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81章

作者:随遇而安

  或者说中国的“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三五计划”这些计划,本来就不是一个严丝无缝的计划,所以根据变化每年都要调整一次。因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意外的事情。

  任何一个比较大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国家计划的调整。

  而且这一次连续两个月的会议,也在讨论工业建设新的布局。主席在九大政治报告上宣布,中央和地方要一起发展,要给地方一定的权力。但要给地方多少权力,并不是一两句话的事情。中央必须要下放一部分企业给地方,但又担心这样会影响整体国家工业建设。

  魏红军也参与了几次“二五计划”的调整会议。

  当然魏红军现在不分管财经工作,所以魏红军参加会议主要是审核工作,以及提出一些建议。魏红军的建议是,给地方下放一些工业建设项目之后,也要限制地方工业投资。绝对不能让地方有了工业项目之后,盲目的增加工业投资。就算不是盲目的投资,一旦工业项目下放地方,到时候全国的工业投资必然会大增加。

  所以魏红军的意思是,要按照各省份的财政情况来限制工业投资。给出一定比例,也就是各个省份的工业投资,必须要保持在财政收入一定比例之内。中央应该严格规定这个比例。

  对于现在的地方省份,要做到下放一定的权力,但同样要对地方省份进行限制。具体财政收入的多少比例投入到工业建设,需要财经工作委员会和地方政府商量。

  具体工作魏红军是不会参与的。

  不过魏红军在会议上要求“二五计划”增加对于电子信息方面的投入。

  还是那句话。

  机械工业方面,是需要水滴石穿,需要中国积累几十年的经验的。就像是石油工业,就算现在中国把有限的资源都投入到石油工业当中,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追赶欧美苏的技术。

  但有些刚刚兴起的技术不一样。

  就像是电子信息方面。

  虽然说也是有差距,但中国可以集中力量追赶。

  更重要的是,中国需要计算机技术。军队需要计算机技术,工业要发展需要计算机技术,政府调查需要计算机技术,科研部门更需要计算机技术。现在中国拥有的计算机,都是从苏联进口的计算机,各部门都抢着使用。

  不过相比起现在笨重的计算机,很快美国那边就会掀起计算机革命。

  特别是六十年代。

  随着晶体管计算机技术的突破,美国在1965年一年就装配了2.3万台计算机。可以想象这个时候美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多快。

  苏联从1965年开始仿造IBM的计算机,一直到1969年正式放弃电子管计算机的发展路线。可以说整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计算机技术上远远落后于美国。

  魏红军没指望中国一下子在计算机技术上就超过美国。

  但中国可以努力。

  缩小这个差距。

  中国是大国,只要集中力量发展某些方面,是有这样的实力的。魏红军一边参加这些会议,一边则是继续处理书记处的工作。

  “任何想要任正职的干部,必须要有严格基层任职的履历。特别是三个正职级别,县区级正职、司局级正职、省部级正职,在任职之前必须要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经历。韩非子说过,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我是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的。我们的干部必须要了解基层,有基层经验,才能够做好工作。”

  陈谈秋经过这些日子和组织部的讨论,拿出了一份“党政领导干部任用条例草案”。

  这个需要在书记处通过。

  不过这么重要的事情,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准备,直接在书记处讨论。陈谈秋需要先和魏红军讨论,得到魏红军的建议,进一步进行改写。同时得到魏红军的支持。

  等更完善之后,在书记处通过,才有机会在政治局讨论。

  参加会议的有书记处第一书记魏红军,组织部部长陈谈秋,组织部副部长宋人穷、马明芳、安子温、张富生、余泽南、裴鸿昌六个人。

  魏红军在干部任职条例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对于党政机构的一把手任命,魏红军认为需要规定的更仔细一些。因为很多干部最容易走的就是,掐着时间在机关和地方反复跳。级别轻松就往上走。

  机关和地方之间转换工作是好事情。

  但偏偏有人把这个当成是升官的捷径。所以魏红军提出的建议是,想要任党政机构重要的正职,必须要有在下一个级别担任两个以上职位的经历。同时也应该规定,每个职位要担任的时间限制。

  “我认为这个现阶段比较困难。”

  组织部副部长宋人穷开口。

  道:“就说目前中央这边,有一大批同等级别的干部。我们有很多人的级别是可以直接去地方担任县区级一把手,司局级一把手的。按照组织部这一次的计划是,一些没有地方经验的干部要去地方任职,从地方抽调一批干部进入中央。我们总不能把这些已经有级别的干部,去地方的时候为了满足这个条件,让他们不去担任县区级、司局级一把手,而是去担任副职。”

  “对,这是一个问题。”

  马明芳开口。

  道:“目前不仅仅是我们中央,地方省委省政府当中也有不少这样情况的干部。很多干部一直在机关工作,很少在地方做过正职,或者是基层干部。但他们参加革命的时间不短,目前他们的级别都不低。按照以前的情况,这些干部去地方任职,不说是按照自己的级别担任重要职位,甚至还会提一级任职。但如果有了这样的规定,他们去地方很多都没有资格担任党政一把手,可能还要担任副职。”

  任职地方,很多人并不会愿意。

  毕竟在中央,在省委省政府这样的机关单位工作多舒服。离领导干部近,可以随时听到最新的政策。一旦得到领导的重视,级别上升速度也快。

  去地方说不定就要吃苦。

  可是不仅不给他们提一级别,或者按照原级别担任重要正职,反而有的人要降一级别担任副职,他们怎么会高兴。这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

  “革命干部要能上能下。”

  陈谈秋开口。

  道:“我觉得红军同志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强求机关干部下地方任职,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就卡着几个重要级别。按照目前很多干部的履历来说,县区级我们比较难以卡住,但没有县区级正职经历的干部,就卡着司局级。同样没有司局级经历的干部,我们就卡着省部级。”

  哪里那么多的好事情。

  想什么都要。

  陈谈秋很支持魏红军的意见。你在中央是县区级又如何?你有实际工作经验吗?在中央的县区级干部,很多都是刚刚参加工作就在中央机关,或者早先在华北局机关。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在中央,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履历,现在都是县区级干部。他们理论能力强,机关工作经验丰富。

  但他们了解基层吗?了解广大的中国乡镇农村吗?甚至他们了解中国基层组织的运转吗?

  这些都不是看报告就能够明白的。

  很多事情只有亲自去处理过,亲自经历过,才能够更加清楚。这些干部要么去地方,先任县区副职,然后担任县区正职。这样他们以后才能够担任司局级正职。

  要不然就不要想着以后担任司局级正职。

  包括目前司局级干部也是一样。他们以后要是想要任职省部级的正职,想要进一步发展下去,那么必须要去地方任职。要任职过地方市一级的领导人。

  鱼与熊掌岂能兼得。

  “能上能下,这句话说得好。”

  魏红军道:“革命工作不能只想着‘升官发财’,要有这种能上能下的觉悟。而且去地方任职,可能和自己的级别不相符,但却是积累工作经验的必须过程。愿意接受组织部安排的,我们欢迎。不愿意接受组织部安排的,让他们继续好好工作,我们也不打击他们。但在后面的级别问题上,却要严格按照组织部规定。”

  “我认为魏书记说的是对的。”

  余泽南开口支持。

  道:“革命自由。组织部有了规定之后,愿意接受建议去地方任职的干部,我们欢迎。不愿意去地方任职的干部,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们也尊重。只要接下来我们严格按照组织部规定来就好。”

  “我也认为应该详细规定一下这方面。”

  安子温开口。

  开始提出异议的宋人穷和马明芳也都没有继续反对。

  魏红军继续道:“还有一个问题,你们这里没有完全体现。那就是党政干部提拔之前,除了公示之外,还要学习。虽然这些年我们的党政领域吸纳了很多读书人。但整体来说我们的党政干部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仅文化水平低,他们对于马列主义的认识就更加浅薄,很多干部都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马列主义。所以他们提拔之前,都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当然除了马列主义理论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种新现象越来越多。所以要处理的事情也是越来越多,很多党政干部没能够适应和平建设年代,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习不够。直接从战争年代的干部成为了和平年代的干部。这部分干部必须要加强学习。包括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平建设年代如何转变工作作风等等。这都需要学习。”

  陈谈秋点头。

  道:“党政干部学问不足的情况是比较明显。”

  土八路主力是泥腿子。

  他们文化水平差是肯定的事情。宋人穷道:“学习是好事情,但如何正规化却是一个大问题。干部提拔之前先学习,但去哪里学习?要学习什么?党政系统的高级干部好说,可以来中央党校学习。或者一些有级别的地方干部可以在省党校学习。但基层干部呢?目前我国往下的党校建设没有那么健全。除了党政领域的干部之外,还有企业干部、学校干部,其他系统的干部,他们要怎么学习?这个是一个系统工程。”

1033 党政领导干部任用条例2

“我说的就是这个。”

  魏红军道:“现在有中央高级党校,各省也有自己的党校。同时战争年代保留下来的各种干部学校也以各种形式存在。有些干部学校则是并入了新的高校当中,就像是中国人民大学这种,但这些学校培养干部的职能还在。组织部需要把这些学校进行统计,看看有多少学校可以参与干部培养当中。”

  “我们的党政干部不仅要重视实践,重视工作经验,但更需要学习。只有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我们的干部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我们的党政干部要两条腿走路,一边参与一线工作,了解现实情况,积攒工作经验。一边要在学校学习最新的知识,学习更多经济建设知识。必须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所以我的建议是,组织部必须要健全全国党校建设,以及一些干部学校。组织部要统一党校和干部学校主要课程的教材,规定必须要学习的课程。除了管理这些党校和干部学校之外,还要和一些大学建立合作协议,让这些高校也参与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当中。课程当中要有马列主义理论学习,还要加入国际学、经济学、历史学,包括法律、建设等各方面的学习。不同领域的干部,就像是党政领导、企业领导,学校领导所需要的知识各不相同,学习要有所侧重。”

  “而且我们的中央高级党校除了培养高级干部之外,也要重视培养中青年干部、优秀年轻干部,还有计划性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还是那句话,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要加强学习。

  中央虽然一直在号召党政干部学习,但这个不是简单的事情。

  从客观层面来说,说大家平时工作都很忙,闲暇时刻非常少。基层干部很多不仅要处理日常工作,还要参加生产劳动。他们哪里有时间去看书学习。

  人都是有惰性的。

  工作多,时间少,加上这些党政干部的年纪也不小,想要安静的读书学习并不容易。客观上他们已经错过了学习的年龄,无法跟那些学生一样可以在校园读书。

  从主观层面来说,有不少干部并不觉得学习有什么用。当年打仗的时候,没那么用功学习,很多都是刚刚摆脱文盲,不一样是打了胜仗,不一样击败了国民党那些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现在不学习,不一样干革命,不一样当干部。这样想的干部不在少数,主观上就没有学习的热情。

  很多干部对于学习任务能敷衍就敷衍。

  让他们学习,还不如让他们去种地。

  但这是不行的。

  毕竟新中国成立之后,党政干部要处理的很多事情,都是从来没经历过的。现在不是在打仗,而是在进行国家建设。目前很多党政领域的干部,他们有理想,有热情,有干劲,唯独缺乏的就是知识水平。

  所以建国早期很多干部“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一抓一大把。

  他们以为他们做的事情是为国家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好,所以把全身力气都用在了建设当中。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浪费了国家资金,浪费了人民群众的人力,最后还一点用都没有,造成了一大堆的麻烦。而且这种事情在建国早期并不罕见。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事情,就需要党政干部多学习。让他们明白做事情不能凭感觉,不能光靠着热情,经济建设也是有规律的。

  除非是圣人转世。

  要不然很多东西都是要学习,不可能生而知之。

  “我们要给全国的党政干部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不学习不能提拔重用。各地组织部要有明确的规定,在提拔之前未能够通过学习任务,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干部,不能进入提拔候选名单当中。当然我们也要照顾一些本身基础差的干部。对于这些干部的学习任务要慢慢来,给他们一份基础性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组织部要好好制定一份计划。”

  陈谈秋点点头。

  现在新中国党政干部有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不少战争年代过来的老干部,他们的文化水平基础差,必须要学习才能够适应和平建设年代。但想让他们学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就需要组织部出面。

  明确告诉这些干部,如果不学习,就无法进入组织部提拔干部候选名单当中。如果他们不愿意进步,那么可以不在乎组织部的规定。

  第二个方面是很多新加入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有文凭,有知识,但他们缺乏一线工作经历,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同时这些干部没有接受过残酷的战争年代,革命坚定性上成问题。

  如何让这两种干部成为合格的,新时代的革命干部,是需要组织部好好做计划的。

  “红军同志,如果想要把党校、干部学校的教育和干部任用结合起来,第一个就是必须要重视中央党校的作用。现在的中央党校虽然办的不错,但中央对于中央党校远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重视。所以想要重视干部学习,第一步就是重视中央党校。只有从中央层面开始重视中央党校的作用,才能够让上上下下都重视党校学习,重视党政干部的学习。”

  宋仁穷开口。

  宋仁穷资历深,1926年大革命时期就是中共党员,又参加了秋收起义,七大就是中央候补委员。新中国成立上调中央之后,早期在总干部部担任副部长,参与了新中国军衔的评定。军衔评定结束之后,后面主要工作放在了中央组织部这边。九大上又是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