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86章

作者:随遇而安

水产品1958年470万吨,1961年扩大到540万吨。

为什么二五计划必须要把1958年单独列出来。就是因为1958年是新中国农业最高峰,之后因为全国性干旱,农业方面受到的打击比较严重。

1958年是正常年份,所以制定三五计划的时候肯定是要以1958年来制定计划的。

特别是进入冬天之后,北方很多干旱地区,非常久违的迎接了大雪。这场大雪的到来让中央到地方都是喜气洋洋。正所谓瑞雪兆丰年,中央和地方等待冬天的大雪等了好几年。现在大家都期待1962年的干旱不要跟1961年这么严重。

以中国目前的情况,只要1962年的灾害比1961年轻,那么农村很多方面就能够迅速恢复起来。

然后是轻工业。

首先就是化学纤维产量达到24万其中人造纤维7万吨,合成纤维17万吨。

中国的化学纤维能有这样的成绩,还是靠着赫鲁晓夫的慷慨,以及中国从欧洲和日本进口一批这方面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有关。

本来因为棉花产量下降,导致棉纱产量也下降。不过因为这几年化学纤维的产量增加速度很快,全国棉布产量突破了

70亿米。

只要接下来中国的农业恢复起来,棉花产量恢复,加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继续发展,未来棉布产量突破100亿米也就是几年的事情。

纸和纸板,1961年的产量突破300万吨。中国解放后造纸产业发展很快,主要是来源于苏联援建和美国为了换取朝鲜战争当中的俘虏帮中国建造的。

不过全国纸张使用量,因为经济的发展也是猛增。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产品自足率只有48%左右。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造纸产量大增,但目前的自足率也只有83%。可以想象这十来年全社会对于纸张的使用增长速度。现在中国每年都要进口近100万吨的纸。

食糖产量1960年就突破了200万吨,

1961年全国糖产量达到了230万吨。

中国糖业大规模的发展,还要追溯到当初苏联要求中国大规模种植橡胶。当时魏红军调整了橡胶大会战,采取了“先海南后大陆”的战略。至于原来的大会战改为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所以广西,广东,云南等地为了橡胶大会战发展的地方,成立了国营农场,隶属于华南垦殖总局领导。

发展橡胶产业的同时,大量的种植了蔗糖,咖啡,然后大力发展糖产业和咖啡产业。

这几年苏联又进行中南半岛战略,对于糖的需求增加。所以在广西和云南投资支持中国糖产业的发展。广西和云南也成为了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糖产业基地。

所以中国的糖产业发展速度很快,糖产量也是以每年20万吨到30万吨的速度在增长。

原盐1961年的产量是1300万吨。然后是目前市场上家庭能够消费的主要轻工业品。

家用缝纫机产量在二五计划期间突飞猛进,1957年全国缝纫机产量只有120万台,可是到了1961年全国缝纫机产量达到了440万台。这里面广东一个省就生产了300万台。而且广东这边还在扩大缝纫机产量,按照目前的计划广东要在1965年之前把缝纫机产量提高一倍,达到600万台。

目前中国缝纫机很多都出口,导致国内的缝纫机市场是严重的供不应求。因为国内的缝纫机市场,那些缝纫机也不是进入家庭当中,而是被那些服装厂大量的买走。

但现在中国很多家庭是有能力购买缝纫机的,而且对于缝纫机有很急迫的需求。导致国内最缺乏的工业产品当中,缝纫机是排第一位的。

自行车产量在二五计划期间发展比缝纫机还要迅猛,1961年全国自行车产量已经正式突破500万辆。

新中国手表产业二五计划期间也是表现良好。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手表产业,所以说中国只能修表,

不会制造手表。

新中国成立之后,控制进出口业务,

对于手表这种消费品进口控制非常严格。

结果市场上突然之间没有了手表。

1953年天津率先打破了这种局面,

制造了中国第一只自己的手表。不过手表产业还是上海发展最快,1957年的时候,上海的手表生产量就突破了40万台。

之后随着中央要求工业标准化生产之后,大部分工业产品都开始制定标准生产。不管是自行车还是缝纫机,都是因为标准化生产,迅速提高产量。手表行业也不例外。

1957年轻工业部为解决全国手表厂各自为战的局面,由轻工业部出面组成全国统一手表机芯设计组,设计出“走时精确、结构简单、工艺性好、便于维修”的统一机芯供大多数表厂使用。

1958年轻工业部主导的第一枚“统芯”面世,所有手表厂陆续跟进,使中国国产手表产量快速增长。1961年的时候,全国手表产量就达到了270万枚。

然后就是收音机。1961年全国收音机生产力突破了400万台,达到了440万台。

这里面超过300万台都是出口的。自从中国晶体管收音机在东欧获得欢迎之后,这两年中电公司的收音机出口量一直在增加。而且苏联和东欧国家对于这种收音机的评价很高,1962年的订单几乎要翻一倍。

而且不仅仅是出口东欧,目前中国的晶体管收音机还通过香港的贸易公司大量的出口其他地方。

特别是英国贸易商人非常喜欢出口中国的东西。现在世界上晶体管收音机的主要提供者是日本索尼公司。

索尼公司靠着美国人的支持,能够在世界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在这种销售模式之下,英国贸易商人没有多少利润。

但中国产品不一样。虽然中国在香港,澳门,东南亚地区拥有大量贸易公司。但他们的体量和人脉根本比不上英国贸易商人。

英国贸易商人有市场,有渠道,转卖中国产品从中可以挣到一大笔钱,利润非常丰厚。

除了这些产品之外,轻工业涉及到的东西还很多。但这些是目前中国轻工业的主力。

接着就是重工业产品。

1132中共十大

中国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的重点投资都在重工业。

轻工业虽然每年也得到国家投资,但不是国家投资的重点。所以早在魏红军负责轻工业的时候,就制定了轻工业要走出去,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

所以这十年中国轻工业和外贸部合作,大量的拿到国外资金,属于是自己挣钱发展。而且挣到的钱,很多都是用在重工业投资上。

不说别的,目前中国每年从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工业品,同时每年还要还很多贷款。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靠着轻工业出口解决的。可以说轻工业作为国家部门的小儿子,贡献是不低的。

在这种支持之下,中国重工业数据也是非常好看。

1961年全国钢产量为2200万吨,已经和英国,联邦德国,日本他们站在了同一个高度上。

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很多传统工业国,如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的钢铁产量。

而且目前几个钢铁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国家当中,只有中国和日本的钢铁产量还在极速增加。

英国和联邦德国的钢铁产量虽然还在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已经慢了下来。当然在钢铁技术上,中国还是属于比较落后的。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冶炼技术方面,中国的历史不是一般的落后,而是非常落后。

中国目前大型钢铁厂的轧钢机器设备,都是从苏联和欧洲地区进口的。为什么中央这么重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

就是因为攀枝花钢铁厂,很多大型设备,包括轧钢设备都准备中国自行解决。

一旦完成中国就能够整合中国的钢铁行业。

相比起中国,联邦德国,日本他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却是突飞猛进。就像是日本,二战之后制造业总投资当中三成以上都用在了钢铁工业上。

结果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在钢铁行业技术领域的发展非常迅猛。在钢铁工业领域,日本在七八十年代是引领世界的。

不过钢产量达到2200万吨,对于大家来说已经是非常伟大的成绩。参加中共十大的代表,大部分都是经历过战争,面对过敌人的飞机大炮。

所以他们比谁都明白钢铁的重要性。

正因为中国钢铁工业太差,所以无法发展国防工业,被列强轮番欺负。

要是当时的中国有2000多万钢铁产量,小日本哪里还敢进攻中国。因此对于第一代领导集体来说,他们对于钢铁都是有非常特殊的感情。

甭管中国现在钢铁技术如何,反正产量有了2200万吨,那就是大喜事。所以大家都是非常兴奋,对于陈运汇报的二五计划钢铁数据给出了热烈的掌声。

不过一些分管工业的干部却都是苦笑。钢铁产量是一直在发展,但钢铁需求的发展远远超过钢铁产量的增长。

工业真的是一个大系统,而钢铁就是工业的脊梁。工业要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钢铁。

这两年市场上钢铁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中国只能是从苏联进口一些钢铁来应急。

但就算是苏联钢铁来应急,市场上钢铁不足的局面依旧是无法完全缓解。

而且为了迅速提高钢铁产量,一边扩建大型钢铁厂,一边又建立不少钢铁厂,

而且还进行了技术改造提升钢铁厂效率。

结果铁矿石的供应又出现问题。

钢铁厂的扩张速度太快,铁矿石产量跟不上来。反正现在钢铁工业的干部们头都大了。因为钢铁的不足,轻工业部那边怨声载道。

很多轻工业部门的工厂,手中握有大把的订单,可是钢铁供应不上,导致无法完成生产。

现在光是自行车产业,每年对于钢铁的需求都有五六十万吨。而且自行车产业目前发展迅猛,对于钢铁的需求很快就会超过一百万吨。

而且轻工业很多工厂都是手握贸易订单,动不动就是国际生意,要求保证钢铁供应。

这些人找钢铁部门拿不到钢铁,就去找老领导支持。结果中央领导各种批条,

压的钢铁部门都要骂娘。

一个个都是大爷,谁也惹不起。然后是关于一些有色金属的产量。

1961年全国铜产量14万吨,铝产量为20万吨。

截止196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441万千瓦,全国发电量为1560.28亿度。

这两年为了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电力工业部突击建设了好几个大型火力发电厂。

使用的发电机都是从苏联和波兰进口的,1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最大的一个是从民主德国进口的装机容量超过

3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机。

这种大型发电机,中国目前的技术无法解决。所以只能是大量的从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口。

然后支持地方快速建立一批装机容量只有几万千瓦的小型发电厂。因为这种小型火力发电厂,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中国自己都能够解决。

所以这两年地方批量建设了一批小型火力发电厂。

当然还有就是全国建设大规模的乡镇农村小型水力发电厂。

李学志上调中央,担任水电部部长助理之后,主要负责推进的就是全国的小水电项目。

李学志把全国小水电发展做了一个总结。然后正式写了一份关于小水电项目的报告书,得到了书记处,财经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水电部的批准。

在这份报告书当中,李学志明确规定谁投资建设小水电,谁就拥有小水电的所有权,小水电的收入就归谁。虽然以前就是这么干的。但这一次李学志以水电部的名义,对于小水电的所有权进行了更加明确的确认,打消了地方一些顾虑。

同时李学志积极和新成立的中国农业银行接触,支持乡镇农村小水电的发展。

结果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之后,农村贷款当中近四成流入了乡镇农村小水电项目当中。

一个小水电建设,装机容量100千瓦的,投资也就十万元左右。装机容量

1000千瓦的,属于是小水电项目当中比较大的,投资也就100万以上。结果几年之内小水电项目当中流入的银行资金达到二十多亿。

加上各县,乡镇农村自己筹措的亿斤,中央少量的拨款,四年之内全国小水电装机容量超过了160万千瓦。加上原有的小水电,全国小水电装机容量突破了

200万千瓦,小水电发电量达到87亿度。

全国不少县城依靠这些小水电,已经完成了县内局域小电网。

当然小水电项目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因为李学志靠着这几年全国小水电的发展,已经整合了全国的小水电配套产业。

全国已经形成了以区域划分的小水电配套产业。就像是东北地区,吉林省吉林市靠着丰满水电站培养一批技术干部,建立了一套小水电配套产业。东北地区任何一个地方想要发展小水电,所需要的机器设备,技术支持,吉林市都能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