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90章

作者:随遇而安

杨春福目前情况比较尴尬。本身是北京市委书记,但仅仅是中央委员,下一步安排比较别扭。

如果能够去西南发展委员会担任副书记,对于他是比较好的去处。

“杨春福同志的确适合。他不管是在张家口还是在北京,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确成绩很好。”

陈谈秋点头。

杨春福是跟着魏红军二十年的干部,

又是和聂帅,周彬,杨全武,邓国他们这些晋察冀干部都很熟悉。

所以政治局委员这边也是没有多少反对声音。

关于云南省委书记和贵州省委书记的安排上,政治局也是充分考虑西南省份的具体情况。

所以调甘肃省委书记张忠良,同样是两任任期结束离开甘肃,来到了云南担任省委书记。在贵州省委书记的问题上,政治局决定任命出身晋冀鲁豫军区的贾启云担任贵州省委书记。

这样西南发展委员会的领导机构是,

高刚担任书记,谢富知和杨春福担任副书记,刘树德,张忠良,贾启云,雷佳斌四个人担任常务委员。

不管他们出身如何,各自属于哪个山头。但三五计划的五年当中,他们的利益算是绑在一起的。

三五计划期间,如果西南的工作做得好,对他们都是好事情。如果做的不好,

都会受到影响。

接下来讨论一些重要省份的领导调整问题。第一个就是关于北京市委书记的安排。

魏红军倒是不急于安排自己人当北京市委书记。因为北京很特殊,整个北京上上下下主要干部都是出自华北局。

在全国省份进行大调整,打破各个山头限制的时候,魏红军可不想让北京变成水泼不进针插不入的地方。

所以北京市委书记的调整,魏红军肯定是要从那些这一次调整的省委书记当中选择。

正好这一次有两个地方大佬要进京,

一个是广东省委书记陶朱,一个是上海市委书记柯青石。

这两个人都是资历很深,加上他们在地方的政绩太出色,所以才会进京。

广东不用说,现在已经是全国地方省份当中上交利税最多的省份。所以九大的时候罗启荣先上调中央,现在陶朱又要上调中央。上海这几年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特别是柯青石重点抓上海工业科技之后,上海诞生了大量科技产业。

不仅仅的轻工业方面,在发电机,半导体研究,医药产业这些方面重要技术都是诞生在上海。以新技术推动上海科研,

推动上海工业。

他们两个人的资历和级别,都有资格担任北京市委书记。杨春福级别可以低,

但其他山头的干部担任北京市委书记,没有一定级别是压不住的。

“我推荐王仁忠同志担任北京市委书记。

大家都推荐北京市委书记的候选名单,最后投票决定。

这个时候聂帅提出了另一个候选人名字。王仁忠是非常年轻的省委书记,今年才45岁,但已经做了十年的湖北省委书记。所以王仁忠也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

王仁忠抗战时期主要在冀鲁豫军区和冀南军区革命。后来华北局成立之后,就成为华北局干部。

华北局成立之后,当时只有29岁的王仁忠就被任命为冀南区党委书记兼公署主任,全权负责冀南的地方党政工作。虽然接触不多,但聂帅对于年轻的王仁忠非常欣赏。

李先年当湖北省委书记的时候,跟中央要干部。当时中央派出去的就是王仁忠,李先年并不愿意。一个之后31岁的年轻人,要来湖北担任副省长?当时还是聂帅和薄树春给李先年做了保证。

后来王仁忠出色的表现打动了李先年。包括主席第一次南下考察,在武汉见到了王仁忠,很快就喜欢上了年轻的王仁忠。

“我也认为王仁忠同志适合。”

李先年开口支持。

王仁忠即是晋冀鲁豫出身的干部,又得到华北局的支持。担任北京市委书记,

各方面都能够接受。

因为是新的政治局第一次会议,所以主席也是参加的。魏红军想着主席非常喜欢王仁忠,应该会说什么。但主席对于这件事情保持沉默。或者说主席现在主要想的是思想理论问题,而不是这些“琐碎”

的人事问题。

很快大家投票,大部分都是支持王仁忠。“那么确定王仁忠同志担任北京市委书记。”

至于陶朱和柯青石两名大佬,他们都是有去处的。

等第三次人大会议召开,陈老总、贺老总、罗帅都不会继续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按照十大的人事安排精神来说,到时候军队这边只会是国防部长叶帅一个人进入国务院担任副总理。

这样陶朱和柯青石,此次进京目标都是直指国务院副总理。

原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坤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加同志担任湖北省委书记,原广东省长陈韬同志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原山西书记处书记兼山西省长魏恒同志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原甘肃省委副书记王峰同志担任甘肃省委书记。

第十届政治局首次会议,对于全国重要省份的调整基本上已经完成。不过并没有完全完成,后面的干部调整需要书记处和中组部拿出一个新的方案之后,书记处再召开会议。

1135军队调整

政治局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很快就召开了军委会议。因为十大这种党的全国会议之后,不仅仅是党政机关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干部,军队这边需要调整的地方也很多。

首先就是杨全武这边。

杨全武成为政治局委员,担任军委副主席,又担任科学工作委员会书记之后,

不可能继续担任国防科工委主任职务。应该说魏红军不担任科学工作委员会书记之后,整个国防科工委都要进行干部调整。

赵陆是大将,又是军委委员,国防科工委第一副主任。所以杨全武不再担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之后,没有任何悬念的担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平上将和韩玮上将两个人担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其中张爱平担任国防科委主任,韩玮担任国防工委主任。原导弹研究院院长王兵章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万意担任国防工委副主任。

杨全武这一次分工是负责国防工业。

不仅仅那些国防尖端工业,军队武器装备涉及到的科研机构和军工学校,还有大大小小的军工厂,都在国防科工委的领导之下。

调整了国防科工委的干部之后,军委这边调整的就是军委内部的机构。目前军委还剩下六总部,分别是总参谋部、总干部部、总政治部、总军械部、总后勤部、

总财务部。开始组建军委八总部,一个是因为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一个是当时上调中央的军队大佬太多。解放军打了二十几年仗,资历深、功劳大的军中大将实在是太多。解放之后这么多军队干部要怎么处理,是中央和军委最头疼的。他们都是共和国功臣,为了安定也必须要给他们安排职位。

正好八总部的设置,可以安置很多人。军委八总部后来授衔的时候,出来了三名元帅,10名大将,18名上将,50多名中将,下面还有一堆少将和大校。要不是设立了八总部,这么多军队干部根本没地方安置。不过十来年过去,很多军中大佬转到了地方,也有不少军中大佬退休,

或者离职修养。

军委也是越来越熟悉军队现代化建设。不再需要这么多军委部门。因此这一次军委大刀阔斧的对于军委的部门进行裁撤。中央军委选择撤销总干部部,加上原来撤销的武装力量监察部,将干部工作和政治监察工作划归总政治部,青年部和组织部合并成为新的总政治部组织部,文化部和宣传部合并成为新的总政治部宣传部,组建一个全新的军委总政治部。

总政治部作为负责军队政治工作的部门,地位是非常高的。现在又把总干部部和政治监察工作并入到总政治部,地位就更高,全力更大。所以军委这一次调整,

对于他的干部安排是非常谨慎的。

经过整编调整后,总政治部的下辖机构变为11个部门: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保卫部、联络部、群众工作部、国防科学工作部、直工部和军事检察院、军事法院以及秘书长系统。谭正担任军委副主席之后,总政治部的部长职位也是没有任何悬念。原总干部部部长王直担任新成立的总政治部主任。

王直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王直在红军时期是红三军团的干部。

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的时候,王直担任红十一团政治委员,红十一团敢打恶仗、

险仗、硬仗,善于长途奔袭和连续作战。

所以彭老总评价红十一团之所以如此能征善战,原因就是红十一团是红军政治思想觉悟的最高体现,是政治工作高度发挥作用的结果。当时彭老总对于王直这名政治委员的评价就非常高。

抗战时期开始王直又一直在晋察冀,

和罗启荣、赵陆、李治民、刘道生、韩卫国、夏侯文他们一起成为了晋察冀政工领域的代表干部。解放之后王直又是受到罗帅的器重,

担任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配合罗帅完成了授衔工作。罗帅不再担任总干部部部长之后,顺理成章的担任总干部部部长。现在军委是魏红军当常务副主席,彭老总、

贺老总、谭正、杨全武处理日常工作。所以王直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根本没有什么反对声音。

再说王直是大将,这一次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合并之后,总政治部的干部当中军衔最高。

原总干部部和原总政治部副主任除了往外调走的人之外,其他人悉数担任新的总政治部副主任,分别是傅中、萧化、李治民、刘道声、梁必也、陈仪六个人。

傅中担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萧化担任第二副主任,李治民担任第三副主任,刘道声担任第四副主任。政治局会议和军委会议,到这里还是比较稳定的,或者说争论没有那么厉害。

因为上将以上这些干部的安排,虽然会有一些微调,但大致上的去处大家还是有心理准备的。有的安排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但也不会太有问题。

而且上将以上的干部,很多虽然有山头,但不少人和各个山头都是有关系的。

就像是杨德志,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团长出身,抗战时期先是115师,开辟冀鲁豫军区后编入了晋冀鲁豫军区。抗战末期又在贺老总手底下保卫延安,抗战结束又去了第四野战军成为了第四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去了朝鲜担任副司令员,停战之后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留在了朝鲜,现在担任东北军区司令员。

所以杨德志是属于那种哪方面都能够说上话,不管是去哪里都能够受到上级的赞赏。因此杨德志的一些任命,只要不是太离谱,大家都不会反对。

很多大将和上将都是这种情况。大致上的安排,大家会有一定的默契。

但往下情况就不太一样。

很多中将和少将,抗战时期开始就一直在一个地方,山头痕迹都非常明显。他们红军时期级别不高,所以红军时期的经历,划不到哪个山头。甚至有大量的少将和大校,他们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

派系痕迹就更加明显。

就像是1960年刚刚毕业高等军事学院之后,担任福州军区78军军长的张山,那是从参加革命开始就一直在晋察冀这个系统,更直白一点一直在八纵系统从来没有离开过,身上的山头痕迹是洗都洗不掉。所以下面的干部安排,反而争议更多。大家相争的更加赤裸裸。

新军委总政治部的副主任,也不会轻易放过下面的这些部长职位。除了傅中这个第一副主任之外,其他副主任你要是不兼任下面的部长职务,光是一个副主任,

属于是空架子。能分管哪些工作,很多时候都取决于总政治部的内部分工。

刘道声是大军区政治委员调上来的,

红军时期担任过军团政治部副主任,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的兵团政治委员,后来担任过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

红军时期就在彭老总和贺老总手底下工作过,又和杨全武在晋察冀并肩战斗过。所以他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虽然无法代替傅中他们在总政治部的地位,但还是兼任了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总政治部干部部是原总干部部缩编的,当然是不会随便交给别人。王直新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推荐和他一样出身红三军团又是在晋察冀并肩革命的,原军事法院院长李治民担任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原晋冀鲁豫报社社长出身,后来常年在罗帅和谭正手底下做宣传工作的陈仪,

解放之后就一直跟着罗帅和谭正在军委做宣传工作,是谭正手中大将。这一次正式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同时也担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关于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的争夺是比较激烈的。

大家吵得比较厉害,都想要推荐自己的人。杨全武推荐原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史进千担任保卫部部长。史进千抗战之前在中共一些外围组织搞文化工作,当时他只有十几岁,但名气不小。他当时跟着的老大就是主席后来的秘书胡巧木。

但他和胡巧木后来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史进千在北平周围组建游击队。开始只有几十人,但他把北平监狱打了下来,释放了六百多名政治犯,让部队一下扩张。

后来这支部队编入了杨全武第一军分区。史进千后来在涞源县歼灭日军九十多人,俘虏了五个人,其中一个人后来还成为了反战同盟的负责人。

因为史进千有文化还能够打仗,所以去朝鲜的时候担任65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授衔少将,回国之后进入总政治部担任保卫部副部长。杨全武负责核工业的时候,史进千主要负责军队方面的保卫。

这一次推荐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杨全武就推荐史进千。杨全武可没管什么山头不山头的,他就认为史进千适合担任保卫部部长。再说史进千都在总政治部当了八年的保卫部副部长,又在中国尖端国防工业发展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直王这个新上任的总政治部主任当然也是支持史进千。因为史进千不仅仅是杨全武的老部下,也是王直的老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