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可是王秋云竞然说五个旅根本不够。
“司令员的意思是,此战我们在克钦这边出动四个军的部队,不能这样小打小闹。我们要发挥我们部队的优势,一支部队穿插敌后断敌后路。把进入印度东北部一带的印军全歼。”
新任的参谋长钟云给大家做解释。
大家都是深吸一口气。
王秋云的胃口实在是太大。虽然大家还没有确切的情报,不知道印军有多少人进入了东北部。但光是目前已经确定的情报,印军在对面就有11个旅的部队。后面还不知道有多少人。
“司令员,会不会太冒险。”
16军军长徐齐肖提出了异议。
虽然徐齐肖知道王秋云是军委委员,
是我军战功赫赫的名将。但徐齐肖还是忍不住。
徐齐肖也不是没打过歼灭战,但毕竟目前对于印军了解不足。要是把印军几万人的部队全都包起来,一旦啃不下怎么办?
王秋云摇头道;“我这个不是冒险,
是经过充分的分析之后做出判断的。大家都看到了目前印度军队的排兵布阵,不管是西藏,新疆还是我们对面的印军,完全是缺乏军事常识的将领制定的。”“印军战斗力如何先不说,印军前线指挥官是一个草包这是明确的。我们对面目前确认的有11个旅,不到四万人的部队。”
“这些部队目前没有任何战斗防备,
大摇大摆的前进,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的呼应,这就是机会。我们继续诱敌深入,
给他们造一个大的包围圈。我们的部队只要速度快,就能够迅速切割他们,歼灭他们。”
郑伟山这个时候开口道:"我赞成司令员的想法。大兵团作战最重要的就是各部队之间的配合,没有配合就不存在大兵团作战。但从印度军队这段时间的军事行动来看,印度将领完全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也没有大兵团作战的思维。印度各部队之间彼此没有任何的呼应,只要我们能够对他们进行分割包围,甭管他们部队战斗力如何,都无法挽回失败局面。”战斗力很强悍的团,如果不适应大兵团作战,或者军事干部不懂大兵团作战,
那么就无法发挥他们战斗力强的优势。
因为大兵团作战,不是考验一两个基层单位作战能力的。考验的是军事将领大兵团指挥的能力,考验的是各个部队的协作能力。
现在印度单兵作战能力怎么样,郑伟山还无法判断。但印度高层将领没有大兵团作战能力是肯定的。所以郑伟山非常赞同王秋云的想法。
几万人,十几万人的战争不是一对一的单挑,是真正的大兵团作战。没有这个能力,再强大的部队上去都只会失败。
“对,印度军队的弱点就是这个。他们的部队彼此之间看不出有任何的协作,
这是典型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的表现。”40军军委成少福也是支持王秋云和郑伟山的看法。
印军已经表现出了如此明显的漏洞,
不抓住太可惜。虽然成少福也认为一次性装进去十几个旅有些冒险。但完全可以试一试的。
“我也认为可以打。”
克钦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范朝礼也点头支持。
因为克钦要打仗,所以克钦生产建设兵团也是紧急组织了两万人的部队。他们主要任务是稳住克钦局势,别让有心人破坏克钦的稳定,也别让一些土匪进入克钦。当然一旦战场不利,他们也需要上战场。
看到大家都支持打,王秋云还是很高兴。徐力青在旁边也是点点头,大家并没有因为经历和平年代,就失去了作战的勇气。
“炮兵部队怎么样?”
王秋云问了李勇。李勇立马点头道:
“此次我们调动两个重炮师,两个火箭炮团。加上昆明军区这边的炮兵部队,我们的炮兵数量充足。再给我们五天时间,所有炮兵部队都能够就位。"
“好。”
王秋云继续道:“只要印度军队没有空中优势,那么炮兵作战当中我们是占据绝对的上风的。我的想法是继续诱敌深入,把敌人引入到密香(密支那)地区,
利用强势的炮兵给他们重击,接下来进行分割包围。”
“对面印军就算战斗力强大,我们只要战术得当,那么就有绝对的胜算。”蔡德宝支持王秋云的想法。
王秋云看着蔡德宝道:“我需要一支部队穿插,一个是要侧击印军,打乱印军。一个是要断敌后路,把进入印度东北地区的印军全歼。”
“司令员,这个任务交给我们46军吧。我们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蔡德宝明白穿插任务很艰难。特别是部队要进入印度,到了那边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但这个任务蔡德宝必须要争取。因为目前参加会议的部队当中,46军是王秋云绝对嫡系部队。这个时候46军必须要用行动支持王秋云的决策。要是这个时候
46军不上去,你让其他部队怎么信服王秋云。
“好。”王秋云对郑伟山道:“西藏军区的作战方案我是支持的。不过还是太保守,你们要配合克钦这边的战斗。”
王秋云指了指地图,道:“西藏军区出击拿下达旺,德让宗,邦迪拉之后,要继续南下切断西里古里走廊。彻底断了印度东北部部队的退路。”
“是。”
郑伟山看着地图点点头。
会议结束之后,王秋云把制定的作战计划上报给了给中央和军委。
这份报告轰动中央和军委。因为王秋云要在第一阶段的反击战当中,要歼灭
15个旅到20个旅。
这份报告王秋云还是进行了一些润色。王秋云可不敢直接说自己要在第一阶段歼灭印军30个旅。
对于这份作战计划主席和魏红军,还有军委领导开了好几次会议。
彭老总,贺老总,徐帅,邓国他们都认为可以打。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大家是不确定,但大家不会认为印军战斗力比美军还要强大。
现在王秋云能够调动的部队有20万人左右,一次战役歼灭几万人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主席听取大家的意见,又和魏红军交流想法之后,最终拍板批准了王秋云的作战计划。
1961年9月13日,总理和印度驻华大使见面。表达了对于中印边界局势的担忧。总理表示中国和印度是关系良好的友邦,这些年双方关系一直很好,不应该为了边界问题发生严重的军事冲突。
如果印度对于边界问题有任何不同的想法,双方完全可以坐下来,开诚布公的进行交流。如果尼赫鲁有时间,总理邀请尼赫鲁来北京交谈。若是尼赫鲁没有时间,也可以是总理去新德里谈判。
总理这番表态,尼赫鲁认为这是中国在“求饶”。中国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总理才会说好话。
因此总理和印度驻华大使见面之后,
尼赫鲁反而更加自信满满。尼赫鲁很是自豪的告诉自己的内阁成员,前线的将领,
印度百姓,说中国已经有妥协的倾向。只要继续给中国压力,中国最终一定会退缩。
尼赫鲁这种自信满满的判断,影响了前线的部队。所以印军更是大踏步的向前,短短几天之内就再次往前推进了20多里。
1961年9月16日,外交部部长陈老总公开批评印度。
陈老总批评印度目前的做法就是扩张主义,帝国主义的做法。这是对于中国主权的践踏,是对中国国土的侵略,更是对世界和平的破坏。
陈老总要求印度立即停止目前的军事冒险行动,坐到谈判桌前。中国是绝对不会看着印度侵略中国国土不管,中国军队一定会捍卫国家主权。
相比起之前总理和驻印大使见面,这一次陈老总的语气已经强硬了不少。
但印度方面表态,印度目前只是想要恢复自己的国土。印度不是侵略者,是中国占据了印度的国土。除非中国把这些土地还给印度,不然印度是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印度依旧是不把中国的警告放在心中。尼赫鲁如此的淡定,是因为前线印军将领的报告。
印度前线将领给尼赫鲁报喜,说现在的情况是印度军队前进一步,中国很多观察哨,都会选择放弃原来的观察哨。印度军队咄咄逼人,而中国军队是步步后撤。
这让前线的印度将领一个个都是自信满满。
中国军队如此“窝囊”的表现,让印度将领非常瞧不起。被印度军队这样欺负,也不敢反抗,只能是不停的放弃阵地。
在印军将领看来,中国军队是一支没有勇气的部队,甚至算不上是一支军队。如果是换成他们,他们是绝对不可能这么乖乖的后撤。
正因为有前线将领的汇报,加上前线部队每天都有“开疆扩土”的捷报传来,
让整个印度国内的舆论已经达到了最巅峰。
甚至有一些印度国内的疯子,要求尼赫鲁占领整个西藏和云南。
现在的印度上上下下都已经疯了。尼赫鲁觉得自己要成为真正的世界级政治领袖,印度的内阁成员和很多将领都觉得他们要开创一代盛世,印度百姓觉得他们看到了印度最辉煌的时刻。
他们的眼中,中国就是印度走向巅峰的踏脚石。
1961年9月19日,邓希贤和陈谈秋他们和苏共代表谈话的时候,专门强调印度的问题。邓希贤希望苏联能够说服印度,
不要进行军事冒险。
1961年9月20日,修养同志和来访的英国议员谈话,表达了对于中印问题的担心。修养同志直接表示,印度目前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中印两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1961年9月21日,总理公开警告印度。
告诉尼赫鲁,不要低估中国人民解放军维护国家主权的信心。如果印度不停止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国只能是采取军事手段。
连续几天之内中共中央高层在各个场合都对于印度军队侵犯中国主权,提出了严重警告,大家说的都非常严重。
印度国内有些人也觉得事情不对劲,但在整个国家一片火热的气氛当中,谁也不敢说什么。这个时候谁要是敢说一句反对的话,说不定就会被狂热的百姓打死。
因此印度军队依旧是继续向前。印度部队是真正的长驱直入,比历史上向前更多。
王秋云每天都在关注印度军队的情况。
到了这个时候王秋云认为可以动手了。
1961年9月20日,也就是总理公开指责印度的前一天,王秋云给中央和军委报告,他准备在9月25日正式进行反击作战。
总理最后的声明,也是为了配合王秋云的行动。中央和军委批准之后,王秋云已经开始调兵遣将。那些需要穿插的部队,也已经开始行动。
1961年9月25日,克钦这边率先进行了反击作战。
1118闪了腰
9月25日凌晨,离密香(密支那)不远的印军驻地。
左右两边驻扎印军两个旅,分别是印军63旅和印军117旅。印军63旅和117旅作为进入克钦的先头部队,这段时间还是相当兴奋的。
毕竟他们大摇大摆的进入了克钦,中国军队虽然偶尔会有抵抗,但不是太激烈。中国军队本来在中印边界线的观察哨都是简单抵抗之后,选择后退。
所以他们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
就在克钦长驱直入。想到如此轻松就就能够为印度“开疆扩土”,63旅和117旅当然是非常高兴。回去之后两支部队说不定就会成为印度新的王牌旅。
63旅旅长拉尔考准将,算是参加过二战的印军军官。不过他本人并没有怎么打过仗,因为他是二战末期才从军校毕业,跟着英印军部队进入缅甸。结果在缅甸还没怎么打仗,日本就投降,二战就结束了。当时他不过就是一个中尉,正儿八经的基层小军官。
但他们这一批二战末期毕业的军校生,部队的基层军官都赶上了好机会。那就是印度独立之后,印军开始清洗和英国人关系好的军官,同时印度国防军开始扩军。
他们都是基层小军官,和英国人也没什么关系。能够和英国人有关系的,最少都是营长以上的军官。所以这一批年轻军官碰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升官。从一个连排级小军官,
十来年时间三十几岁就已经成为了准将旅长。
就像是历史上被中国俘虏的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也是和拉尔考一样的情况。都是基层小军官抓住了独立之后印度军队整改的机会迅速上位。
拉尔考睡梦当中都在憧憬美好的未来,等拿下克钦之后,自己回去就能够升任少将,成为陆军师长。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