。”

  主席摇头,苦笑道:“反正不少。换一个驻华大使就需要我出面,还有那么多外国共产党代表团,外国政要访问团,以及还有一些外国名人访问我国,我都要去见。我要是不见,别人不得说我摆架子。”

  主席是最烦这些事情的。

  主要是因为主席随性惯了。主席喜欢一些可以随意说话的场合。可是和这些代表团见面,都是非常正式的场合。而且一谈话就是一个小时,前前后后准备的时间都加起来就是几个小时。

  要说什么,要穿什么,都有规定。

  这种是主席最厌烦的。

  但没办法,谁让主席是国家主席,这些都是礼仪。国家主席就是干这个的。

  主席必须要出面。

  本来主席是想要让出国家主席的位置,但党内很多人都反对。当初反对最厉害的就是高刚和魏红军,后面反对的人就更多。所以只能是继续担任。

  魏红军建议道:“主席,我认为这些工作你可以让其他人代劳。宋青灵先生是国家副主席,他也熟悉这些场面。她除了当国家副主席,中央可以提名让她担任国家名誉主席。只要人大常委会议通过,那么宋青灵先生就是国家名誉主席。这样宋青灵先生以后可以代主席出席这些场合。”

  说这个主席就来了精神。

  这些事情每年都要耽搁主席很多时间。要是这些时间都能够省出来,主席就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一些更重要的问题。

  思考了一会之后,主席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宋青灵地位高,威望大,但偏偏又不是党员。如果党内某个人担任国家主席,很有可能引起党内不必要的猜想。而宋青灵就没有这个问题。

  中央不管怎么给宋青灵荣誉,都只是荣誉而已。党内不会出现任何的误判。

  “这个我跟青灵先生谈谈。”

  主席心情好了一些。

  对魏红军道:“修正主义的问题,不要大张旗鼓,特别是千万不能把对苏联工资改革的批评传出去。但书记处要做好各种‘反修正主义’的政策制定。还有书记处的工作多,不需要两三天汇报一次工作,这样太频繁了。书记处上交的很多报告,我都没有时间仔细看。我的建议是,除了一些重要事情需要立即汇报之外,书记处的日常工作一周给我汇报一次就可以了,书面报告同样一周一次就可以。”

  “是。”

1031 电子管和晶体管之争

“修正主义”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轻易解决的。所以魏红军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和陈运、邓希贤、李福春、邓志辉、李先年他们讨论工资改革的问题。

  在中央领导层面先要达成共识。

  那就是未来的中国工资改革方向是趋于平等,缩减干部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工资差距。从现在差距二十多倍,要缩减到五倍。这方面中央领导层面达成共识,倒不是很难的事情。

  整体来说,能够提着脑袋参与革命,特别是过了残酷的土地革命战争的都是有理想、有信念的干部。

  那些缺乏信仰,丢失理想的干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严酷的环境之下,早就被淘汰出局。不是脱离队伍,就是叛变革命。毕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最为残酷的。

  一方面常凯申和各地军阀一直在剿灭中共,导致各个苏区全部沦陷,长征下来十不存一。另外一方面是中央左倾错误导致一批一批的党员干部牺牲,不仅仅是苏区的沦陷,包括城市的党组织也没剩下多少。当然不仅仅是敌人,当时临时中央对内又是残酷的“肃反”。

  几十万党员伤亡严重,完全可以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候的危急时刻相比。

  缺乏信仰,意志力薄弱的党员干部是挺不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为什么总说资历,因为这就是资历。在残酷的情况之下能够坚持下来,能够继续革命的,你能忽视他们吗?

  而现在中央重要干部,都是走过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的。就连魏红军在中央大佬当中资历比较浅,但也是1929年就参军的红军,1932年的中共党员。

  因此在工资改革上,大家还是比较赞同的。大部分人是都支持工资改革的方向是,虽然有级别上的差距,但不能差距太明显。毕竟当年大家最初革命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社会。

  反而是军队那边粗暴多了。

  彭老总是急性子。

  回来之后就召开军委会议。在军委会议上直接表示,现在军队工资差距太大。普通战士一个月的津贴才四元到六元,但经过上一次改革之后,副排级干部就是50元左右。和普通战士的津贴相比,那就是十倍差距。

  所以彭老总再次发了脾气。气

  彭老总直接说,这还是红军出来的部队吗?

  普通战士的津贴这么少,提干之后的干部工资这么高。红军历来讲究官兵平等,怎么能在津贴和工资上差距这么大。所以彭老总明确的表示,下一步军队如果进行工资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提高普通战士的津贴,而不是调整干部的工资。

  军队干部工资已经这么高了,不需要调整。

  军委很多人都不说话。有的人是赞成,有的人是看彭老总脾气上来了,不想和他争辩。不过新中国早期军队很多事情,也只有彭老总这种性格能够推行下去。

  这可是得罪多少军队干部的事情。

  而这个时候魏红军正在听取关于电子工业的报告。

  国科委主任薄树春,副主任张敬富,邮电部部长兼党组书记王政,还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物理研究所,西军工电子工程系,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电子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

  新中国成立之后,早在1952年八大之后,总理就亲自领导和参与制定科研计划。当时根据当时科研人员的报告,制定了“中国科研十年发展计划”,确定了57项任务,616个科研课题,其中12个项目作为科学研究重点,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

  所以总理在这方面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整个一五计划都在打基础。

  目前中国的电子工业虽然落后,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从研究所开始,配套的各地工厂也都建立起来。就像是中国科学院成立的计算技术研究所、半导体物理研究所,好多大学都成立半导体专业。然后上海组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元件五厂、上海电子管厂、上海无线电厂等。

  魏红军之所以召开这一次会议,是因为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出现了路线之争。

  那就是电子管和晶体管之争。

  因为上海1956年的时候生产出来晶体管收音机。虽然技术验收上,出现了不少问题。相比起电子管收音机来说,体积虽然小了不少,可是接收信号稳定性太差。第一次技术验收,很多人评价不是很高。

  但毕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而且是晶体管的实际运用。到了1957年上海再次改善了晶体管收音机,进行了第二次技术验收。虽然稳定性依旧有些问题,但比第一次好了不少。所以发展晶体管的声音又变大了很多。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是要用电子管还是晶体管的问题。计算机、半导体都是中央要重点发展的科研攻关领域,所以争议越来越大。

  中国的工业主要是学习苏联,但目前苏联技术顾问是支持电子管发展,支持中国发展电子管计算机。早期半导体器件噪音大,性能不稳定,所以苏联专家对于晶体管是持有否定态度。

  其实苏联内部也发生过这样的争议。

  那就是要怎么发展。

  是优先发展电子管,还是一起发展晶体管。但苏联内部争论的结果是,1955年电子工业会议上否定了晶体管,把大部分的资源投入到电子管。历史上苏联是进入六十年代之后,才慢慢的发现晶体管的优势。当时美国的晶体管发展迅猛,各种行业都开始使用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上直接把苏联拉下,很多产品不仅性能好,而且市场化做的也好。包括计算机方面美国已经遥遥领先。这个时候苏联才开始重新关注晶体管的发展。

  所以一直到1967年苏联才下定决心仿制IBM360。

  现在中国也受到这个影响。其实如果中国是完全学习苏联,那么倒不会有这种争论,跟着苏联的步伐走就行了。但目前中国主持电子工业的技术领头人,很多都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

  就像是目前中国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人物罗培林,坚定地支持发展晶体管。罗培林今年44岁,早年是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他是一个天才,在大学除了自己专业之外,还学习机械、冶金、化工、管理,然后去了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参加大型无线电发射机等的设计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