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特别是这几年中国煤炭产量一直在上升,不存在煤炭不足的情况。
“有什么困难吗?”
这三条腿走路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林大峰立马道:“其他方面投资太多,电力工业赶不上整体工业发展速度,出现严重的缺电现象。所以我们水电部的建议是,1961年和1962年集中资源突击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就像是引进十几万千瓦的大容量发电机组,最少应该引进十台以上,用在大型发电厂建设和扩建当中。这样在三五计划之前让我国发电量最好能够突破1400亿度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影响我国工业继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电力工业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一五计划的时候,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对于中国都有发电厂援建项目。
中国也引进了大量关于电力工业方面的技术。
加上几乎完整的接收了东北和华北工业。所以后面援建的时候,有不少是对于原来的发电厂进行扩建。结果发电量是蹭蹭的往上涨。
“陈运同志,邓希贤同志,你们看呢?”
“电力不足的情况的确需要尽快改变。”
陈运点头。
现在缺电现象越来越严重,短时间之内应该集中资源突击建设一批发电厂。
特别是电力工业很多领域已经可以国产化的情况之下,一些省份利用自己的煤炭资源,建设一批中小型发电厂是完全可以的。
“大型发电机组,除了和东欧国家谈判之外,大头还是要从苏联想办法。”
中国国产的发电机组容量太小。想要短时间之内提高发电量,还是要进口一批大容量发电机组。
邓希贤又把目光放在了苏联身上。现在中国从苏联贷款太多,邓希贤都已经不在意这些贷款。
反正以目前中苏两国80亿美元的贸易体量,苏联也不怕中国不还钱。苏联都不怕,邓希贤就更不怕。
魏红军点头,道:“大头的确是要看苏联的。邓希贤同志,这个事情需要你出面。”
“没问题。”
邓希贤和苏联谈判,已经摸索出了应该如何谈判。所以很有信心。
魏红军又看向了周彬道:“以我国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情况,能否尽快从民主德国,波兰这些国家引进一批大容量发电机组。”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贸易,政府插手很多。所以进口发电机组,需要政府和政府之间的谈判。
“可以。”
周彬很肯定的道:“目前我国和东欧的情况是,我国出口多,进口少。所以东欧国家需要我国进口他们更多的工业品来平账。”
“前几年我国进口机器设备和卡车,仪器这种工业品。但随着这两年我国进口东欧机器设备和工业品数量减少,我们一直是顺差,平不了账。如果我们进口大容量发电机组,他们也是高兴的。”
中国以前从东欧国家进口不少机器设备。但随着中国自己也能够制造一些机器设备,从东欧国家进口的机器设备数量是越来越少。造成了中国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出现很大的不平衡。
“那好。陈运同志,邓希贤同志,工业计划也要调整一下。有些没有急迫需求的工业计划调整一下,或者下放给地方或者大工厂。我们重点突击发展一批发电厂,解决缺电问题。”
“好。”
这个工业调整是财经工作委员会的事情,魏红军主要是看最后的计划方案。
“林大峰同志,小水电项目现在推行的如何?”
“因为干旱影响了北方地区小水电项目的发展情况。不过李学志同志组织编写了一部小水电建设方案书,以水电部的名义下发给全国水电部门。同时跑遍全国把适合小水电发展的配套工厂统一纳入后选名单当中。这样任何一个县乡农村要发展小水电,都可以迅速找到配件工厂,不用担心小水电的技术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那边的数据,进入1960年之后短短半年时间当中,要跟农业银业贷款建设小水电的申请就有1700多份。已经批准贷款的小水电项目就有1200多份。”
“这个数据我们也从各个小水电配套工厂得到的肯定。而且远比农业银行的数据多,全国1960年开工小水电项目2000多个,总装机容量达到17万千瓦。”
魏红军心中很满意水电部的工作。把李学志调到水电部实在是太正确。
不管是编写小水电建设方案书,还是整合全国的小水电配套工厂,都能够迅速推动全国小水电发展。
新中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太快,国家和省市建设的发电厂,根本没有留给县乡农村的余地。
所以县乡农村要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只能是自己解决。最快速的办法就是大规模发展小水电。
“许大本同志,煤炭工业部这个时候可不能扯后腿。火力发电厂需要多少煤炭,你们都要供应。”
“魏书记,我们煤炭工业部绝对不掉链子。”
许大本立马拍胸脯保证。
不管是一五计划,还是二五计划,煤炭工业部从来都是一马当先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掉链子。
魏红军相信许大本。煤炭工业这些年发展迅猛,有力的支撑了中国工业的基础。现在煤炭工业部最大的问题不是煤炭产量的问题,反而是交通问题。如何把生产出来的煤炭,送到需要的地方。
“现在谈谈钢铁的问题。王贺守同志,说说你们冶金工业部的想法。”
“魏书记,钢铁这东西又不是种白菜。这两年钢铁产量提高600万吨,已经是全国上上下下一起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全国40多家地方钢铁厂发力的结果。”
“但这两年地方建设这么多钢铁厂,也已经是耗费了地方大量的财政。想要继续推动这种模式已经是很困难的。”
“而且现在我国很多钢铁厂的问题是,产量远没有达到设计产量。如何让我国钢铁厂产量达到设计产量,这才是当务之急。”
王贺守这几年因为钢铁的问题头发都白了。
中央也好,地方也好,天天说缺钢铁,天天要求提高钢铁产量。但冶金工业部又不是神仙,也变不出需要的钢铁。
其实目前全国的钢铁工业设计产量是超过2500万吨的。但设计产量和实际产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双方之间的差距很大。
像鞍钢这种技术力量强大的钢铁厂,几乎能够达到设计产量。但其他大部分钢铁厂,都是很难达到设计产量。甚至有些钢铁厂实际产量只有设计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冶金工业部这几年主要的工作,除了继续建设一些钢铁厂之外,主要是提高钢铁工业的技术力量。让这些钢铁厂的实际产量能够达到设计产量。
“现阶段没有其他的办法吗?”
魏红军也知道钢铁工业很不容易。现在很多国家投入巨资发展起来的大型钢铁厂,因为技术力量不足,钢铁实际产量一直达不到要求。
可是这个又是急不来的事情。这种大型钢铁厂的建设只是第一步,干部、技术人员、工人要完全熟悉钢铁厂的运转,才能够提高产量,但这个需要时间。
不是大家着急,就能够迅速提高产量的。
“魏书记,目前有一个技术路线,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王贺守犹豫一下,还是开口道:“早年重工业部顾问,现在冶金研究所所长叶渚沛同志,一直在坚持氧气转炉炼钢方案。”
“但他的方案被苏联专家否定了。因为苏联走的是平炉炼钢,所以我国钢铁工业走的也是平炉炼钢。”
魏红军看向了李福春。
李福春点头道:“叶渚沛同志1949年回国担任重工业部顾问。他是冶金工业方面的著名专家。他当时就提出了转炉炼钢方案,但苏联专家反对。当时我国钢铁工业的机器设备都是从苏联进口,所以我国钢铁工业一直走的是平炉炼钢的道路。”
李福春当年是重工业部部长,钢铁工业正好是当时的重工业部负责,而不是现在的冶金工业部。因此他对于这个事情还是非常有印象的。
当年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发生过转炉炼钢和平炉炼钢的争议。不过中国当时在工业上几乎是照抄苏联工业技术,钢铁工业更是如此,所以争论没有持久。苏联专家开口之后,重工业部立马就选择了平炉炼钢路线。
“王贺守同志,你继续说。叶渚沛同志坚持的氧气转炉炼钢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是。”
王贺守点头道:“王贺守同志早年提出应该要发展氧气转炉炼钢,但被重工业部和苏联专家否了。后来薄树春同志担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主任的时候,支持叶渚沛同志的想法。”
“所以当时叶渚沛同志就在宣钢建立一座1.5吨氧气顶吹试验转炉。后来又组织了300千克和1.5吨氧气转炉的中间试验,成功地吹炼铸钢生铁、高磷生铁。”
“有了实验数据之后,薄树春同志在国科委再次批准叶渚沛同志进一步试验的想法,冶金工业部也支持。所以1957年,叶渚沛同志在宣钢建了30吨工业化的氧气转炉炼钢车间,1958年正式投产。”
“还有他提出了钢铁工业‘三高理论’,要进行中型矮胖型高炉方案也得到国科委和冶金部批准。在宣钢投入2000万元,设计完成了350立方米的矮胖型高炉。”
“经过1958年和1959年的试验,在宣钢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管是以‘三高’理论发展的矮胖型高炉,还是氧气转炉炼钢方法,在技术上对于炼钢有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三高’理论发展起来的矮胖型高炉,对于中国很多品质不高的铁矿石,有巨大的效果。”
“叶渚沛同志认为这项技术应该在全国钢铁厂推广。但现在我国钢铁厂大部分依旧是使用苏联技术,还有不少钢铁厂还有苏联专家。他们并不是很赞成转炉炼钢,更支持平炉炼钢。”
王贺守也是左右为难。
新中国钢铁工业,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苏联的支持。包括大型高炉设备,大型平炉设备,还有更重要的轧钢设备,更是离不开苏联。
所以在钢铁工业发展上,苏联顾问的发言权很重。或者说冶金工业部非常重视苏联顾问的意见。
魏红军直接问道:“薄树春同志,王贺守同志,我就想问一下。这个氧气转炉炼钢技术,对于我国钢铁发展有没有好处?是不是能够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叶渚沛同志主持发展的氧气转炉技术,对于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推动是很明显的。”
薄树春回答。
要是没有薄树春当年在国务院主抓重工业建设时候的支持,根本不会有现在叶渚沛的成绩。
要是没有薄树春的支持和协调,宣钢怎么可能配合叶渚沛的试验。
后来薄树春担任国科委主任,更是支持叶渚沛的钢铁技术革新。
王贺守也是点头道:“冶金工业部对于宣钢的氧气转炉炼钢做过技术验证。发现氧气转炉炼钢比平炉炼钢效率更高,同样体积的转炉比平炉炼钢效率提高好几倍。”
“还有就是氧气转炉炼钢比平炉炼钢投资更少,对于原料也不挑剔。各方面来说,优势还是明显的。”
“只不过我们在宣钢的试验规模不大。一旦用在一些几十万吨乃至于几百万吨的钢铁厂,我们也不敢保证一定会成功。”
“加上苏联专家更支持平炉炼钢,所以冶金工业部内部也是有不少争论。”
魏红军问道:“效率能有现在炼钢的好几倍?”
“从目前宣钢的试验上,的确是如此。”
魏红军听到这句话,立马道:“那还有什么犹豫的。新技术肯定比旧技术有风险。但因为有风险就不用新技术,那就是保守。既然已经做过那么多试验,又在宣钢有了成功经验,那就要大胆的使用。”
“面对新技术谨慎是对的,但经过一定试验之后,如果试验效果好,我们就要大胆的接受新技术。”
“鞍钢,本钢,包钢,武钢这些大型钢铁厂先不用新技术,邯钢、柳钢这样有苏联专家的钢铁厂也缓一缓。我们先从宣钢,还有一些地方钢铁厂开始。如果这些钢铁厂改造之后效果好,就正式在钢铁工业部门推广。”
“陈运同志,邓希贤同志,李福春同志,你们的想法呢?”
“我支持。”
陈运没有立即表态,邓希贤直接表态支持。
道:“苏联技术我们要学习,但苏联技术也不是天条,我们一定要无条件接受。既然我们有了更好的技术,那就应该大胆的尝试。”
“我也支持。”
李福春点头道:“魏红军同志的想法很稳健。鞍钢,本钢,武钢,包钢这些大型钢铁厂稳住基础钢铁供应。那么就算新技术出现了问题,也不会影响太大。可是一旦新技术成功了,那么就是一次钢铁大革命。”
邓希贤和李福春都表示支持之后,陈运也是缓缓的点头。
他们都支持,那么事情就好办很多。魏红军道:“李福春同志,这个新技术要在哪些钢铁厂进行进一步推广,你亲自抓起来如何?”
“好。”
李福春也想知道这个新技术是不是真的能够提高炼钢效率。
1090
联席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专门留下薄树春,张金福,李世平三个人谈话。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