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但“人民公社”为什么会出现?其实就是建国快十年,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波折,但整体来说生产力一直在发展。
基层单位对于大建设,分工合作的需求一直在增加,这导致很多农村生产合作社需要和其他合作社联合起来,才能够继续发展。但合作社和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总不能盲目的合作。
可以说正是大建设需要的分工合作,推动更大规模的合作社模式。就像是互助组发展为初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发展为高级合作社一样。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不过说句实话“人民公社”是一个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出现,最后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就已经失去功能的基层组织。
因为“人民公社”的出现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大跃进”。可以说“人民公社”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出现,然后浮夸风的问题直接扣在了“人民公社”头上,让他一出现就带着“原罪”,实质上刚刚成立两年就破产。
中央希望“人民公社”成为一个能够容纳工农业一体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
但刚刚成立,就信用破产。不仅成为了人们心目当中浮夸风的源头,也得到了一些反对继续走农村合作经济的中央领导的不喜欢。只是因为有主席的支持,所以没有直接废除“人民公社”,但也仅此而已。
后面虽然一直想要恢复“人民公社”的本来制度,但一直没有成功。它更像是代替了原来的乡镇行政机构,而不是拥有更多功能的,更高级的合作社。
所以说“人民公社”在错误的时间出现,不成熟的内部制度碰上了大跃进,直接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罗伟林同志是什么想法?”
“基层单位的同志们已经有想法。就是促成合作社和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河南有些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几个农村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大社’。这些‘大社’,下辖五六百户,甚至是七八百户。”
“大社。”
邓志辉仔细思考。
这种“大社”不是什么新鲜的。当初发展农村合作社的时候,农村工作部可是做过大量的试验。当然最早做试验的还是当初担任河北农委主任的陈韬,在魏红军的建议之下在河北做过最多的试验。
这种“大社”的试验也是做了很多。后来陈韬去了广东,农村工作部接收这些试验之后,很多工作都是当时政策研究室主任罗伟林负责的。
对于“大社”的管理经验,当时有过整理。所有“大社”试验当中最失败的几个就是,大食堂模式,平均模式。比较成功的就是,“大社”依旧是以农村合作社作为基层核算单位。“大社”只负责建设的时候协调指挥各个农村合作社,以及平时负责统筹发展农村教育,医疗,保卫等工作。
当时只是总结了“大社”发展当中的一些经验,但因为当时没有需求,所以对于“大社”的性质没有做出判断。
可是现在河南开始出现“大社”,山西开始出现联社,广东和黑龙江也出现一些农村合作社之间的合作,这就不能完全无视。
“这种大社,和陶鲁加同志说的山西农村出现的联社,还有广东和黑龙江出现的几个合作社合作,都是差不多的情况。那就是现在农村合作社这种基层单位实力弱小,开始出现合作的需求。”
邓志辉慢慢的整理了自己的思路。
“这个很像解放前后各地出现的互助组模式。”
“对,就是生产力发展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需求。”
魏红军点头。
当年农村出现互助组,开始并不是政府推动的。是一些农民自发的组织互助组,来应对刚刚土改之后的情况。
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发现之后,觉得互助组模式对于基础薄弱,风险抵抗能力非常差的农村是非常不错的事情。所以把互助组的事情总结起来上报给上级组织。最后中央觉得这个办法好,所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互助组。
现在的合作社合作出现的大社,联社都是自发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这些农村合作社选择对于自己最有利的。那么政策上也是要跟上去。
“你怎么看?”
虽然魏红军年纪小了邓志辉近20岁,但这些年两个人的合作,让邓志辉也习惯了听魏红军的意见。
“这种情况既然出现了,我们就要重视起来。我的意见是,先不下结论,农村工作部那边先派人去各个省份看看。先摸一摸情况,看看具体到了哪种地步,是不是对于这种合作的需求非常高。有了调查报告,再考虑下一步。”
“如果这种情况多呢?呼声太高时候怎么处理?”
“顺水推舟。”
魏红军道:“有需求的地方支持,没有需求的地方不强求。我国不是一个小国家,各个省份,每个省份的市县的自然条件不一样,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于合作社合作的需求也不同。对于这些不同的地方,不能强求大家用一个模式。就像是当初我们推进生产合作社一样。”
“对于一些有需求的地方,先同意一些合作社组建大社,或者是联社。我们先看看这种大社和联社的发展,看看这些自发组建的大社和联社,他们内部是怎么管理的。说不定人民群众比我们更有办法,他们管理大社和联社的方法可能会有很多独到之处。我们观察这些大社和联社的发展,有些经验可以学习,有些错误要纠正,这个过程当中慢慢的完善大社和联社。最后如果真的有效,就在全国推广。”
邓志辉点头。
其实地方开始出现大社,联社,邓志辉的确是稍微慌乱的。倒不是说邓志辉害怕新生事物。
而是因为邓志辉想到了当初发展农村合作社。当时邓志辉采取的就是稳健的方案,所以湖北湖南地区的农村合作社最后进入高级合作社是比较晚的。
但正因为邓志辉稳健,所以湖北湖南的合作社基础非常稳固。有些省份太着急进入高级合作社,出现过不少问题,甚至有些只能是重新再来。但湖南湖北却很少发生这个问题。这都是因为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的时候,邓志辉基础打的好。
邓志辉担心的是,地方开始出现大社,联社。地方要是鼓噪起来,加上中央有领导也支持,那么很容易出现当初有些省份冒进进入高级合作社的事情发生。现在新中国农村在蓬勃发展,要是因为这方面原因影响了农村稳定,那才是邓志辉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现在听到魏红军的话,邓志辉算是放下了一半的心。有魏红军这个处理党中央日常工作的书记处第一书记稳住,那么这方面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所以邓志辉道:“你说这种大社和联社,怎么定位比较好?是基层政府单位,甚至以后能够代替乡镇机构?”
魏红军也开始思考。
历史上的“人民公社”是失败的。但这不是说“人民公社”就是错误的。
这种大社和联社,还不是“人民公社”,但却是“人民公社”的基础。
所以魏红军想了一会道:“现在让我说,我具体也说不好。但我想的是,大社和联社这种模式最好依旧是农民合作机构,而不是政府行政机构。虽然会赋予一些权力,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农民合作机构。”
“我考虑的是,等这种大社联社真的发展起来之后,一个乡镇也就剩下几个大社联社,到时候乡镇机构就没有必要留下。因为农村的工作大社联社就能够直接处理,不需要乡镇机构的存在。县里面可以直接领导大社联社,而不需要通过乡镇机构。这也算是另一种的精兵简政。”
“你这是要大村的模式,县直接领导大村。”
大社联社不算是一级政府机构,那么就是大村模式。
魏红军点头。
“对,我是这么考虑的。农村教育,医疗,工农业的发展,应该交给这种大社联社负责。政府对于农村的领导主要是通过这些大社联社的党组织实现。”
“以后我们的一些年轻干部,就要去这种大社联社当中,直接参与农村政治经济的建设当中,了解我们国家的农村发展情况。”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些想法。现在我国交通情况不好,交通工具也严重不足。农村的情况更是如此,短时间之内想要大社联社覆盖,也是困难的事情。”
这些方面邓志辉还真是没有考虑过。所以道:“我现在回去部署一下,派人去调查。”
“好。”
送走了邓志辉之后,魏红军也在思考农村下一步问题。
大社联社发展起来之后,就算他们不是一级政府机构,但领导机构的选择依旧是大问题。
党要是不掌握大社联社的党组织,到时候这些大社联社,说不定一个个成为小小诸侯。连县政府都管不了他们。
党和政府绝对不能丢失对于农村的控制。对于农村的管理一旦放松,那么农村地区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所以这些大社联社的党组织,必须是党来领导。不能放弃干部派遣,全让本地农民管理。
在魏红军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赵寒走了进来,小声的道:“魏书记,医院传来了消息。赖若宇同志去世了。”
魏红军腾的一下站了起来。
虽然从赖若宇诊断为肝癌开始魏红军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魏红军还是忍不住伤心。
赖若宇才48岁,还不到五十岁。革命工作这么多,他却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
魏红军立马道:“我现在要去医院,其他工作你先推一推,我晚上过来处理。还有你不用跟我去,你去找杨上坤同志,就说赖若宇同志的治丧工作我亲自来负责。”
“是。”
赖若宇的治丧级别还是很高的。魏红军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其他一些委员包括修养同志,总理,聂帅,邓希贤,郭莫若,彭老总,彭镇,贺老总,陈老总,邓志辉,李先年,薄树春,谭振林,李少成等人。
当然这里面很多委员,只是为了表达对于赖若宇的尊重,不是说真的会参加治丧具体工作当中。
所以大部分干部只是过来参加葬礼,然后回去做自己的事情。倒是总理一直陪着送葬团队,护送骨灰来到了八宝山。
魏红军亲自念掉词,对于赖若宇的一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完全是魏红军发自肺腑的评价。
不管是在山西,还是在农村工作部,赖若宇的工作都让魏红军非常满意。
本来魏红军还想着,赖若宇是中央委员,当过地方省委书记,又在农村工作部工作的多年,年纪也不大,以后能有大用。谁能够想到他这么快就去世。
不过魏红军倒是没有那么多时间伤感,因为还有一堆工作等着魏红军处理。
1052
财经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各部门的动作还是很快的。
第一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包括交通部对于后三轮摩托车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第一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考虑的是,这种后三轮摩托车的市场前景。
经过分析之后第一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都认为后三轮摩托车在中国前景广阔。而且相比起生产大卡车,后三轮摩托车投资小,技术上没有难关,还能够快速积累资金,所以应该大力发展。
交通部是看上了后三轮摩托车在短途运输当中的重要作用。在目前全国交通运输能力比较差的时候,这种相对便宜好用的交通工具的确是非常好的补充。
所以他们联名给财经工作委员会写了报告,要求成立新的专门生产后三轮摩托车的企业。不过洪都机械厂和湘江机器厂都是军工厂,是隶属于军委总军械部。同时往上他们还隶属于国防工委领导,再往上就是国防科工委,然后是中央科学工作委员会。
因此陈运亲自找到了魏红军。魏红军虽然不参加军委日常工作的处理,但这些军工厂都是直接接受军委总军械部的领导,而总军械部最后是归魏红军管理的。所以魏红军写了批示,同意财经工作委员会的申请。
但这不是魏红军写个批示就能够直接解决的事情,魏红军的批示只是表明原则上同意这个事情。但具体的事情还是需要财经工作委员会这边和总军械部进行协调。
不过有了魏红军的批示,总军械部这边最后还是退让一步,同意从洪都机械厂和湘江机器厂剥离摩托车业务。但总军械部和总后勤部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新成立的摩托车公司,必须要优先满足军队对于对摩托车的需求。不能因为生产后三轮摩托车,就影响对于军队的摩托车供应。财经工作委员会这边同意了总军械部和总后勤部的要求。
最后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商业部,江西省和湖南省一起投资,洪都机械厂和湘江机器厂剥离摩托车业务,技术人员也剥离到新工厂,再征召一批工人,成立了南昌摩托车厂。之所以选择南昌,是因为之前的后三轮摩托车都是在洪都机械厂组装的。
这家工厂成立之后,开始只有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给军队继续提供军用摩托车,一个就是大力生产后三轮摩托车。
甚至第一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鼓励这个新成立的摩托车厂,让他们定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一年生产十万辆后三轮摩托车。因为轻工业部和商业部掌握的资料更详细,对于国内的需求也更明白。
不仅仅广东,湖南,江西等地对于后三轮摩托车需求大,其他省份对于后三轮摩托车需求也很大。城市需要,工厂需要,乡镇农村也需要这种后三轮摩托车。
第一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不仅仅在南昌成立了摩托车厂。说起后三轮摩托车,最先生产的是上海。早在1951年的时候,上海利通制造厂就制造了后三轮摩托车,当时价格是1400元。不过上海的后三轮摩托车主要是为了替代上海街头的人力三轮车。所以他们只是在上海做了一些替换,并没有大规模推广。
但上海工厂是有技术的。因此第一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联合和上海交涉,想要在上海打造规模更大的摩托车厂。其实就是要扩建利通制造厂,增加后三轮摩托车的产量。对于这种好事情上海当然同意。
以前是不知道。现在既然知道后三轮摩托车这么受欢迎,上海怎么可能放弃这种好机会。甚至要不是这些部委已经找上来,上海市政府完全可以自己投资。
除了上海之外,第一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他们想要在长春地区也成立一个后三轮摩托车厂。主要是后三轮摩托车技术上没有什么困难。对于东北这个工业发达的地区,特别是长春一汽自己也小批量生产摩托车的城市来说,后三轮摩托车更是没有任何的困难。
交通部也是在背后积极支持。交通部的想法是,后三轮摩托车解决短途运输的问题。后三轮摩托车的油箱设计好了,能跑一二百公里。所以只要后三轮摩托车多了起来,那么就可以让大量卡车从短途运输当中解放出来,把现在有限的大卡车都投入到长途运输当中。
不过第一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和商业部这种做法,对于李福春的压力更大。因为这种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产品生产越多,对于钢铁的需求就越大。一辆后三轮摩托车就需要几百斤钢铁,要是建设这么多的后三轮摩托车厂,然后大规模的推广后三轮摩托车,这需要多少钢铁才能够满足。几万吨,十几万吨,甚至是几十万吨,想想都让李福春头疼。
李福春现在受命解决钢铁不足问题。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那些钢铁大户却已经开始考虑怎么提高产量。好在这种也算是好消息,表明国家经济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正在增长。
李福春受命之后,第一个就是监督中央投资的那些重点钢铁工程。保证这些大型钢铁厂的产量不出问题,同时保证很多钢铁厂的扩建工程的顺利进行。还是那句话,现在中国钢铁工业的命脉依旧是那些大型钢铁厂。只要这些大型钢铁厂的产量不出现问题,那么就算市场上钢铁不足,但也不会真的影响全国的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
还有那些二五计划扩建的钢铁厂。因为都是中央投资的大项目,所以扩建的时候高炉都是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高炉,放在苏联都是比较先进的。这些项目,只要扩建一个高炉,钢铁产量就能够增加几十万吨。所以钢铁供给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这些大型钢铁厂。
不过大型钢铁厂的扩建,最大的问题是投资大,时间长。这种大型高炉的修建,往往都需要一年时间,有的需要两年时间。对于现阶段钢铁不足的情况,属于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李福春下地方,给地方传达中央财经会议的精神,然后就是到处化缘,给地方钢铁工业找资金。李福春第一个找的就是上海。
李福春是希望上海出钱,支持安徽钢铁工业的发展。安徽合肥钢铁厂筹备工作进行了很久,曾熙胜在的时候已经筹备差不多了。准备在合肥建造一个年产量五万吨的钢铁厂。
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有开工。当然历史上大跃进之后,安徽就正式发展了钢铁产业,合肥钢铁厂也正式施工。仅仅花了几个月时间,就建造了合肥钢铁厂。为了完成钢铁产量,合肥钢铁厂弄了一堆土高炉,1962年几乎全都被撤销。
现在市场上钢铁不足,中央会议也支持发展地方钢铁工业。所以李福春和安徽干部见面之后,希望安徽的合肥钢铁厂修改原来的计划,在合肥建设年产量30万吨左右的中型钢铁厂。而不是原来计划的5万吨。
中央之所以支持安徽建立钢铁厂,是因为安徽有马鞍山矿场。从解放开始,中央就非常重视马鞍山矿场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的马鞍山矿场,一年的采矿量超过200万吨。
而且随着这两年矿山机械的增加,以及攻破很多技术难关之后,马鞍山矿场的开发速度越来越快,采矿量一直在增加。所以安徽具备了组建大中型钢铁厂的基础。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