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96章

作者:随遇而安

“另外一种方法是,我们不需要使用外汇购买他们手中的铁矿石,我们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购买。可是这样购买铁矿石,不仅要率先满足他们的钢铁需求,在给他们提供所需要钢铁的时候,价格上要有优惠。”

英商真的是做了一切准备。

反正英商的目的都是一个,必须要保证他们的钢铁需求,好让他们的工厂能够加快生产。至于外汇,只要他们的工厂能够加快生产,那么出口商品就能够把这些都挣回来。而且这样就能够更加紧密的绑定中国经济,能够在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利润。

因为英商已经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机遇。而且英商还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每次给中国政府提供建议,都是非常有可行性的。

“李福春同志,你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完全可以尝试一下。我们也担心如果同意英商的方案,让英商帮忙进口铁矿石,很有可能在钢铁工业发展上会受制于人。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规模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如规定英商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占据全国每年铁矿石需求的百分之多少多少。”

李福春是全面负责中国重工业的中央领导。

所以清楚地知道目前钢铁工业的很多问题。特别是目前中国的铁矿石情况,的确是品质不怎么样。

目前中国从国外进口的铁矿石,主要是朝鲜和越南。从朝鲜和越南进口的那些铁矿石品质都非常好。

朝鲜的铁矿石主要是用在东北的钢铁厂,越南的铁矿石是用在广西和云南的钢铁厂。现在广州钢铁厂使用英商进口的铁矿石,也不是不能同意。

当然李福春也怕,一旦中国钢铁厂依赖进口铁矿石,很有可能被人卡脖子。以后说不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就要看英商的脸色。

所以李福春的建议是,把规模限制起来。现阶段只是广州钢铁厂使用英商进口的铁矿石。

“李福春同志,你们计算过进口铁矿石,对于钢铁厂的成本,对于钢铁厂其他方面的影响没有?”

魏红军放下手中的笔问道。“有。”

李福春道:“我们从国际铁矿石价格,以及进口铁矿石品位,计算之后发现广州钢铁厂进口铁矿石炼钢的成本反而低于目前广州钢铁厂炼钢的成本。从经济层面来说,广州钢铁厂进口铁矿石不存在任何问题。只不过这需要花费很多外汇,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没问题。”

魏红军直接道:“英商是给我们提出了建议,他们也是为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但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考虑问题。”

“英商可以进口铁矿石,法国商人能不能做?我们在香港、澳门、东南亚的贸易公司能不能做?英商是优势最大,但我们可以广撒网,这样就可以避免铁矿石进口渠道完全被英商垄断。广州钢铁厂可以用进口铁矿石发展,南京钢铁厂也可以利用进口铁矿石发展。因为海运的成本远远低于陆运。”

“当然我们国内还是要继续以自己的铁矿石发展钢铁产业,就像是攀枝花钢铁基地这种项目一定要继续上马。但我们也可以分出一些钢铁厂,走一些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样其中一条道路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体的钢铁产业的发展。”

进口铁矿石,英商可以占据大头。

但中国这样的大国,怎么可能把铁矿石进口完全依托在英商身上。中国自己就有五矿进出口公司,中国还能够和法国商人,那些在外的贸易公司联系,让他们也打通铁矿石进口通道。这样中国可以自己把握铁矿石进口规模,铁矿石进口合作伙伴等等。当然现阶段更多的还要依靠英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特别是外汇不足的时候,可以选择少用,或者不用外汇进口铁矿石的办法。英商想要低价拿到钢铁,完全是可以商量的。

“对,我赞成魏红军同志的意见。小日本国内都没有什么铁矿石,不一样大规模发展钢铁产业,靠的就是进口铁矿石。

我们在自己铁矿石基础上发展钢铁产业之外,还可以分出一部分发展进口铁矿石的钢铁产业。两条腿走路,目的都是为了缓和国内钢铁不足的局面。”

邓希贤支持魏红军的意见。

现在国内工业发展这么快,市场上钢铁严重不足。不管是用什么办法,尽快的提高钢铁产量是当务之急。

现在的中国很多产业,很多方面已经是有了足够的基础。他们都在蓄势待发,

只欠东风。很多产业只要钢铁供应充足,

都能够迅猛发展起来。所以现在千方百计的提高钢铁产量,对于整个国家工业发展都是巨大的推进。

“其实这也算是另类的来料加工产业,只不过不是之前的来料加工。我们进口铁矿石,钢铁厂把铁矿石变成钢铁,又变成产品出口。一圈下来我们的钢铁产量可以提高,整条产业链上会有大量的工人,最后出口产品还能够赚取外汇。只要我们出口的产品比我们进口的铁矿石总价值高,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养活国内大量的工业人口之外,还能够赚取其中的差价。”

“如果英国商人能够让我们少花或者不花外汇,就可以进口铁矿石,那更是好事情。我们完全可以以这种模式发展一部分钢铁厂。”商业部部长姚意林开口。

都是来料加工。

就看怎么使用了。

“姚意林同志说到了点上。”

周彬支持姚意林的说法。英商目前想要给中国进口铁矿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他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

希望尽快的扩大产量,出口挣更多的钱。

陈运看大家都支持,所以道:“李福春同志、陶朱同志、王贺守同志、姚意林同志,那你们拿出一个具体方案。也尽快和英商进行这方面的谈判,我们先在广州钢铁厂试试效果怎么样。如果广州钢铁厂效果好的话,我们再商量进一步的合作。”陈运做事情是非常谨慎的。

虽然大家都觉得进口铁矿石,不是什么大事情,反而有利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但陈运还是很谨慎的,想要一步一步来。来

当然陈运这个决定,主要是担心魏红军反对。

不过魏红军虽然支持钢铁工业往这方面发展,但也支持陈运这种谨慎的做法。

所以没有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

十大之后的财经工作委员会,足足召开了三天。

处理了一大批积攒的问题。

等会议结束,大家都非常疲惫。不过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没有休息,立马召集农村工作部和粮食部、物资储备局的干部们。

“今年的情况看起来比去年好了很多,但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1142粮食问题

“同志们,我知道北方地区冬天下了不少雪,还有南方地区很多小河流也开始恢复起来。现在大家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因为三年的全国性大干旱有缓解的迹象。但我们还不能大意,还是要跟前三年一样紧抓粮食。全国还是要以节约粮食,

国家控制和调配粮食为主。往各方面投放粮食必须要谨慎,不能无节制的投放粮食,全国上上下下不能放松下来。”

人不是机器。

就算是机器,弹簧绷紧了也会断,更何况是人类。

人类的忍耐力是很强,但也是有限度的。

这三年新中国第一次碰到了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大干旱,对于全国的压力是很大的。为了渡过这三年,国家控制粮食,调配粮食,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家过日子都是紧巴巴的。现在很多人看到

1962年的情况好了很多,就想要放开原来的那种管制。

实在是因为这三年粮食控制太严格。

正因为上上下下开始出现这种舆论,

所以魏红军才会召开在这一次的粮食会议。魏红军有更宏大的目标,所以1962年中国还是不能在粮食上随意。

“总书记,这三年大家都绷得太紧。

今年的干旱情况看起来会比1961年好很多。所以关于这方面不是我们想要放开,

而是上上下下都想要放开。”李少成开口。

这三年很多粮食大省为了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粮食大省自己的粮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为了赈灾,他们也进行了粮食计划,听从国家的安排,调配大量的粮食。

当然那些接受国家粮食的受灾地区人民群众,他们更是没有说被动的,只等着国家救济。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此严重的大干旱当中,大家竟然没有饿死。还能够得到国家这么多的赈灾粮食,让大家对于新中国的归属感,对于共产党的拥护,对于社会主义的拥护,都增长了一大截。

所以这三年这些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建设的热情比以往更高。只要是国家安排的建设计划,他们都是无怨无悔。结果短短三年当中全国的公路总里程增加了14万公里,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公路建设最多的三年。到了1961年全国的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了55万公里。

以及大家更清楚的明白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全国大量的各种水利建设争相上马。

可以说这三年大家都累。现在好不容易全国性大干旱要过去,大家当然蠢蠢欲动。包括很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达的地区,也等这个日子等了很久。

当然中央也是长舒了一口气。

所以农村工作部和粮食部、国家物资储备局的想法是,今年在粮食投放上慢慢的放开。因为中国的农业情况来说,只要受灾情况稍微缓解一些,那么粮食产量增收几百亿斤是必然的事情。

既然粮食产量要恢复,大家就认为没什么事情。

“邓志辉同志,你的看法呢?”

“其实我也认为今年要是年景好,稍微增加储备粮食之外,其他方面的粮食都可以放开一些。好让大家都知道,三年大灾情已经过去了。”

邓志辉是非常稳健的农业干部。

但他也认为今年除了稍微增加一些粮食储备之外,其他的粮食应该投放市场。

因为这三年全国一直在消耗原来的粮食储备。到了今年全国的粮食储备已经少了一大半,所以趁着今年还可以,补充一些粮食储备。

至于其他方面,可以稍微放松一下,

往市场上投放更多的粮食,好缓解这几年市场粮食稍微紧张的局面。十大刚刚结束,这个时候往市场上多投入粮食,对于魏红军树立威信也是好事情。

虽然说不能迷信,但十大刚刚结束,

中国的灾情就缓解,市场上粮食就多了起来。这对于刚刚正式成为党内接班人的魏红军来说,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魏红军的声望。

“召德尊同志,你的想法呢?”

“我也是一样的想法。这三年大家头太累了,增加市场粮食供应,缓解一下这三年的紧张情况。’

魏红军点头。

魏红军理解大家的想法。不过这个问题上,魏红军还是不能让步,所以道:

“我其实考虑的不仅仅是我国的情况。只考虑我国的情况,我们已经过了最艰难的三年全国性大干旱。但我考虑的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问题。特别是苏联的问题。”

魏红军提起苏联,邓志辉皱眉道:

“你是担心苏联的粮食问题?”

对于苏联的农业、畜牧业等情况,邓志辉也是了解一些。赫鲁晓夫在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上吹牛之后,苏联的农业发展并没有按照赫鲁晓夫的计划大发展。反而出现了不少问题。

所以中国大干旱之前,像1958年给苏联出口的农产品数量是惊人的。就算这三年是全国性大干旱,但中国还是给苏联出口不少产品。就是因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很慢,市场上的农副产品非常缺乏。

所以这方面邓志辉还是知道一些。

“对。”

参加会议的都是中国高级干部,所以魏红军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道:“我最近一直在研究苏联农业问题。斯大林同志去世之后,一直到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增加还是比较快的,每年都是6%到7%

的增长率。但从1958年开始,苏联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开始急速下滑,有几年粮食总产量都是停止的。这几年苏共中央虽然一直在宣传粮食获得了丰收。但从我们在苏联农村得到的消息是,这几年苏联粮食产量的增长几乎已经停滞。”

“而且苏联很多地区的粮食产量其实一直是下降的。之所以这几年粮食总产量看起来还在增加,是因为苏联一直在大规模的开荒。特别是赫鲁晓夫同志的‘玉米革命’,玉米种植面积从早期的四五千万亩,现在都已经突破了五亿多亩,快要达到六亿亩。苏联用农用机械,每年都开荒几千万亩,所以看起来粮食总产量还在增加。但每年都增加这么多新的耕地,可是粮食总产量增加非常有限,甚至有时候还在下降,这代表什么?这表明苏联的农业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赫鲁晓夫的‘玉米革命’,开始阶段的确是对苏联粮食产量的贡献非常大。

可是这两年苏联的玉米产量暴跌,很多新开垦的玉米产地,粮食产量都不够种子的。这是我们在苏联的同志们传回来的苏联玉米种植的一些零星的情况。”

魏红军对于苏联是非常关注的。

所以魏红军让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直关注苏联的农业情况。这方面中国是非常有优势的。因为中苏两国处于蜜月期,

所以两国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民间的交流都是非常频繁。目前中国在苏联的政府机关人员,还有在苏联工厂工作的、派到苏联的记者、还有在苏联大学和工厂学习的一大堆。在苏联的中国人,干部、学生、工人这些全都加起来有好几万人在苏联。

很多东西都不需要情报部门专门去窃取情报。

只要中国驻苏大使馆这边,和在苏联的很多中国团体接触。和他们聊天当中,

谈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得到非常多的情报。把他们汇总起来,那就是一份公开的情报。苏联玉米产量暴跌,在苏联很多地区已经不是秘密。以至于为了“玉米革命”开垦的很多新耕地,这两年开始重新成为荒地。

虽然赫鲁晓夫在苏联的地位还比较稳定。但苏共党内对于“玉米革命”的失败,几乎是众所周知。