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正好卢誉文和马宏都是中央信访局的领导,所以来到辽宁之后一直在整顿辽宁信访局的情况。也跟辽宁省委的一些领导交流关于信访工作的问题。要是地方信访局都这样运转,那么和成立中央信访局,改革信访工作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辽宁信访局最大的问题就是走形式,根本不重视什么信访工作。名义上成立了信访局,但信访局就像是空头机构一样。来信访局上班的工作人员,都是随便从各个单位抓几个人过来,所以基本上就没有处理过什么事情。对于人民群众的事情也是能推就推,推不了就拖。反正就是一句话,信访局就没有一个正经工作要处理。
这种信访局有和没有没什么区别。而且辽宁这边没有一个省领导愿意分管信访局工作,所以最后是负责教育的副省长分管信访工作。他本人也不是很在意,信访局连一个正规的局长都没有,只有一名副局长代理局长职务。所以信访局工作的好坏,没有一个领导人负责。
对于信访局出现的问题,卢誉文和马宏写了详细的报告。两个人的意见是,应该有省委重要领导直接分管信访局。一旦信访局工作出现问题,就应该是分管领导负责任。只有这样地方才会重视信访局工作,地方信访局才能够走入正轨。
卢誉文和马宏处理信访局问题的时候,其他一些工作人员都四处转转。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各个不同部门的干部,都有自己需要巡视的领域。
然后每天晚上回到驻地之后,大家要进要行工作汇报和总结。卢誉文作为团长,会把这些问题都汇总起来。等回到北京,代表工作团给书记处汇报。
当然卢誉文和马宏也是偶尔出来看看沈阳的情况。这一天卢誉文没有在沈阳市内转悠,而是来到了沈阳城郊地区。
因为沈阳市内是沈阳最发达的地区,不是政府部门驻地,就是工业区,看了都是好东西。卢誉文更想看看沈阳整体的发展情况,更想看看沈阳郊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所以突然决定来沈阳东北郊区一带看看。
整体来说卢誉文还是很满意的。没想到沈阳郊区的这些地方,也是人来人往非常繁华。看看这些农贸市场就知道。
虽然没有市中心那些农贸市场那么干净,货物也没有市内那么齐全。但这边的产品也很丰富,而且肉和菜这种更是一点都不少。这才是卢誉文最欣喜的。
为什么卢誉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愿意为中共说话,愿意积极参与政府事物。就是因为卢誉文不仅仅是有名气的经济学家出身,更是因为卢誉文是国民政府官员出身。
他在抗战时期是亲自参与过国民政府后勤建设和保障工作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看到过太多腐败,看到过太多因为官员和军队造成的人间惨事,所以对于国民政府不是一般的失望。
相反他只是和中共的很多干部刚刚接触不久,就已经明白能够带领中国发展的只有中共。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十年中共政策也不是没有出现过一些失误。但这种失误很多都在可控范围之内,新中国的经济一直在发展,新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一直在改善。所以卢誉文看到沈阳郊区这种发展情况,真的是非常高兴。
陪同卢誉文和马宏几个人的沈阳市市委第一书记焦若宇立马给大家解释。表明这条农贸市场一条街之所以这么吵,只是因为供销社工作人员嗓门大,不是在骂人。
焦若宇42岁,1936年大学肄业参加了革命。正好抗战爆发就投笔从戎,在晋察冀革命,参与了接收张家口和宣化。抗战结束之后,东北爆发了城市和农村路线之争,当时主席要求晋察冀派遣城市干部,工业干部支援东北。所以李世平,高为农,林大峰几个人带着1000名干部去接管东北工厂和城市。焦若宇就是那个时候一起去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沈阳市副市长,现在担任沈阳市市委第一书记。卢誉文突然要去郊区看看,辽宁省委的干部不可能一直陪着卢誉文,所以只能是沈阳市委书记陪同。
“我是河北人,河北的情况也是一样。供销社的工作人员,要是嗓门不大,脾气不大,根本做不了工作。”
卢誉文笑笑。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虽然一直在发展,但依旧是属于物资不足的年代。
所以很多时候供销社一旦来了一些东西,很多人就要抢。这个时候供销社工作人员如果嗓门不大,性格不硬,根本无法控制住局面。二十来岁腼腆的小姑娘,碰到这种情况,说不定都要哭出来。
所以对于这些卢誉文并不在意。说实话卢誉文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在地方转悠过。作为民主党派民革的一员,因为1956年和1957年的事情,他和民主党派一些人关系不好。所以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去年中央突然决定从国务院调离卢誉文,担任中央信访局副局长,卢誉文还是非常惊讶的。但他很痛快的接受了这个调令,他很愿意去中央信访局工作。
因为卢誉文对于魏红军提出的信访制度改革,以及这一次对于巡视制度的改革都是举双手支持。信访制度和巡视制度,一个是连接党和政府跟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一个是连接中央和地方之间,可以让中央直接听到地方干部群众的声音。这是多好的事情。
比起1956年和1957年,那些民主人士提出的什么建议,更有操作性,更有效果。
“焦书记,这个时间段怎么有这的多人。我看过你们沈阳的报告,沈阳1957年就已经废除了肉票,那些农副产品也是不需要票证的。能够取消肉票,表明沈阳不缺肉。我怎么看他们都在买肉,而且一次性购买不少。”
卢誉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现在全国有些富裕的城市,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废除肉票,对于猪肉是敞开供应的。就是因为有些城市猪肉已经是供过于求。当然这不是说这些城市的老百姓就能够完全不顾及,家里可以敞开吃肉。
所谓市场上敞开供应的意思是,在目前人民群众的收入范围之下,他们想要购买猪肉,供应是不缺的。以前的情况是很多人手中有钱,但没有那么多猪肉供应,所以只能是用肉票控制购买数量。但现在是敞开供应,不存在你有钱也买不到肉的情况。
现在全国这种城市不少。沈阳正好也是其中之一。沈阳目前在全国属于是经济发展非常好的城市。
看看1957年一些经济数据就知道。沈阳市这一年的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9.473亿元,就差一步要超过十亿元,是上海市商品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沈阳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合作社的存款总额达到了1.3亿元,是上海市的四分之一。
从人口规模来分析,沈阳的人均消费和存款,虽然不及上海,但也不差多少。可以看出沈阳的经济发展速度。
光是看这个数据就能够知道沈阳目前的消费能力是非常强大,财富积累是非常快的。
或者说东北一些重要城市,乃至于一些生猪产量比较高的地区县城都已经取消了肉票。可以看出东北这些年生猪养殖产业的大发展。
但焦若宇看眼前这些人买东西,主要是买猪肉和其他一些菜。而且购买数量不少。
“卢副局长,这些大量购买肉和菜的不是我们沈阳的。是铁岭专区下面一些县乡的百姓。”
沈阳市副师长王琮周开口回答。王琮周41岁,杨全武一分区在河北发展的时候,在唐县参加了革命。因为上过学,有文化,所以刚刚参加八路军就当了文化教员,然后当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后来去了晋察冀后方大医院当政治处主任。魏红军成立察南医科学校的时候,过来当过政治委员。
抗战末期担任团政委,解放战争担任师政委。抗美援朝的时候,担任军政治部主任。后来从朝鲜回来,部队留在了东北。全国部队裁军,同时鼓励一些军队干部去地方。王琮周就转到地方担任沈阳市委常委,沈阳市副市长。
“铁岭专区的百姓?他们怎么来这里了?”
“铁岭专区的有些乡镇,农副产品产量有限,所以市场供不应求。正好他们和我们这边的距离很近,且日常很多用品都不需要票证,所以他们都会选择来我们这里购买东西。这里面有些农村供销社,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肉和菜,所以开在这里。”
王琮周给卢誉文详细解释。
旁边一直不说话的马宏开口道:“这些县乡到这里大约是多少距离?”
“近的只有不到十里,远的有三四十里也是有的。如果再远,可能就不来我们这里,去其他地方购买。”
“人多吗?”
“多。甚至还有一些政府机构,工厂的采购员也来我们这里,一次性采购很多东西。”
马宏本来这一次是不想出头的,毕竟他现在身份敏感。马宏解放前在东北局担任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时候,在沈阳,抚顺,鞍山,本溪等地做过好几个月的调查。总结出来当时东北拥有五种经济成分,被主席完全采纳,用在了后面的七届二中会议上。所以马宏和辽宁这边的干部非常熟悉。
但他还是忍不住道:“既然市场上供不应求,表明这些地区缺乏农副产品供应。他们为什么不从这边大规模购买,然后投放到市场上。这样不仅能够稳住市场,给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农副产品,中间说不定还有一定的利润。”
县乡地区缺乏农副产品,可以组织人从这里批发回去,然后投放市场。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开放之后,很多城市解决农副产品不足的问题,都是用了这种办法。
“只是一些县乡地区,卖不出高价。对于很多农村合作社来说,这周围都是工业城市。就算是批发也是卖给这些工业城市,而不是那些县乡地区。”
批发就意味着价格比正常买卖低。周围的工业城市,鞍山,本溪都是工厂林立,一个比一个有钱的。批发也不会太压低价格。
但那些县乡本身经济就比工业城市差,而且要的也没有工业城市多,价格还低。所以农村供销社宁愿散卖,也不愿意给批发给他们。
卢誉文插话道:“对于农村合作社来说,他们应该是愿意出力,挣更多的钱。既然就在不远处,农村合作社的社员应该是愿意多走几十里路,去那些缺乏农副产品的县乡地区开办供销社。到了农副产品不足的县乡,应该能挣更多的钱。一斤多挣一分钱,一万斤那也是一百块钱。我知道很多对于农村来说,出力多挣一百块钱应该是好事情。而且我知道蔬菜之类的产量不低,比粮食产量高多了。”
只是多走十几里,几十里路而已,对于农村农民来说不算什么。八九十年代很多农村村民去县城卖菜,都是早上四五点钟就出发,走上几个小时去县城卖菜。对于贫穷的农村来说,要是能够挣钱,他们应该是愿意的。而且建立供销社,就有了一个固定的摊位,只要定时送货就可以。
这种长时间下来,挣到的钱应该是相当可观的。
“卢副局长,虽然这距离很近,但那边是铁岭专区,我们这边是沈阳市。现在农副产品自由市场来说,批准建立供销社的证明,在自己市和专区之内有效。甚至有的只在自己县之内有用,去了别的县他们是不认的。所以这边农贸市场的这些供销社,在沈阳市内是有效的,我们承认的,你可以在沈阳任何一个农贸市场租铺面建供销社。但要是去了别的专区,他们是不认那个证明的,不会允许你开农副产品的供销社。所以别看好像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真要处理起来需要双方沟通好长时间。”
王琮周表达出了为难。因为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小事情,但解决起来却有一大堆的麻烦。
有些村之间就只有几百米,完全是挨着的。但因为隶属于不同的县,那么很多问题要处理起来,就会变得非常难办。
就像是关于山,关于土地的问题,两个村一旦发生争执,那么后面就会涉及到两个县之间的矛盾。而一些看起来两个村可以很简单解决的问题,因为隶属于不同的县,所以好几年都解决不了。
除非有上一级政府的协调,要不然两个县之间想要合作,两个市之间想要合作,都会有一大堆的麻烦。只要其中一方稍微不积极,很多问题就无法处理。
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对于这个事情并不是很重视。毕竟又不是整个铁岭专区都缺乏农副产品,只是很少一部分县乡有这个问题。沈阳市不会去主动帮忙解决铁岭专区的问题,铁岭专区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情。所以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卢誉文点头,明白王琮周的意思,所以并没有继续说什么。此次来地方只是巡视,没有权力插手地方工作。而且就算插手,地方也不见得理会你。
现在沈阳市委书记和副市长陪同你,是看在你是中央来的领导。说不定更是看在老领导马宏的面子上。所以真要是有什么冲突发生,他们不见得就拍了你。中央来的干部又如何?又不是能够直接领导他们的干部。
不过卢誉文和马宏都没有因为这个事情就影响了心情。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过来巡视的,本来就是过来看看有没有问题的。
发现了问题,总结之后汇报给中央,那么他们的工作就是成功的。
“这边怎么没有看到供销社出售工业产品?”
“这边是农贸市场,都是农副产品为主,工业商品在另一条街。”
1056 蓬勃发展的农村工商业
此次巡视,在华东地区选择浙江,主要是因为相比起江苏和上海,浙江在民国时期也出现过不少有钱人,但解放的时候浙江工农业整体上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和湖南,广西等地一样,浙江也是解放后剿匪任务非常重的省份。
浙江可是常凯申的老家,国民政府很多大佬都是浙江人。所以解放初浙江各种特务机构和政府机构多如牛毛,加上第三野战军对于俘虏的国军官兵没有加以甄别,简单粗暴的采取了来去自由的政策。结果很多国军俘虏被解放军释放之后全都去浙江当了土匪。
浙江土匪最多的时候甚至号称拥有五十万人,当然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但也有二十多万人。谭振林紧急调到浙江,得到了福建和江西,安徽的支持,才彻底解决了浙江的匪患。
加上浙江是沿海省份,早期国家对于沿海省份的重视不够。不管是工农业任何一方面,国家对于浙江的投资都很少。这几年来说,浙江还没有安徽和江西受到的重视多。安徽和江西有不少国家投资的工业项目,但浙江真的是一个被忽视的省份。
所以此次魏红军选择了浙江作为巡视省份。魏红军也想要知道现在的浙江情况到底如何。
这些年魏红军的注意力也不在浙江这边。所以对于浙江的情况都是看浙江的报告。但浙江是历史上中国乡镇企业最发达的省份,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中国最富裕的省份。所以现在有机会了,魏红军也想要真真切切的了解一下目前的浙江发展情况。
夏侯文带着工作团来了浙江,是准备全面考察浙江工农业发展情况的。夏侯文和目前的浙江省委书记姜华是非常熟悉的。
因为抗战结束之后,姜华从山东跟着罗帅去了东北。接着就在西满军区地方任职,当时夏侯文担任西满军区政治委员。而且不仅管军区工作,也分管吉林省,安东省,辽北省的地方土改工作。
这就是提前开辟根据地的优势。姜华那可是早年红四军前委秘书,长征之前就是红军师政委。抗战时期更是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级别非常高。
结果看看夏侯文的发的展。抗战时期开始只是营级干部,抗战末期也只是晋察冀二级军区下面的一名旅级干部,三级军分区政治委员。但因为开辟东北抗日根据地功勋赫赫,特别是一手开辟西满军区,以及在东满地区开辟了大量的小型抗日根据地。不仅主力部队扩军几万人,而且发展了大量的地方部队。根据地建设也是蒸蒸日上,争取了当地民心,为后续大部队进入东北做好了一切准备。
等中央正式成立东北局,东北军区的时候,夏侯文在东北已经站稳脚跟。甚至夏侯文已经在整个东北党政军系统名声响亮。
所以姜华这个级别的干部来到了东北之后,都只能是先在夏侯文手底下工作,担任安东省委副书记。
解放后一个成为了浙江省委书记,一个成为了大军区政治委员。不过谁能够想到夏侯文离开军队调到中央,担任中央信访局局长,一跃又成为了书记处候补书记。党内政治地位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
两个老战友见面,夏侯文直接告诉姜华。他们除了看看浙江信访局的情况之外,也想看看浙江现在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浙江工农业发展的情况。
姜华没有阻拦。其实从组织部,监察委员会,宣传部,中央信访局这些中央机构开始讨论巡视制度之后,地方干部也都是听到了风声。毕竟魏红军也不是要秘密推动巡视制度,相反要广泛的讨论,广泛的听取党内意见。
所以姜华明白,夏侯文这一次过来,其实就是巡视浙江。
但姜华不怕。这几年浙江发展非常好。工农业发展都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就算有一些问题,但姜华认为不算什么大事情。而且姜华信任夏侯文的人品,不认为夏侯文来浙江会故意找自己茬。只要客观评价浙江这些年的发展,姜华就不怕。
所以对于夏侯文想要在浙江看看并不反对。派人保护夏侯文的安全,至于夏侯文想要去哪里看,姜华都是赞成。如果夏侯文能够看在老同事的面子上,从中央给浙江带来一些投资,他就更高兴。
夏侯文是单独开辟过根据地的干部,所以和普通百姓交流是非常有心得的。特别是他的样子,让老百姓很是信任。
因为夏侯文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就不像是什么高级干部,更像是一个农村出来的老农民。
“夏同志,你是干部?”
很多人听到夏侯文名字,都以为夏侯文的姓是夏。夏侯文也就默认大家这么叫。
夏侯文是看到有一队人休息,所以从车上下来和他们说话。也是因为夏侯文是坐车的,因此大家知道这是一名干部。
“怎么,我不像是干部?”
“嗯,像是老农民。”
“哈哈哈。说起来我真是农民出身,我爹,我爷都是农民。只是后来扛枪打仗,就成为了军人。不过我就算成了干部,我爹是农民,那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夏侯文很喜欢和人民群众聊天。因为和他们聊天,可以得到很多在报告当中得不到的消息。他们无意当中的一句话,都会实实在在的表现出真实的情况。
夏侯文从口袋里拿出烟,给几个人分了分。然后很自然的给几个人点烟。
夏侯文做的太自然,根本看不出什么干部的样子,或者说没有任何干部的架子。而且夏侯文不仅点烟自然,一点不嫌弃地上脏,和他们一样随便放个东西就坐了下来。夏侯文这种做法,大家眼中夏侯文不再是什么干部,是和他们一样的农民,所以迅速拉近了距离。
“夏同志,说实话你这个烟一般,没有劲。累的时候也提不起劲,不如我这个旱烟。”
最前面的老农,把夏侯文的烟别在耳朵上,然后抽自己的旱烟。
“我以前也是抽旱烟。现在我是干部,出门不得……,是不是。”
“对对付。”
“肯定啊。”
大家都很理解夏侯文说的。当了干部,肯定要收拾收拾,有点面子。不过有人却是看着夏侯文摇摇头,这也看不出干部样子。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